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市场的经济内涵作了创新性的分析,指出市场是“公”权市场和“私”权市场的混合体,在此基础上分析传统市场的形态和现代混合市场的发展方向,最后对混合市场的最优均衡作探索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武传利 《金融纵横》2005,(10):11-14
我国的市场均衡状况 在IS/LM/BP分析框架下,有两种较为极端的情况在改革开放20年后的中国是不存在的。我们首先借用经典国际经济学IS/LM/BP模型(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均衡模型)对中国的市场均衡状况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金融博览》2007,(6):1-1
20世纪前期,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供求竞争导致市场一般均衡的理论无疑是主线,不仅用于分析普通的商品(例如消费品)市场,也用于分析生产要素市场。其中通常有论述劳动与工资、土地与地租、资本与利润、货币与利息的篇章,分别说明均衡的工资、地租、利润、利息等“价格”.  相似文献   

4.
萨缪尔森(Samuelson,Paul Anthony)是美国当代名经济学家,后凯恩斯主流学派的主要代表。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萨缪尔森祖籍波兰,于1915年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城。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学士学位。1936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4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并一直在该校任教。曾任美国全国资源计划局、战时生产局、财政部、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联邦储备委员会、预算局等机构的顾问。曾任经济计量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协会会长和国际经济学会会长。还担任过美国《新闻周刊》经济专栏撰稿人。萨缪尔森最重要的理论作是《经济分析基础》。最畅销的作是《经济学》教科书。与他人合的名作有《线性经济与经济分析》、《经济学选读》。此外,还出版有5卷本《萨缪尔森科学论集》。萨缪尔森重要的学术成果有以下向个方面:(1)建立了“新古典综合”的理论体系。(2)促进了西方经济学的数学化。(3)提出显示性偏好理论。(4)将乘数与加速原理结合起来,分析它们对经济波动所起的联合作用。(5)证明要素价格均等说。(6)把菲利普斯曲线加以改造,使该曲线表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关系。《经济分析基础(Foundatims of Economic Analysis)》一书1947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萨缪尔森在其博士论“经济理论运算的重要性”一的基础上改写增补而成的。全书除两篇关于数学的附录外,分为两篇共12章。现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5.
杨小凯经济学思想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 3月 2 5日 ,1 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教授在莫纳什大学进行访问 ,他在演讲中大力赞扬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超边际经济学对经济学的积极贡献。他还说 :“我认为现在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研究就在贵校 ,就是以杨小凯为主的对分工的分析……”杨小凯对经济学的贡  相似文献   

6.
推行综观经济学原理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最佳选择陈应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在致魏双凤教授的信中说:“从系统学(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来看,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只不过是整个经济系统中的三个层次结构,三门经济学各自专门研究一个层次。这样您的‘综观经...  相似文献   

7.
张杰 《中国金融》2005,(18):67-67
如今学习经济学的人,一定很难体会改革开放头几年人们学习经济学时的感受。起初,除了所谓“苏联范式”谱系的各类教材,几乎不见现代经济学的踪影。后来,情况有了某些改变,冠以“西方”名头的一些经济学课程开始以选修课的形式进入大学课堂。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许多概念诸如“边际收益”、“效用”以及主流经济学家如凯恩斯、弗里德曼等逐渐进入那时人们的视界,让长期禁锢于某种单一经济学范式的中国经济学人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到“西方范式”经济学的丰富多彩和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8.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初探(续)叶远胜,王良圣四、产权理论产权理论主要研究产权对经济运行及资源配直的影响,把产权引人经济学的研究是科斯的又一重要贡献,继科斯之后,阿尔钦(A,Alchain)、德姆塞茨(H.Demsetz)、张五常等人的进一步研究使产权理论...  相似文献   

9.
邹雄 《深交所》2006,(11):45-47
无论是自由放任的先知斯密的古典经济学。还是以效用、边际主义、一般均衡为特点的新古典经济学。都是将信息的充分性作为经济分析的前提。或者被隐含作为一个竞争性市场的前提。所以从传统经济学上讲。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来解决信息的传播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主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以下简称为主流经济学理论)中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假设前提。它认为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都具有利己的本级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承认自私和利己性是人的本性。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我们应该予以肯定。但是将它作为经济理论大厦的根基。其科学性就很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11.
会计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既有自己的独立性,又有其兼容性。经济学知识显然是会计学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尤其在考虑会计所要达到的“经济效益”目标时,我们一方面要强调“会计客体”(即企事业单位实体)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更应该充分注意到“会计主体”(即会计自身)的各项质量指标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一、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的介绍 要提高我国纳税遵从水平,首先要加强对纳税人行为的分析。期望理论作为行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是行为学与经济学理论的有效融合,对解释纳税人实际决策行为并提高纳税遵从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失衡与均衡的经济学分析,说明全球经济失衡也表现为一种动态均衡,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是理解失衡的背景,而失衡的根源可能与重大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有关。世界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从失衡走向均衡的过程,对失衡的调整过程也是市场力量自动纠错和成长进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失衡与均衡的经济学分析,说明全球经济失衡也表现为一种动态均衡,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是理解失衡的背景,而失衡的根源可能与重大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有关。世界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从失衡走向均衡的过程,对失衡的调整过程也是市场力量自动纠错和成长进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张文春 《财政研究资料》2007,(3):F0003-F0004
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一直是国内学术界非常关注的问题。笔者于2006年8月第二次向国际财政研究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ublic Finance,英文缩写IIPF)从事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经济学家就“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为题进行了全球性网络调查。笔者的问题是:“您如何看待财政学(public 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之间的关系及其前景?”。本次调查收到来自该协会的经济学家的10多份电子邮件。这些邮件反映了他们对笔者所做的调查课题的认识(当然有些是非学术争议性的)。  相似文献   

16.
我正在访问厦门大学的王亚南经济研究院。该院请我讲讲“攻读经济学须知”,我准备的演讲内容如下。中国对经济学的教育一向不如对理工科的看重,因为大家认为国家的现代化需要理工科学多于社会科学。“科教兴国”的口号是指(自然)科学与工程的教育,或说推广(自然)科学与工程的教育。到了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以后才发现经济学的重要。  相似文献   

17.
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是其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和市场有效性假设,而现实的金融市场中却常常呈现出与之相悖的现象,有效市场理论和人类理性行为的模式并不完全正确。近年来源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及其分支行为金融理论(Be-havioral Finance)[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博览》2006,(12):1-1
西方经济学以市场分析为核心。市场供需对立,双方要交易,必然有力量的较量。早在18世纪的经济学著作中,就有市场均衡的概念,含义是供需双方力量的平衡。这个概念内涵很广,可以概括供需背后起作用的种种因素,但难以说明在什么状态下市场才能供需平衡和市场均衡。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分析内含货币效用(MIU)模型的结构框架及新凯恩斯主义对其的修正发展.以窥当代货币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MIU模型是在试图修正“托宾模型”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采的,把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一般均衡关系建立在经济个体行为优化基础上的动态优化模型。新凯恩斯主义者在基本MIU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名义工资刚性或价格刚性的假设,建立了一个与AS-IS—LM模型简单线性形式相一致的基于微观最优行为的一般动态均衡模型,实现了基于最优行为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货币理论模型与适用于政策分析的线形宏观经济模型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网上银行兴起的边际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际理论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新古典主流经济学静态均衡分析范式的出发点,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起支柱作用。传统基于基数或序数效用论的经济学都认为,对消费者而言,消费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表现为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单位商品或服务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逐步下降;对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