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新视角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日前在中国企业高峰会世界经济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并没有过热,因为经济增长速度还处于正常范围内;但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需要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2.
【香港《信报》2005年5月25日】去年是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年,中国政府出台包括加息在内的多项政策,为过热的经济特别是房地产降温,使中国股市大伤元气。今年第一季度的宏观数据公布后,又有很多经济分析师认为,中国经济仍然过热,须用加息等宏观调控政策加以遏制。中国经济真的过热吗?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过热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主要原因是由投资过热引起的。而投资过热又在于投资的“成本”被扭曲了。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公布后,防治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成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但在采取什么手段上,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多数专家主张,应该用货币政策加财政政策搭配的“组合拳”形式对此轮经济过热进行调控。因为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防治经济过热需要在总量上紧缩总需求,而这种不同政策搭配的“组合拳”形式正是抑制投资过热这个需求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基于"荷兰病"现象与资源诅咒论浅析当前中国部分的经济现象,如房地产过热带来的挤出效应、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的繁盛带来的支出效应和资源转移效应、外向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扩张对传统农业生产的冲击以及对电商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实体经济及中小型电商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按照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各国应致力于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就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因为我国是一个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劳动力的价格有所提高,仍慢于同期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中国有效劳动力供应的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同步甚至快于经济增长,因此我国仍能保持劳动力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信息》2004,(3):43-43
对中国经济到底是否存在过热现象,日前,两位国内知名经济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结论。厉以宁认为,中国经济的特点是怕冷不怕热,从现实看,目前不存在过热现象;樊纲则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表现出过热的趋势,政府应当及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进行抑制。  相似文献   

7.
今年以来,抑制过热一直是中国经济的第一关键词,而导致过热的正是钢铁、建材等重工业的过度投资。  相似文献   

8.
本论述这一轮中国经济过热的背景和实质是源于经济上的困境,即整个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需求不足的趋势,求大于供的过热只是很短暂的现象。因为拉动这轮经济过热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和家用汽车购买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约有一半的资金来源于金融贷款。  相似文献   

9.
【英国《金融时报》1月16日】不,那不是个印刷错误。中国的经济增长数据未必全然可信,但我们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理由来怀疑那个经过修正的统计结果——2007年这个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增长了13%。中国经济无疑一直处于危险的过热增长之中。去年中国政府试图给兴奋的房地产市场减速时,刹车踩得过狠了一些。而通过切断对激励机制的依赖、执行劳动力及环保标准来提升工厂价值链位置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投资过热的性质、国际警示与经济走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下降走势的判断提出质疑,认为本次投资过热的性质是局部投资过度,与中国改革以来历次全面经济过热有本质区别,对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测缺乏依据。文章分析了本次投资过热的国际背景,国际上重工业投资过度的历史教训,提出本次宏观调控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为中国经济走向持续高涨创造了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1.
是经济过热还是工业化进入新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经济是否出现过热,有已出现过热芦头、尚未过热、总体正常局部过热三种代表性观点。本文认为,如果从中长周期来观察,当前经济既不是总体过热.又不是局部过热,也不是没有新特点的正常发展,而是中国的工业化已进入以重工业重新大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新阶段。为此,政府应采取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谨慎推出产业调控政策;适当提高经济增长的预期;谨防各级政府投资过热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你觉得热吗?” 在今年夏天,它一如往常地成为大家相互间的问候语。此时,身为国家统计局局长的谢伏瞻,听到这句问话却是另一层含义。因为此前的一项面向6大国际知名投行的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80%的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是过热(快)的。中国的经济正在“发烧”。  相似文献   

13.
【韩国《朝鲜日报》6月20日】经济学家们又开始争论中国经济是否再次“过热”的问题。从当前各项指标看,中国经济出现了不少“过热”的征兆,特别是股市的发展,但是,总的来讲,仍能比较平稳的发展,硬着陆的可能性较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注定要成为中国人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年,因为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将首次在北京隆重举行。就像期待奥运会开幕那样,全国人民也都期盼来年是个风调雨顺、民生改善的好年景。不过,已经高速行驶了三十年的中国经济列车,车轮却再次擦出了过热的火花。人们普遍关注的是:中国经济能否在2008年实现“又好又快”、民生进一步改善的发展目标呢?  相似文献   

15.
【美国《侨报》12月28日】从上半年的防止过热到下半年的陡然下滑,似乎很难找到准确的词汇来概括2008年的中国经济。对此前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而言,防止过热是普遍性话题,但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蔓延之后,中国经济逐渐步入之前少有的下滑区间。而到当前,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更是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中国经济的内在矛盾被全面激化,最终出现“过山车”式的戏剧性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世行发布《中国经济季报》指出,中国经济未过热,认为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仍是关键问题,调控政策焦点应放在金融流动性和重新平衡经济上。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内生增长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涛  宋德勇 《南方经济》2006,94(8):77-84
通过引入城乡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结构,吸收内生增长理论的思想,本文提出一个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内生增长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加快资本积累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中国工业部门技术进步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8.
赵晓 《开放导报》2004,(2):26-31,36
本文对于从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反转时期的中国经济的争论、走向及选择进行了分析。根据有关过热的标准判断,中国经济目前尚未“过热”,只是“预热”,2004年也不太可能过热,但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的反转已不可逆转。与此同时,治理通货膨胀将面临失业、利益分化等许多成本,因此,需要谨慎观察并考虑宏观调控的成本。  相似文献   

19.
由于20世纪人口激增,21世纪初中国仍然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劳动力就业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然而人们不能再沿着传统体制的就业方式走下去,必须进行观念上和政策上的重大转变,使就业机制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建立劳动力市场和完善的就业培训制度是促进中国现阶段就业的基础措施,而防止农村劳动人口过早过多地拥入城市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中国的城市经济也是刚刚开始起步,众多细节需调整的就业制度的改革还正在进行当中。  相似文献   

20.
2004年1~6月份,GDP增幅9.7%,中国经济增长在高位运行,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上半年,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很大一部分是针对投资行业中的过热行业。在这些过热行业中采用了一些行政的措施,也是有效的。这次个别行业投资过热,实际上是一些地方政府带动起来的,有的专家认为这是地方政府的换届效应,在利用市场手段调控不见效的情况下,采取行政手段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