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按照一些国内外专家的说法,现代电信网是由核心网、接入网及用户驻地网等三部分组成。在现今传输网和交换网构成的核心网已实现数字化、宽带化和因特网发展迅猛的同时,接入网的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电信网的发展速度已居世界前列,全网容量规模已成为世界最大电信网之一。全国的长途、本地交换中继已实现了程控数字化、宽带化,但用户接入网(以下简称“接入网”)仍以传统的模拟铜缆为主要的传输媒体,技术装备落后,使用业务单一,难以适应邮电通信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制约了通信的发展,成为建设现代化电信网的瓶颈。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各种通信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接入网的数字化、宽带化和智能化,就成为当前我国电信网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要“积极、稳妥、务实、创新”做好接入网工作。我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人们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初具规模的我国电信网,实现了骨干网的传输和交换,本地网的中继传输和交换数字化,但用户接入网(以下简称接入网)仍以采用模拟传输方式的铜线为主要传送媒体,成为现代电信网的“瓶颈”。这同国民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各种通信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不相适应,因此接入网的数字化、宽带化和智能化,就成为当前我国电信网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接入网发展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国电信接入网发展建设是从试验开始的,共有17个中外厂商参加试验,免费提供近25种产品,开出35个试验点。经过两年的试验。中国电信制订了一系列的技术体制、标准、规范,制订了我国发展接入网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我国接入网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宗珏 《中国电信建设》1998,10(5):24-24,26,28,30,32
我国接入网发展概况,自改革开放.我国电信网得到飞速发展,从电信网规模来说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交换机容量已超过亿门:全国长途和本地交换机的程控化比重已达99.4%,长途干线传输网和本局局间中继网已基本实现光纤化、数字化,移动通信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电信网的用户接入网基本上仍是传统的模拟网缆.技术落后.基础薄弱:  相似文献   

5.
蒋力三 《中国电信建设》1998,10(5):34-34,36,38,40
发展接入网是网路优化、电信业务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安徽省本地网局用交换机每年增加近百万门,接入网的建设发展,为向“大容量、少局所”的网路结构优化创造了条件,接入网称为电信网的“最后一公里”当前用户需求已开始由传统的电话业务向新业务领域拓展,原有的以铜线为主的接入手段以不能适应数字化、  相似文献   

6.
接入网建设的必要性及问题牛忠宇接入网是电信网演进的产物,在考虑电信网发展规划时应当注意接入网的建设。一、发展接入网的必要性1、高速数据和多媒体通信等新业务需要宽带接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用户对于高速数据通信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多媒体计算机与通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传输和交换技术的不断进步,核心网已经基本实现光纤化,数字化和宽带化。但是位于核心网和用户住宅网之间的接入网发展缓慢,已成为电信网发展的“瓶颈”。因此,接入网的宽带化和IP化将成为未来接入网发展的主要技术趋势。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接入网的宽带技术层出不穷,如基于铜线的xDSL,基于同轴电缆的HFC,基于光纤的FTTx,以及无线接入等。这些宽带接入技术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根据具体的环境和条件来选择,本将介绍几种有发展前景的宽带接入网技术的特点,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使人类对电信网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电信网必然朝着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方向发展。作为电信服务的关键组成部分的用户接入网,现在已成为世界各围通信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基本概念 国际电信联盟(ITU-T)1994年提出了以标准化、规范化的V5数字接口为标志的“接入网”的概念,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是本地交换局与用户端没备(CPE)之间的实际系统(ITU-T第13研究组G.963建议),它可以部分或  相似文献   

9.
现代电信网是由长途网和本地网组成的,本地网是由本地中继网与用户接入网组成的。接入网点多、面广、量大,凡是有用户的地方就存在接入网;接入网的建设投资费用较大,根据各国建设电话网的资料,用户接入网的建设费用占电话网建设总投资的30%至40%。较好地解决电信网中的用户接入网,合理地组织用户接入网,这对现代电信网的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到1995年底,北京市本地公众电话网的交换机已达到237.5万门,与此配套的用户接入网已非常庞大,但是这之中数字化的比重却不高,据统计,铜线电缆约占90%以上,光纤用户环路系统(SLC)约占8%左右的。根据发展规划,今年北京局将要花大气力去推进新技术在用户接入网中的应用。 用户接入网的处的地位 随着交换机程控化和中继电缆化,现在电信网中就剩下电话局到用户(即接入  相似文献   

