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点"在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等经济发展的三大障碍面前,我们亟需寻找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新引擎。""新一轮城镇化,需要我们积极应对,顺势而为,创造更大社会经济价值。"新型城镇化,这是支撑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空间,也必然会使企业家们在其中大有一番作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到今天,非常不容易,我们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在经济领域里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成绩背后也累积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发展到现阶段开始集中爆发。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出于各自利益群体的考量,城镇化得到了五花八门的解读和实践,有的地方政府大干快上,轰轰烈烈开展起造城运动,开发商则打蛇随棍上,将一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开  相似文献   

2.
钟声 《化工管理》2012,(10):13-13
<正>今年以来,每有中国经济数据出台不及预期,都会引起一些分析人士神经过敏,认为中国经济前景黯淡,预言中国经济将"硬着陆",甚至发出中国将把世界经济拖入衰退的妄谈。将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或数据进行简单罗列,就得出有关中国经济的悲观结论,如果不是因为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缺乏了解,就是在为本国经济一时难以摆脱困境寻找托辞了。中国经济连续30年保持了平均11%的高速增长,创造了经济史上的奇迹。任何一个经济体,在长期的高速增长后,都会面临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和再  相似文献   

3.
观点"政府在制定规划时要重点考虑提升城市活力,有秩序、协调发展,真正解决好就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提升资源和文化的附加值。""制定城市规划不能凭‘长官意志’,我们的城市发展不能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对现代城镇化的理解要从过去比较单一、以人口数量来衡量,转变为从人口、资源的经济效益等方面来衡量,要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资源城镇化四个方面考虑。作为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城镇化,我们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制定中国差别化、多途径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四驾马车",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作为新"四化"关键一环的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引擎,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能够有力地推进经济增长,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要顺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培育小区域高端产业功能区,并成为大城市经济圈小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纺织业的梯度转移。  相似文献   

5.
选取2000~2012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样本,构建城镇化及其与就业、收入差距、投资、贸易等因素的交互项共同影响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模型,据此实证分析了中国及各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城镇化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从作用机理看,城镇化主要通过增加非农就业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则抑制了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呈现从东部到西部依次提高的梯度分布,东部地区的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6.
如果从内外循环的角度总结一下,2020年中国经济的特点可以用两个"超预期"来概括:外贸超预期,外资超预期;在此背景下,我们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复苏,全年GDP增速将达到8.8%。2020年中国经济回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一只黑天鹅,对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临近年末,可以从很多角度回顾和分析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如果从内外循环的角度总结一下,我们认为2020年中国经济的特点可以用两个"超预期"来概括:外贸超预期,外资超预期(如图1)。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经济热词,毫无疑问,城镇化将成为新的内需发动机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建筑业无疑是这一"政策红利"的直接受惠者,在"十二五"乃至更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将迎来新的发展黄金期。新型城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更加注重综合性和功能性。城镇化不仅仅是指高楼大厦和道路桥梁,同时还要考虑基础性综合配套设施,既要有硬件保障,也要有软件协调,以此来满足人们对舒适宜居的要求。二是更加注重  相似文献   

8.
愿景与现实     
近日,在2013冬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路径成为与会各方讨论的焦点。不少与会者认为,近几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增长将为全球经济回暖增添活力。虽然"中国威胁论"仍不绝于耳,当欧债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客观中立可谓对此论调的有力回应。但有一种观点更发人深省,某经济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轨时代,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潮势不可当,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房地产业将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之一。我们可以看看发达国家的经验,比如美国,它经济起  相似文献   

