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决定劳动复杂程度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劳动的技能和技巧;二是劳动过程中对知识的运用,或者说脑力劳动成份的多少,体力劳动一般属于简单劳动,而脑力劳动则是复杂劳动。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因此脑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相当于多倍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广为流行的观点即认为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能在相同时间创造更高价值的观点 ,误解了马克思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思想 ,使其陷入“循环证明”的困境。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并不是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 ,而是生产力特别高的具体劳动 ;它不属于价值源泉的问题而是属于劳动力价值生产、再生产问题。科技劳动也不是创造高价值的劳动 ,而是创造高使用价值的劳动 ,不能以科技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为依据来确定科技和管理人员获得多少报酬  相似文献   

3.
<正> 《经济研究》1979年第7斯上陈振羽同志在《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伟大变革》一文中断言“异质劳动(即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是不对的。陈振羽同志把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当做异质劳动,是同他自己下面的行文直接相抵触的:“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是性质相同的劳动,所以复杂劳动可以还原为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可见,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只有量的区别,而无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理论,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检验,事实证明它是完全正确的。当前;学好这一理论,对于按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办事,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关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劳动是千差万别的,有简单的,有复杂的,即使是复杂的劳动,又有复杂程度不同之别。就劳动者来讲,也是千差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外学者对马克思劳动还原理论存在的误解。即把复杂劳动误解为熟练劳动、把劳动还原通过市场交换实现误解为循环论证、把劳动还原的社会过程误解为算术计算过程、把分析区分复杂劳动存在的情况误解为否认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区别;指出了国外学者在劳动还原理论上存在的错误,维护了马克思劳动还原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二、作为价值实体的社会劳动是如何形成的? (一) 劳动的二重性和复杂劳动折合为多倍的简单劳动问题我们已知,各种不同商品所共有的价值实体是劳动,它是人类肌体所具有的劳动力(体力+脑力)的使用或表现。劳动本身随时都有两重性:一为具体劳动,如种植小麦的劳动、缝纫劳动、制造机器的劳动;科研劳动、教育劳动、文艺劳动,它们生产出各种产品或使用价值,这是不能公约的。二是在理性思维中,把具体劳动的特殊性舍去,它们就不过是人类  相似文献   

7.
<正> 生产价格是社会劳动的发展形态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的‘价值’只是以历史上发展的形式表现出那种在其他一切历史社会形式内也存在的、虽然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东西,这就是作为社会劳动力的消耗而存在的劳动的社会性。”劳动的社会性就是商品价值的规定性。商品价值的质规定着商品价值的量。生产价格正是从商品价值质与量的规定性上反映了它是社会劳动的发展形态,因而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商品经济中的社会必要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反映的  相似文献   

8.
超额剩余价值的实质及其来源问题,是马克思全部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在揭示出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以及剩余价值只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劳动的凝结,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以及剩余价值只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 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等原理之后,进一步阐明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它是采用先进技术的资本家无偿占有的由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的比采用社会平均技术的资本家所多得到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 对于马克思的抽象劳动论,大致可分为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抽象劳动是指“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的一个方面,它形成价值。是价值实体,因此,这一范畴体现特定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范畴”。现在许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资本论》注释书,大多持这种观点。《经济研究》1980年第9期彭迪先同志的《马克思论抽象劳动》一文(以下简称彭文)对这种观点作了较详细的阐述。《经济研究》1980年第8期有林同志的文章,第11期王干一同志的文章,也属这种观点。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抽象劳动是指产品或商品的劳动中,撇开各种具体形态而剩下的东西(或又称之为“一般人类劳动”,“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等同性”……等  相似文献   