11.
接入网处于整个电信网的网络边缘,用户的各种业务通过接入网进入核心网。近年来,核心网上的可用带宽迅速增长,用户侧的业务量也由于Internet业务的爆炸式增长而急剧增加,作为用户与核心网之间桥梁的接入网则由于入户媒质的带宽限制而跟不上骨干网和用户业务需求的发展,成为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信业务向综合化、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方向的发展,广大用户对电信业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于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电信资源增加业务类型,提高电信服务质量,已成为电信部门日益关注的问题,目前,用户接入网的投资已在整个电信网投资占相当大的比重。 当前,接入网建设主要以具有大容量、长距离和高可靠性等优点的光纤接入为主导,无线接入作辅助,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美国TTS(Transcomm Technology Systeminc)公司为满足市场需求,研制生产的OSTS-2000无源光纤接入网系统,已在多个国家的电信部门作为接入网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通信网上程控化、数字化占统治地位,接入网建设引起了电信运营者、设备生产厂家的普遍重视。目前处于接入网位置的设施仍以铜缆线对为主,接入网作为本地交换机与用户之间的连接系统,在电信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投资比重大,而且直接关系到当前和未来  相似文献   

14.
谈谈几种接入网新技术顾群接入网直接与用户相联,应用广泛,投资巨大;接入网又是电信网向用户提供业务的窗口,用户对业务的需求影响着网络的结构的接入方式。因此,接入网是一个对业务、法规、技术、成本都十分敏感的领域。市场的广阔、环境的复杂、业务的多样、竞争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用户对多种业务需求的增长,接入网已成为电信网发展的瓶颈。为进一步促进首都电信网的发展建设,推动首都信息化工程,北京电信通信学会于1998年12月18-19日在京召开“接入网技术发展研讨会”。 会议代表来自首都科研院所及北京市电信管理局专家学者。会上,代表们对接入网中的交换、网管、接口、业务预测、经营策略、设备开发等多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以下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1.接入网的重要性。随着新业务、新技术的采用,接入网占整个通信网投资的比例将比过去更大。而且近年来,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  相似文献   

16.
车力军 《中国电信建设》2001,13(7):6-7,10,12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电信事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电信基本业务需求旺盛,也带来了接入网(AN)的大发展,从非常热的V5接入到接入网业务综合、宽带化,步伐很快。可以说宽带化、IP化,传统通信业务扩展到多媒体通信业务、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等,将成为我国接入网的总体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一、概述 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电信体制的不断改革,接入网市场的逐渐开放,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扩大,新业务需求的飞速发展,光纤通信技术、SDH、ATM技术、用户终端接入技术的日益成熟,接入网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接入网的建设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发展、通信市场发展和竞争的必然。用户光纤接入网作为电信网的基础,多年来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原因,几乎没有多大发展,仍然以传统音频双绞线接入话音和窄带通信业务。虽然HDSL、ADSL等技术开始应用,铜缆接入网固有的窄带宽、高损耗的特点已经越为越  相似文献   

18.
一、概述 从我国电信网络的现状看,虽然交换系统已经程控化,传输系统已经光纤化和数字化,但在用户网上大部分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铜线传输,网络结构多为单星型,业务功能单一,而且机线陈旧,已成为限制现代电信网发展的“瓶颈”所在,因此建设接入网对于我国的通信事业、对满足用户对电信新业务的需求,对加快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无疑无线通信是通信领域发展最快的部分,同时通信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传输宽带化、业务多样化的趋势,而当以光通信为基础的核心网已经具备超高速、超容量的特征时,接入网建设就成为电信网必须解决的瓶颈。  相似文献   

20.
宽带接入网技术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宽带接入网发展的驱动力 长期以来,接入网一直是电信网领域中耗资最大、技术变化最慢、成本最敏感、法规影响最大和运行环境最恶劣的老大难领域。当核心网领域(用户驻地网领域同样)正在越来越频繁地更换和应用各种现代新技术时,接入网领域仍然基本维持着原始的模拟技术为主的局面。正日益成为全网进一步发展的拖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