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题画诗是复合艺术的审美创造,“题画诗”可以揭示美学在审美艺术活动中的“复合间性”关系。林声的《自题画诗》体现了这种审美创造,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林声凝神观照松、竹、梅、菊、牡丹、鹤等多种艺术对象,其自题画诗是对绘画意境的点题与延伸、深化与升华,是审美情感运动的延续与上扬,表现创造主体素心傲骨、气韵留香的书画人生。素心傲骨,是指题画诗在审美内质的静态特征;气韵留香,是题画诗在审美内蕴中的动态特征,是一种动态之美。林声的题画诗是其人格力量与生命情韵的集中显现,是形式美与内蕴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题画诗是诗歌与绘画高度发展的产物,初创于唐代。就其思想内容而言,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情况。唐代题画诗虽然只是中国题画诗的开头,还未达到“诗画相融,相得益彰”的程度,但它对于后来题画诗的发展,特别是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题画诗是诗歌与绘画高度发展的产物,初创于唐代。就其思想内容而言,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情况,唐代题画诗虽然只是中国题画诗的开头,还未达到“诗画相融,相得益彰”的程度,但它对于后来题画诗的发展,特别是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叶燮认为客观的理事情,那只是一种客体事物的外部构成,只有与特定的审美创作主体发生一定的审美关系时,即审美主体对这种生活对象有了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时,生活对象便成为了审美主体的对象化的存在。他以“幽渺以为理,惝恍以为情,想象以为事”来论证了美如何变成为审美,客观的理事情如何进入主体的审美范畴,使其成为审美主体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题画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面对精美的画作,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一串串动人的诗句,把有声的画和无声的诗美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给人以更多的美感享受。诗贵意境。题画诗的意境生成,或情因而生,或借画言情,无不是诗人才情与智慧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于画上题诗源远流长,屈原的《天问》可认为是可证的源头;自六朝以至唐宋以后,则屡见不鲜。林声是诗文书画并作的艺术家,而作画又自题诗,并专成一本自题画诗集则于史少见。以林声的题画诗为例,将题画诗的意义概括为三点:追求艺术的转体之妙,借画创生诗意和衍生为别具意义的独特创造。在题画诗研究方面提出中西题画诗的比较论。  相似文献   

8.
专题栏目从工具本体到情本体——一种实践论的审美形而上学生存观徐碧辉(1.1)精神分析悲剧美学思想的现代启示孙小光(1.8)论冯友兰人生境界说葛晓莉(1.11)在诗与画的文本间创造——谈林声的题画诗王向峰(2.145)素心傲骨气韵流香——谈《林声自题画诗》吴玉杰(2.149)试论题画诗的审美特质——兼论林声题画诗的审美意蕴徐迎新(2.151)复合艺术的审美创造——读林声的《自题画诗》张学亚(2.156)人类本体论哲学杜书瀛(3.305)红学三题议——《红学何为》序应必诚(3.309)演讲的个性魅力美姚雅丽(3.314)何其芳《画梦录》的思想意蕴探析林…  相似文献   

9.
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审美“趣”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传统延续与"时尚"结合所带来的审美需求是什么呢,现代包装怎样迎合这种审美需求。文章认为,现代包装设计师应当熟知美学原理,懂得美学规律,尽力使设计适合于社会美、大众美和时代美,把握住现代消费者求新、求奇、求趣的视觉审美与心理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0.
我国语文课程审美教育本体论的理论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道家思想为补充的诗教课程审美教育;二是近百年来语文审美教育的曲折发展;三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审美教育的理论探索。纵观这三个阶段语文审美教育的发展,可以认为,语文课程审美教育本体论探究经历了关注主体生命(文质彬彬的君子,无为而无不为)——成就"理""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科学理性——重视主体生命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审美阅读的角度 ,提出了散文创作中的几个艺术表现问题 ,它们是朴素无华、主体特殊感悟、使情成体、无语言辙迹等几个方面 ,作者从经验分析中发现 ,把散文创造成艺术散文 ,题材与体式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而感悟与情感才是决定文体性质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明代心学兴起,"情"这一范畴在儒家思想中也开始从边缘位置向本体转向,在文学中一方面表现为以"至情"、"真情"为内容的主情派思潮;另一方面,在下层文人与新兴市民阶层的推动之下,"情"走向了以"情欲"为本的世俗化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下,广义的审美向度呈(狭义)审美、非审美、审丑多元并存的局面。狭义审美中,受传统文化语境影响,主张精英作为典型形象。这对塑造本土精英形象,打造中国文化形象具有巨大的文化意义。非审关,受后现代主义影响,主张消解中心主义,提倡对他者的关注。非审美将审美对象非审美化,提高了民众对于非中心话语的关注,并推进大众对他者由关注走向关怀。审丑,是中国当代艺术精神的表现,具有明显的当代性,体现了艺术家对中国当下文化命运的关注,批判意识强烈,同时,通过对丑的批判也有效地提高了民众的参与意识,共同改善中国在全球化语境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4.
宋代诗人提出了以俗为雅的命题,以俗为雅的审美特征把雅俗相融,以雅化俗;情景交融,以理化俗;典故入诗,以趣化俗作为表现形式。以俗为雅受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禅宗思想的影响较大,在开拓诗歌题材范围,推动俗文化发展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审美阅读的角度,提出了散文创作中的几个艺术表现问题,它们是朴素无华、主体特殊感悟、使情成体、无语言辙迹等几个方面,作者从经验分析中发现,把散文创造成艺术散文,题材与体式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而感悟与情感才是决定文体性质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传播主要包括品牌传播、广播电视传媒和大众传播等.而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基本的传播方式,任何传播最终都要落实到"人"这个受众上,因此人际传播理是所有传播的基础.和谐的人际传播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审美的过程.把握人际传播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并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以达到人际传播的成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性与政论性相统一的一种新闻文体,其美学价值与议论之诗有诸多相通之处,需要讲究文采,注重形象化说理,让理在趣中,趣因理显,使受众在兴味盎然的欣赏中感悟真理、明白道理,启迪心智。  相似文献   

18.
铁凝在《哦 ,香雪》等小说中 ,执着于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讴歌 ,以及对诗意和韵味的追求 ,表现出她成熟的审美建构。这种审美建构与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女性创作特有韵致、铁凝自身气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中国审美文化问题在宏观和微观层次上展开,本文认为全球化与中国审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站在全球化的视角,会看到当今中国审美文化的种种危机现象。我们在以批判的态度谈论它们的同时,也期待引起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马家浜文化中陶器的创造与发明,不但对崧泽、良渚文化陶器发展起到开山祖的作用,而且独特的纹饰与丰富的造型所体现出的单纯素雅、对称均衡、比例恰当节奏鲜明、多样统一的审美特征,直观生动地显示出7 000多年前马家浜先民天真未凿的造物天性、率性而为的表现才能以及情融器中的设计精神,其研究的价值不仅具有人类"史前"造物学功用,而且还具有形式美发生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