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必然和现实依托。从中国现阶段发展要求出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明确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战略定位。从内在逻辑机理来看,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和推动作用,立足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的进展成就,突出解决当前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结构性矛盾。在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内涵要求与逻辑关联的基础上,整体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供给能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驱动力;着力缩小发展差距,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共同富裕之基;发展绿色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持续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担当。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地加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在新征程中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蓄势前行。  相似文献   

2.
新发展理念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辩证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遵循着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从逻辑上看,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应用,是人民实践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结晶。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前者处于理念高度,具有思想引领性;后者处于区域协调层面,具有实践针对性,新发展理念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理念指引、设定了发展目标、明晰了方法论。从路径上看,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机制创新,加强生态融合建设,促进城乡资源互动开放发展,推动实现城乡的协调与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3.
丁宏 《江南论坛》2023,(2):19-2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当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动力,应以“科产城人”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不断深化创新城市发展思路,全面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以“探路者”的姿态和“挑大梁”的自觉探索完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提供更加坚实的战略性支撑。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具有鲜明的历史感。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西方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难题,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样板,具有重大世界意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坚持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赵君 《江南论坛》2023,(11):4-9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色,是理论、历史及现实三重逻辑有机结合的产物,具有人民性、整体性、协同性、渐进性等价值特征。在新征程上,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党的领导凝聚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以勤劳创新致富筑牢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以完善经济制度确保现代化建设成果公平分配及享有。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下,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为中国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一方面,数字经济的特质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充分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有效作用于高质量发展,通过动力机制、效率变革机制、产业融合机制、治理协同机制、普惠共享机制,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坚持以数字经济引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 ,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宏伟目标。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必须突出抓好发展县域经济这个重点。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推动对外开放发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旗帜,以及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新时期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引。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回顾中国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建设进展,其次阐释新时期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要求和新使命,而后提出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应从深化“五通”合作、拓展合作新领域、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强化企业风险防范等方面加强工作。此外,地理学者应该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道路,开展国际发展、国别地理、世界地理、“一带一路”建设案例、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从生产关系变革到现代农业经济体系重塑,从全面进行乡村改造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不同体制条件下不断演进,其基本逻辑在于动力塑造中对个体与组织、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深邃思考和不断调整。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进一步考虑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动力、资源注入、市场联结等问题,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出发,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内在激励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定位上,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对过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继承和拓展。在内涵上,经历了1.0阶段的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效率提升,2.0阶段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大变革以及3.0阶段的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高质量发展还进一步体现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及以人民为中心三个方面。在路径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此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梁昊光  李力 《国际经济合作》2023,(5):13-21+91-92
世界现代化起源于18世纪工业革命,不仅是一种世界历史过程,更是一种社会变迁、国家竞争和文明转型。西方国家先后经历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两个阶段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开端于19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现代化建设:建国初期、改革开放40年和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国7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创新发展成果显著,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有可能使中国达到并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使中国重新站在人类文明的世界前沿,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为世界大部分国家和人口的现代化提供参考和借鉴,开辟出一条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提供新范式。  相似文献   

12.
李雪 《经济师》2024,(3):6-7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高屋建瓴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河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力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在2023年召开的《第二十五届全国社科院院长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会议上,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王承哲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创新。本刊将王承哲的发言以专题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邹红  杨晗硕  喻曦 《经济学家》2023,(10):23-32
推进以绿色为底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以下简称“三生”)的协同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之道。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五大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阐述了三生协同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构建三生协同发展指标体系测度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及结构调整趋势,研究发现:三生协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与五大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在不同层面相互呼应;2011—2019年,我国三生协同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结构得分分别从0.24、0.28增长至0.35、0.33,呈稳定上升和优化趋势,在区域间现代化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仍面临生产发展内部协调受限、共同富裕发展不充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结构尚未形成等挑战,各级政府须深化高质量发展并扩大内需,推动生活质量提升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同,加速绿色发展,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是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求我们必须同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围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提出.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9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求的重要体现。因此,可以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新的思维:县域经济对于民生、对于三农问题、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至关重要。本刊收集了各级党政领导、专家学者、报刊媒体对县域经济的论述,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垦区面临着新的挑战,作出特殊贡献的前进农场更面临着新的挑战。党的十八大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继往开来广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l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的伟大号召。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体制环境的深刻变化,努力把农场建设成为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农垦企业,加快农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步伐。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本文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从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升级和关键生产要素变迁三个方面,揭示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逻辑;阐明了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即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为保障,以数据赋能为动力,以兼顾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智能工业化;通过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归纳总结了新型工业化的新特征。最后构建了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机制:以产业差异化竞争机制和绿色产业长期激励机制为驱动机制,挖掘新型工业化的增长潜力;以多层次人才供给机制和有效衔接的数实融合机制为运行机制,促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高效运行;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和政府部门履职评价机制为保障机制,为新型工业化正常有序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意义,必须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唯物史观的理论形态和它的应用范式。在此基础上才能科学地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19.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主阵地。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考虑,人口规模巨大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本特征,推进共同富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根本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导向,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崇高目标。要把“人的现代化”摆在的突出位置,在协调发展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统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走好和平发展道路,以此促进长江经济带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社会现象都必须落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亦应如此。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要目标,当然也具有明确的空间指向,需要从空间视角对其进行阐释。在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力图阐明,城乡二元结构的消弭和经济区域协调一体化进程,是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必须立足的空间路径,而国际大循环则需要实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空间战略,加之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空间路径,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