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燕  徐建华  吴玉鸣 《经济地理》2011,31(12):1981-1987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后发经济区经济增长口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框架,从理论上探讨了基于地理空间效应对届趋同进行统计研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通过对2000-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整体和内部三个发展区尺度的经济增长趋同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与经典的趋同模型相比,纳入地理空间效应分析框架的空间趋同模型,趋同速度和方程拟合优度均更优,说明地理空间外溢效应在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增长趋同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也是其空间俱乐部趋同发生的关键机理,这对于后发经济区增长过程中的区域资源共享、要素流通、互助合作、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珠三角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根据溢出的途径将溢出效应分为投资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贸易溢出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各市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以及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差别明显,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存在与否与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珠三角沿海城市的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明显强于内陆腹地城市。最后为珠三角进一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及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黄亮雄  马明辉  王贤彬 《财经研究》2021,47(1):62-76,93
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政治和财政激励的影响.地方政府每年都制定明确的经济增长目标以指导地方发展.虽然许多研究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研究了该目标的作用,但很少有研究具体考察增长目标在微观经济中的作用方式.文章从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的角度,匹配2009-2015年233个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和2381家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政府经济发展规划如何影响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研究发现,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的提高显著增加了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且在更换了企业风险承担和经济增长目标衡量方法以及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存在.在外部资源的调节效应方面,经济增长目标对能获得高政府补助、融资约束程度低以及能获得高贷款的企业的风险承受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而异质性检验发现,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刺激效应主要体现在具有一定规模、国有企业和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中;以及主要体现在发展水平较低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城市中.这些发现表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正面影响主要还是地方政府主导资源分配的结果,而并非市场信号机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将城市群视为一项区域经济政策,利用双重差分法评估7个国家级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研究发现:(1)城市群能够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增长,7个城市群每年带动的平均经济增长率约为0.56%。其中,南方四大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加入城市群的城市比未加入的城市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要高0.92%。(2)北方三大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3)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核心城市的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共同作用,与空间距离和核心城市经济水平相关。(4)七大城市群、南方城市群和北方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和空间距离的关系依次表现为"倒N型""倒U型"和"U型"。(5)核心城市经济水平越高、城市竞争力越强,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效用越大。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科学选择城市群区位、合理规划城市群空间范围、协调城市群内城际关系和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Romer资源约束的经济增长尾效理论,采用纳入时空效应的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对土地资源对长三角都市圈16个城市经济增长尾效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发现:土地资源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尾效约束平均约为1.8%,土地的抑制作用导致长三角都市圈城市经济增长年均减少1.8%,高于现有研究中土地资源对我国整体经济增长尾效的约束水平;由于各城市自然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迥异,土地资源约束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尾效也存在差异;考虑纳入邻近城市时空效应的经济增长对本城市经济增长的不可测因素的影响,可获得更为准确的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尾效值,为我国大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效率提升及城市可持续增长提供决策支持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为基础,采用2004-2016年中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法考察城市低碳治理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城市的低碳治理建设显著促进了绿色经济增长.绿色经济增长分解发现,城市低碳治理通过绿色技术变动推动绿色经济增长.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绿色增长效应在东部和西部城市更为显著.从动态效应而言,城市低碳治理的绿色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滞后的长期政策效应.拓展性检验发现,制定公开减排目标对低碳治理具有显著促进效应,主要体现于环境目标硬约束方面.机制检验发现,城市低碳.治理通过强化环境政策力度、降低城市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等渠道推动绿色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基于改进城市引力模型的湖南省经济区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源园  胡守庚  金贵 《经济地理》2012,32(12):67-72,90
提出从"城市质量"和"吸引惯性指数"两个方面改进城市引力模型,并以湖南省14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测算了研究区各城市在2002、2007、2010年3个时间点彼此间的吸引力。同时基于层次聚类法分析了14个城市的经济区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结果表明:①2002年湖南省可分为长株潭经济区、环洞庭湖经济区、湘中南经济区和湘西经济区;②2007年和2010年相比于2002年则增加了一个离心经济区。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引力测算及区域城市间经济协同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笔者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通过建立面板VAR模型研究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和集聚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与多样化对经济增长具有单向因果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均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而专业化却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效应。由于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偏小,其对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尚不显著。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多样性发展,避免同一部门的过度集聚,扩大重点生产性服务部门的运营规模可能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9.
