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背景 传输、交换采用数字化之后,用户接入网的数字化进展成为电信界的热点。建设全光纤用户接入网,包括光纤到路边FTTC、光纤到大楼FTTB、光纤到用户FTTH等等是通信网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需要很大的投资和较长的建设周期(大约10~30年)。因此,充分利用现有的铜线网络资源一直是电信研究机构关注的重点课题。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相似文献   

2.
电话业务和有线电视业务是当前在我国信息传播市场普及率最高的业务。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两种业务一直由广电和电信部门经营,网络的建设从上到下自成体系互不往来。近几年我国光纤接入网正在快速地发展,除省会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正在大力建设光纤接入网以外,广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信业务向综合化、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方向的发展,广大用户对电信业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于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电信资源增加业务类型,提高电信服务质量,已成为电信部门日益关注的问题,目前,用户接入网的投资已在整个电信网投资占相当大的比重。 当前,接入网建设主要以具有大容量、长距离和高可靠性等优点的光纤接入为主导,无线接入作辅助,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美国TTS(Transcomm Technology Systeminc)公司为满足市场需求,研制生产的OSTS-2000无源光纤接入网系统,已在多个国家的电信部门作为接入网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电信企业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提出接入网技术不但是电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不是电信基础网络改造、演变的重要出路和手段,结合市场发展,探索接入网建设的发展策略,寻求经济效益较好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5.
我国接入网建设,按照光纤尽量靠近用户,以发展光纤接入网为主的原则,5年来已建成1千多万线的光纤接入网,实现了光纤到路边、光纤到办公楼、光纤到居民小区或居民楼。但是已建成的光纤接入网,基本上是基于电路模式的窄带接入网。窄带接入网的缺点除带宽窄以外,还有SNI仅仅接入到单一的业务网络节点,或通过该业务节点转接到其他业务节点,这种转接不可避免的占用业务节点的大量资源。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电信网络的建设规模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之一,用户接入网仍以铜缆为主要传输媒体,但是,我国在光纤接入网的建设和技术发展上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自96年光纤接入网技术开始在我国应用以来,经过三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全国接入网的建设总量接近1000万用户线。其中,以华为为主的国内企业占领了全国大部分市场,成为在通信建设中唯一不是先被外商占有,国内企业紧随其后争夺市场的局  相似文献   

7.
光纤接入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信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许多国家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已进入规划建设光纤接入网阶段。目前光纤接入网的类型,有光纤到路边(FTTC),光纤到大楼(FTTB),光纤到家庭(FTTH)等。由于各国国情的差异,这些国家光纤接入网的发展步骤也不尽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说,接入网的发展水平代表着该国通信技术现代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我国光纤接入网正在快速的发展,除省会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正在大力建设光纤接入网以外,广大的农村地区也在积极地规划和建设光纤接入网。光纤接入网在农村的发展,主要有电话业务和有线电视业务两大市场。本文通过光纤接入网、本地电话网和有线电视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分析,阐明这两种业务在网络方面的联合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光纤带光缆     
一、引言 用户对信息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加快了用户接入网的发展。为实现用户终端的多媒体化,国内各大城市正在积极进行光纤用户接入网的建设。通常,光纤用户接入网的建设步骤是首先实现光纤到路边(FTTC)、光纤到大楼(FTTB),再逐步实现光纤到户(FTTH)、光纤到桌面(FTTD)。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近百个宽带发展计划中,推进宽带网络向光纤入户(FTTH)升级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根据GIA公司的预测,到2015年,全球光纤入户用户数将达到1.839亿。2012年3月,工信部在确定实施的宽带普及提速工程中提出了FTTH的覆盖指标和行动计划,三大电信运营商也积极推动光纤入户的规模发展。在实施过程中,电信运营商遇到了准入、建设、运营和维护等方面的挑战,阻碍了光纤入户的规模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发展中的北京电信接入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北京电信1998年新建100个用户光缆环的情况,分析了北京电信发展光纤接入网的思路,并简述了铜缆接入新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一、概述 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电信体制的不断改革,接入网市场的逐渐开放,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扩大,新业务需求的飞速发展,光纤通信技术、SDH、ATM技术、用户终端接入技术的日益成熟,接入网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接入网的建设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发展、通信市场发展和竞争的必然。用户光纤接入网作为电信网的基础,多年来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原因,几乎没有多大发展,仍然以传统音频双绞线接入话音和窄带通信业务。虽然HDSL、ADSL等技术开始应用,铜缆接入网固有的窄带宽、高损耗的特点已经越为越  相似文献   