10.
<正>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各个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原因是各个企业有其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各个企业有其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是因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走出这个循环论证的圈子,必须解决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就是要以马克思第一次阐述的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学说作为研究的向导。马克思多次强调,对于商品理论来说,劳动二重性“是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所在,“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运用马克思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学说的关键,不仅在于指明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尤其要指明生产商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三种价值论的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劳动价值论存在四大问题:一是社会必要劳动量难以计量;二是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倍加比例难以准确确定;三是无法解释自然产品为何也具有价值、价格;四是存在价值归属上的理论悖论。生产要素价值论不能全盘否定,但资本、土地不能“创造”价值,只能“生成”价值。边际效用价值论所揭示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正确的;应当正确看待用效用衡量商品价值;事实上,马克思的商品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2.
一、异质的个别劳动如何转化为同质的社会劳动商品生产中的个别劳动消耗,为什么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正因为,人们在生产中的劳动,多种多样,有复杂劳动,也有简单劳动,有熟练劳动,也有非熟练劳动,所有这些个别的劳动,由于质的方面的不同,就无法从数量上统一计量,故而这些被看作私人劳动的个别劳动消耗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只有使所有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各个劳动力,从其劳动的复杂与简单、熟练与非熟练上所存在的差别转化为同质的社会劳动,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马克思并没有明确界定抽象劳动概念的适用范围,致使人们对作为商品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的误读或质疑一直没有停止过。明确区分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与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是准确把握抽象劳动概念的经济学本质的一种积极理论尝试,并使商品经济中的商品二重性与未来产品经济中的产品二重性获得一种新的理论解析,这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的前提条件是,所分析的商品价值只包括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撇开了具体劳动转移的旧价值。 一、体力原子与智力原子 价值规律表明,人类耗费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撇开转移的旧价值,价值产品完全由耗费的活劳动构成。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就是说,形成价值产品的人类劳动,包含着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种不同质的劳动  相似文献   

15.
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原则应坚持“四个优先”。一是复杂劳动优先。因为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也就是倍加的工作效率。而旧的分配制度恰是重简单劳动而轻复杂劳动。二是社会劳动优先。在旧体制下,劳动者的劳动在没有得到社会承认情况下仍然要参与分配。其结果,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链条中,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一方面  相似文献   

16.
关于复杂劳动如何化为简单劳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求社会主义经济效果,在根本上说,是以尽可能少的社会劳动耗费,来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有用效果。为了科学地核算劳动耗费,必须正确地解决复杂劳动化为简单劳动的问题。否则,活劳动的耗费,从而物化劳动(也是前期活劳动的凝结)的耗费在实际上不可能正确计量,对于各种复杂程度的劳动的节约效果也无从进行科学地分析和比较。同时,复杂劳动化为简单劳动问题的解决,对于研究产品的社会生产费用和价格形成问题,研究按劳分配和工资制度问题,研究社会劳动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合理分配问题,也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财务的本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认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它生产出一定数量的,满足人某种需要的产品,其生产过程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抽象劳动,它把人类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其生产过程又是价值的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18.
论商品价值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是任何抽象劳动都形成商品的价值,而是具有社会性、交换性和补偿性的抽象劳动才形成商品的价值。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社会性、交换性和补偿性同时存在,三者互为前提,相互联系。抽象劳动的社会性、补偿性和交换性在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形成商品价值性质。商品价值性质的核心是生产者的劳动时间与社会总劳动时间的关系。价值性质范畴有助于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为判断劳动是否生产商品和形成价值提供新的视角。依据商品价值性质有助于解释一些经济现象,使劳动价值论更有说服力,从而增强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说错误的理论根源在于,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混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质的差别,其结果是将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错误地理解为劳动生产力与使用价值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理论的倒退。运用价值转形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的原理,破解所谓的"马克思的悖论",从而更好地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20.
<正> 马克思指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彭迪先同志认为:“抽象劳动并不直接就是人的脑髓、肌肉、神经、感官等的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而是这种支出的社会历史形式。因而得出:第一,抽象劳动是社会生产关系的范畴,而不单纯是生理学意义上的范畴。第二,它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范畴,是历史的范畴,而不是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永恒的范畴。”彭迪先同志关于抽象劳动的论述,我认为和马克思关于抽象劳动的论述是不一致的。马克思指出:“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尽管缝和织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