10.
观点"土地资源的粗放低效以及提前透支抑制了产业的发展空间以及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不可持续的城镇化。""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跨国顾问公司将在国内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准确把握经济产业和房地产发展的方向,为服务对象实现房地产领域的最大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经济学家成思危近日说,中国经济发展将对能源产生巨大需求,未来十年如果我国经济要保持7%的年增长率,能源大概就得每年增长5%。成思危在举办的"2013国际石油高峰论坛"上说,从2000年到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是3.2%,能源的增长率是2.2%,弹性系数大概为0.7%,如果世界经济在今后十年中保持平稳4%的增长率,能源年增长率要达到2.8%左右,而中国更是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房地信息》2010,(2):72-72
过早地把我们刺激经济的政策退出的话,就可能造成前功尽弃,甚至使形势发生逆转。温家宝说:"我一直认为,世界经济是互相联系的,但是各国采取的应对危  相似文献   

13.
观点"人口的聚集会产生诸多无形的效应,但这还需要通过市场和资源的自由流动来实现,于是取消户籍制度和改革土地制度最为紧迫。""在新型的城市治理机制下,政府的职能不再是经济建设,而应转向以提供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为主。""建议取消城市的行政级别,停止按行政级别分配公共资源,避免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超大城市。"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而不是一个经济政策。城镇化的提高并非来自政府主动的和有意识的推动,而是城乡社会、经济、市场、产业和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把城镇化当成一个经济政策来拉动内需、来刺激投资,把城镇化当灵丹妙药来解决经济中的问题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陆玉龙 《董事会》2009,(2):23-23
面对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中国政府快速亮剑,重拳出击,显示了“保增长”的决心,实践还将证明这是正确的。但据此各界较为流行的“保8论”即认为2009年中国经济能够而且必须保持8%的增长速度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2009年乃至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有能力而且应该承受6%的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5.
新闻速览     
《中国机电工业》2012,(1):12+14+16-22,24
宏观中国经济:定调2012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闭幕。为期三天的会议为2012年中国宏观调控指明了路向,"稳中求进"成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会议认为,2012年世界经济形  相似文献   

16.
麦克·戴维斯近年来对中国的城镇化问题兴趣浓厚,他认为中国不均衡的城镇化,导致了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城镇化并未与工业化同步。他认为,中国新一轮的城镇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与大中小城市之间的空间来进行的,而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城乡接合部,往往是流动人口的集中居住区,贫民窟也通常在此产生,为此麦克·戴维斯为本刊撰文。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规划对商用车的发展是个很好的机遇,规划中提到了5个‘化’,即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对国内商用车市场有直接影响的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化会推进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城镇化带动建设、运输需求。在此基础上,商用车行业如果把自身定位好,把技术发展和行业有机结合好,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另外,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对国内商用车也是很好的机遇,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分量和作用进一步提升,中国产品可出口的市场拓宽了,不再过  相似文献   

18.
国际     
《中国房地信息》2009,(8):78-80
美刊认为中国距离全球经济领袖的目标越来越近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经济都身陷衰退之中,唯有中国能独善其身,经济增长今年可能达8%或更多。于是,经济学家谢国忠的一句问话"人人都想知道同一件事:中国能拯救世界吗?",便成了最近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的讨论主题。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使澳洲和巴西等国在过去半年里受益良多。亚洲多国的经济依赖出口带动,通过与中国经商,都能够"起  相似文献   

19.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华生是影响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三项重要变革(价格双轨制、国资管理体制、股权分置)的主要提出和推动者。当年参加了影响深远的"莫干山会议",在如今的经济学者圈,"上山"成了一种荣耀。对于当前热浪滚滚的新型城镇化这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记者专访了华生教授。《中国房地产业》:对于新型城镇化,我们一方面看到您对此的赞许态度,同时您对此也有诸多批评。两种态度的核心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观点"在城镇化弥合二元结构中释放巨大需求的条件下,我国的增长潜力巨大。""要有非歧视性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要积极引入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有效的筹资放大机制和管理增效机制。"城镇化意味着人口的高密度聚集,收入的提高、消费的提升以及进城农民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改变与人力资本的升级等等,城镇化毫无疑问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城镇化也意味着需要供给结构的变化,城市人口的聚集和规模扩大形成的规模经济,将大大促进产业分工的细化和就业结构的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