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技产业》2004,(3):36-36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近日召开的首届“中国保险业创新与发展论坛”上说,金融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我国金融改革将来也必然要走向这个目标,金融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刘知娟 《特区经济》2006,213(10):365-366
我国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已开始进行试点,混业经营初现。我国是否应该进行混业经营,什么时候实行混业经营一直是理论争论的热点。本文应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混业经营的优势、实行混业经营的时机、混业经营的风险进行分析,认为混业经营作为一种制度和制度安排,其出现有内在动因,证明我国现在实现混业经营的时机已成熟。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式“综合金融”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以来,混业经营逐渐成为世界金融业发展趋势,越来越多国家放弃金融分业经营制度,实行混业经营。我国金融业在1993年以前,曾进行过混业经营试点,由于当时混业经营条件不成熟,导致金融秩序混乱。2000年以来国内陆续放开混业经营限制,金融企业开始通过金融控股或拓展业务范围来实现混业经营。银行、证券和保险业都在进行相互联合或渗透,以获得协同效应。但在美国次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对于中国的金融业推行混业经营提出很大的挑战。本文以平安保险综合金融战略为样本,指出我国当前应当采取审慎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实行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国家,在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蔚然成风及加入WTO带来的现实挑战前,我国分业经营的金融业在与外国混业经营的金融业的竞争中将处于劣势。文章认为,在实行混业经营各方面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金融业在现有分业经营的法律框架内实现混业经营,由分业向混业转变的最合适的制度安排,文章根据国情提出当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监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  张运红 《特区经济》2009,242(3):85-86
随着金融竞争的加剧、金融需求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混业经营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背景和现状为出发点,在分析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监管困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1993年以来实行的金融分业经营制度对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面对全球金融混业经营潮流和加入WTO的挑战,若继续坚持分业经营制度,则与世界性的金融改革和发展潮流是相背的。因此,我国的金融业应顺应国际潮 发展趋势,逐步取消分业经营的限制,实行混业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7.
世界各国银行经营体制简要可以分为分业制和混业制两种。1999年11月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通过,可以说标志着西方发达国家已基本走入了混业经营时代。而在我国,特别是在即将加入 WTO 之际,金融业仍采取分业制,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分业制是否仍然合乎现实发展产生思索。实际上,金融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我国银行经营制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金融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目前国际上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国家已经为数不多,而混业经营制度日益呈现出其强劲的生命力。混业经营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综合银行制,这种制度允许设置内部业务部门全面经营证券、银行、保险业务,例如德国、  相似文献   

8.
实行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国内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也呼唤混业经营。目前我国金融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既体现在金融制度、金融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尤其是银行和证券市场制度以及国有上市公司的转制不完善方面,而且还体现在监管水平上,使得我国金融实行混业经营将面临巨大风险,由此决定了金融改革必须有序推进,政策配套。  相似文献   

9.
张爱萍 《发展》2005,(5):82-82
古语有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国际金融业发展大都经历了混业-分业--混业交替发展的趋势.我国经历了从大一统的中央银行管理模式,到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分出.随着我国入世后金融业全面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金融业必将走向混业经营的大环境中,这是客观规律. 混业经营也是金融业竞争的需要,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的垄断壁垒被打破,我国金融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消除分业经营的界限,推行混业经营,提高金融业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和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形势下,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逐渐显示出其不适应于现代经济的弊端。入世后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即使现有条件不尽成熟,我们也没有退路和等待的时间,必须要尽快改善和创造自身条件,通过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实现我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过渡。  相似文献   

11.
杨松  李继云 《特区经济》2006,(12):84-86
金融混业经营的实质就是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有效对接,极大地整合金融资源,充分发挥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优势,不断地增进效率和促进金融创新与发展,并有效防范整体风险。当前,混业经营已成为世界金融走势的潮流,我国金融业也必将逐步走入混业经营之路。本文论述了我国金融混业经营选择金融控股公司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混业经营一直是西方金融业的大趋势。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中国的金融混业经营正渐行渐近。本文介绍了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概念,混业经营的发展演变,然后分析了混业经营的必然性,最后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我国金融业最终由目前的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模式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结合国情,我国商业银行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理性选择应该是大力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丁俊 《亚太经济》2001,(4):73-76
迈入新世纪以后,混业经营成了全球金融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可以预见混业经营也将成为我国金融经营体制发展的方向,但与之对应,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却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特别是金融监管体制的组织结构,不能顺应经营体制的转变的趋势而进行适时的变革,无法为金融经营体制的顺利转变提供必要保障。基于此,笔者对已实行混业经营国家的金融监管组织结构加以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改革提出了“三步走”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国际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振峰 《世界经济研究》2000,(5):87-87,F003
1999年11月12日 ,美国《金融服务业现代化法案》正式签署生效。这一法案允许银行、证券、保险公司业务相互交叉 ,标志着美国在世纪之交放弃分业经营模式进入混业经营的新纪元。至此 ,实行混业经营的金融三巨头美国、欧洲和日本都正式加入混业经营的行列。混业经营成为大势所趋。本文拟从分析西方各国由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的动因出发 ,探索国际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趋势 ,并结合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 ,对中国目前分业经营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指出混业经营将是中国金融业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由银行业混业经营引发的经济危机开篇,分别介绍了国内外金融业的发展历史,并对比了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优缺点,对现阶段混业经营的优越性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华 《山东经济》2002,(6):49-50
本文就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探讨了混业经营必须具备的条件,认为我国金融业应在加强专业经营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基础上,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经营能力。  相似文献   

18.
孙涛 《科学决策》2001,(12):30-35
尽管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面临很多风险,但混业经营仍是国际金融业的大趋势,中国金融业走混业经营之路是必然的.从这个角度看,中国金融改革面临双重任务:既要化解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又要逐步推进混业经营;准备混业经营的过程就是尽可能消除金融风险、财政风险及其形成机制的过程,推进混业经营的目的是推动中国金融业的现代化,提升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及其SWO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凤生 《北方经济》2008,(17):92-93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和我国银行业开放步伐的加快,在市场需求、金融监管、同业竞争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速度将会显著加快.为了适应经营环境的发展变化,与带有混业经营背景的外资银行竞争,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积极谋求混业经营.  相似文献   

20.
中国金融业在经历了混业经营混乱、分业经营获得稳健增长阶段后,已进入混业经营爆发式增长的前夕。所谓"混"久必分,分久必"混",中国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似已不可逆转。随着金融创新发展和监管制度的更新,新的时代即将开启,有机构称之为混业常态下的"金融4.0"。上世纪80年代,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开办证券、信托等业务。因当时一部分银行通过其全资或参股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将信贷资金和同业拆借资金挪用,投放到证券、房地产市场,"混业经营"沦为"混乱经营"。在这背景下,国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