中原经济区城市内在经济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林  韩增林  马慧强 《经济地理》2012,32(3):57-62,8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以中原经济区2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对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原经济区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经济发展尚处在初期阶段,郑州、洛阳的核心带动作用不够突出;②经济区城市内部产业部门分配上差距较大,城市内部产业间,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③中低级城市数量较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④中原经济区内城市总体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之间尚不协调;⑤中原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以郑州为中心,呈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省际城市之间联系贫乏。据此,提出了优化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的对策,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首先利用ArcGIS分析广东省住房价格的时空间变化特征,进而采用2005—2010年城市用地与扩张、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城市规模、市场政策、环境特征等方面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省内21个地级市城市商品住宅价格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住房价格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东省住房价格呈现强烈的时间、空间变异;城市土地扩张和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和城市规模对住房价格有显著的影响,但作用强度和显著度存在差异;时间固定效应表明调控政策对调控住房价格的作用在降低。最后提出保障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经济增长依靠科技推动,科技产业发展需要金融创新助推。阐释了对科技金融创新的理解,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视角,运用数据图表和IS-LM模型,分析了科技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研究结果显示:适度的科技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效应;非理性、过度的科技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会出现负相效应,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预期往往是经济波动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以中国政府“两会”报告中提到的经济增长目标作为引导社会预期的重要导向,观察这个经济计划对实际经济的影响。笔者发现,政府增长目标基于 过去的实现增长,同时又显著影响本年实现增长。这个结果对全国“两会”效应和地方“两会”效应都存在。这意味着政府设定目标有可能起到了推动经济波动的结果。整体上说,近年相对稳定的经济 增长目标显著降低了经济波动的可能性。本文检验发现,政府目标对实际增长的影响主要是政府的政策发挥作用,但预期效应不明显。一些政策意见在本文的结尾被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13.
经济增长依靠科技推动,科技产业发展需要金融创新助推。阐释了对科技金融创新的理解,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视角,运用数据图表和IS-LM模型,分析了科技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研究结果显示:适度的科技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效应;非理性、过度的科技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会出现负相效应,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城市群发展规划速度明显加快,城市群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参与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文章使用城市空间隔离程度与城市边缘性之比对城市集聚程度进行度量,基于2004—2020年我国257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并实证分析城市群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适度的城市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具体而言,城市集聚有利于提升技术创新的活力,减低居民失业率,提高产业协同作用,提升城市疏解能力,激发城市发展内生动力。研究结论经过了稳健性检验。基于研究结论,文章建议进一步完善城市群发展配套政策体系,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市场建设,改善城市间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邓晓兰  郑良海  侯英 《经济地理》2011,(7):1070-1075
以财政管理体制如何配合关中经济区的组建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对城市联系测度和相应的财政体制调整政策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借鉴国内外学者在分析城市间联系测度模型,分析关中经济区主要城市的中心等级划分,计算城市间的可达性系数和空间相互吸引强度;其次,对关中经济区经济联系度低的原因进行剖析,客观分析陕西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中对城市联系的制约问题;最后从财政体制角度提出促进关中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界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概念、意义及内涵的基础上,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例,通过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经济增长总量关系的协整检验,解析了不同类别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效应,并基于以上分析结果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05~2016年全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整体来看交通基础设施显著促进了经济集聚,不同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梯度性,从而对经济集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随着中国经济从工业化阶段逐渐迈进城市化阶段,交通基础设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效应的影响由集聚效应转变为扩散效应;交通基础设施、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对经济集聚的影响受到城市规模的约束,多样化对大城市作用显著,而专业化对中小城市作用显著。交通基础设施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差异化发展对经济集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为中国城市发展路径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依据经典的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首先应把少数优区位地区培育成经济增长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厦门、福州及温州成为经济增长的三大增长极,在TP模型理论框架下,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市技术扩散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心城市厦门、福州及温州的技术扩散对区域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议在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基础上促进资本流动与融合,继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实行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别化战略来提高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及技术扩散效应从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东部沿海地区县域1980、1990、2000和2005年的农村发展数据,分析农村经济增长的差异特征,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进一步揭示了农村经济增长的差异成因.结果显示:东部沿海整体及各省市内部农村经济增长区域差异趋于收敛,但省际的差异逐年增大;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村经济增长,区位条件影响经济增长的效应并不明显;农地资源丰度与农村经济增长水平存在负向关系,人力资本强化了农村经济增长差异;经济基础是决定农村发展地域差异的主要成因,产业非农化进一步扩大了区域差异;城市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效应并不显著,政策等社会因素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基于空间作用强度、方向与范围的三维视角,运用经济联系强度的引力模式、城市流强度及断裂点理论等方法,对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在空间作用强度、作用方向、作用范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徐州无疑是淮海经济区的首要经济发展核心和辐射中心。在作用强度上,徐州的经济联系强度和城市流强度稳居第一位,成为该区的首要经济发展核心;在作用方向上,该区主要城市的空间作用均表现为明显的中心城市指向性和相邻地域指向性;在作用范围上,主要城市的空间作用范围不一,空间层次明显,徐州成为该区辐射中心,且呈圈层状对其他城市进行辐射。对于空间作用处于不同层次的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以分类引导,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加强经济区内城市联系,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淮海经济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