13.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优化和日益增长的电信业务的发展,特别是数据通信和多媒体业务的发展,传统铜缆的用户接入方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接入网必须向数字化、宽带化方向发展。伊犁州电信局根据这种业务的发展趋势,并结合伊宁市的实际情况,分别在伊宁市80分局、81分局、82分局采用FTTZ(光纤到小区),FTTC(光纤到路边)的方式进行接入网的建设,由于伊宁市是首次采用光纤接入的方式发展接入网,且光纤接入网又有无源光纤接入网和有源接入网之分,生产厂家也较多,因此,伊犁州电信局在设备选型时,经过反复论证并结合伊宁市的实际情况,最后决定采用美国TTS公司的无源光纤接入网设备。下面将美国TTS公司无源光纤接入网在伊宁市的工程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光纤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域网的规模逐渐扩大,城域网建设形成了城域骨干网和接入网两个网络建设重点。根据这一形势,电信设备制造商也采取了相应的策略,针对不同网络结构的特性开发出不同的技术和设备来满足日新月异的通信市场需求,其中新崛起的广泛应用于城域网建设的技术包括:Metro DWDM、MPLS、RPR、DPT等等;而城域接入网建设则主要采用有源光网络和无源光网络技术,具有代表性的有SDH、PDH、FITL(光纤用户环路)、APON以及Ethernet等技术。  相似文献   

15.
杨青 《当代通信》2004,(19):111-113
接入网的光纤化是未来发展方向,尤其是GPON(千兆比无源光网)的标准化和产品问世,使沉寂的光纤接入市场出现新的生机。预计,2004年光纤接入市场将有的较大的发展。发达国家出现了PON加速发展的迹象,美国FCC也出台了扶植政策,但由于美国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例如FTTH和混合光纤接入网采取免除UNE(非绑定网源)的政策的影响,PON的建设还没有出现高潮期。中国电信运营商已经准备建设FTTH/FTTP,PON的安装也已经启动。  相似文献   

16.
一、概述 从我国电信网络的现状看,虽然交换系统已经程控化,传输系统已经光纤化和数字化,但在用户网上大部分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铜线传输,网络结构多为单星型,业务功能单一,而且机线陈旧,已成为限制现代电信网发展的“瓶颈”所在,因此建设接入网对于我国的通信事业、对满足用户对电信新业务的需求,对加快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加快建设光纤接入网的必要性和原则,分别介绍了用户光缆网和光缆末端所采用设备的建设情况,对光纤接入网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接入网是通信网发展和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众多的电信运营公司都把建设接入网作为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网络管理是通信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保证接入网网络高效、可靠、经济和安全地运行,接入网网络管理系统应和接入网建设同步进行。通信网建设的历史过程告诉我们,网络管理系统和网络本身的建设同步进行,通信网的建设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的结果。 由于接入网本身还在不断发展,而且可以用于接入网的技术很多(用于接入网的技术很多意味着在接入网  相似文献   

19.
王瑾 《当代通信》2004,(11):46-47
电信拆分后,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等六大运营商,相互间竞争十分激烈。由于在我国,电信骨干网已基本建成,于是最后一公里的接入网成为制约电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很自然,各大电信运营商都把目光投向了接入网这一块。有人预言,谁在接入网上抢占的最多,谁就抢占了先机,谁就获得了主动权。无线接入最省、最快、最灵活,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了抢占接入网最为捷径的手段,因而很受电信运营商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发展中的FTTE     
虽然ADSL已成为当前的主流宽带接入技术,但如果要提供高清晰度或交互式视频业务,ADSL将无能为力。而光纤接入的带宽潜力是其它接入方式无法媲拟的,在接入网环境中用光纤取代铜缆可带来一系列的好处:消除电信网的瓶颈、降低维护费用、易于实现业务融合和提供新业务、提高信息传输质量和通信可靠性、方便系统未来扩容、节省建设投资等。各大运营商都非常重视光纤接入网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