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依托全球战略的理论框架,总结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本土优势,指出了其两个主要来源,即国家层面的竞争优势和企业层面的内部人优势。在此基础上,对本土优势在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企业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巨额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的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给中国制造业出口带来了的巨大阻力,这与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历十分相似。深入研究日本制造业转型历程,可以发现日本通过在本土设立母工厂、在发展中国家设立量产基地、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的策略将产业链合理分段,既充分利用海外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又将核心生产技术保留在本土,从而维持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从日本当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中汲取经验,有助于明晰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均已改变,基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贸易发展战略遇到了巨大挑战。本文力图从本土市场效应的角度,探讨市场分割状态下国内市场规模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以便寻求中国制造业出口战略的调整方向。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越依赖本地市场的企业或行业,在本地市场规模越大时,出口竞争力越大,这验证了"本土市场效应"的存在。这也表明了国内市场对我国贸易发展战略调整的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4.
产业链效率取决于产业链环节的投入,产业链环节间投入的差异决定了行业竞争力的表现。从服务业中间投入比例来看,美国制造业的投入比例远远大于中国制造业。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和美国的制造业价值链效率进行了测度。通过对中国和美国制造业的产业链效率进行比较发现,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在面向最终需求的生活型制造业中占据优势,而美国制造业产业链在面向中间需求的生产型制造业中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5.
首先,由于对资源的长期无节制开发,东北地区的采掘和原材料工业的竞争优势已经或正在丧失殆尽。黑龙江的石油,木材资源,辽宁的有色金属、煤炭资源等已无优势可言。其次,制造业面对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优势已,举步维艰。如哈尔滨、沈阳的制造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利税等指标明显低于沿海新兴工业地区,而资产负债水平却高于这些地区。第三,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国内市场将进一步趋于连通,届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将直接承受来自进口产品的强大压力。  相似文献   

6.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认识到制造业是一切经济的基础,因而采取一系列措施重振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矛盾,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复苏和就业。美国制造业的重振使中国制造业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美国的制造业复兴计划,还是德国的工业4.0战略以及中国制造2025计划,工业机器人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未来机器人+互联网的数字化生产方式将极大地改变制造业。中国虽然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的第一大市场,然而,本土工业机器人产业却存在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差、品牌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究其原因,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本土企业还存在很大的技术差距。实证研究表明,本土企业通过零部件出口、为FDI企业配套生产零部件以及进口关键零部件等方式,嵌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会产生“嵌入中学习”效应和“干中学”效应,进而对本土企业技术水平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毕云平 《技术经济》2006,25(2):30-3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制造业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而且也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但自2001年12月我国加入WTO后,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中国制造业不仅要在本土开展国际竞争,还应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借鉴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开展跨国经营,以促进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分享世界各国的比较优势利益,创造国际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通过调整发展战略与支持政策,致力于实现制造业回流与振兴;中国则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分析发现,美国制造业并不具备全面振兴的基础,GDP增长贡献主要来自汽车及零部件等少数行业,多数行业在GDP中的占比呈下降态势。中国制造业增长格局具有多样化特征,与居民消费关系密切的消费品行业和部分装备制造业增长优势明显。未来一段时期,由于中美两国对制造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制造领域的贸易摩擦或将更趋频繁,但是短期内中美经贸大格局难以扭转,对于我国来说,更重要的是加快技术、效率和质量变革,从而重塑竞争新优势、重构制造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经济规模空前扩大,结构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条件下,世界制造业的空间布局正向相对均衡化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将是多中心和多层次的,世界制造中心再也不可能由一家独揽。中国不会取代现有的三大制造业中心,中国制造业的定位是成为继美国、欧盟、日本的第四个世界制造业中心。由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具备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和技术上的后发优势,这种定位在现实中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以创新驱动为研究基点,探索了创新驱动与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强调无论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重振还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转型,创新驱动对于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再工业化”创新驱动路径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互促的过程,导致中美制造业竞争日益加剧,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两国制造业重点领域战略发展目标重叠与国际资源的争夺上。当前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贡献度偏低,创新驱动转型是必由之路,但美国“再工业化”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制造了种种障碍,亟待突破。为此,中国也应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中寻求启示,以明确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的着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分析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用效率指数、相对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对中国制造业的效率进行了评价;指出了中国制造业虽然具有高效率指数和相对生产率,但劳动生产率却非常低。同时对中国制造业与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进行了分析,并将中国制造业的效率与美国、日本和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杨琳桦 《商周刊》2013,(2):18-19
波士顿咨询集团预测,2020年将会有60万个制造业岗位从中国返回美国。当美国制造重新崛起,中国制造路在何方?2012年年末,苹果公司CEO库克宣称,苹果计划10年来首次在美国本土生产部分Mac电脑,2013年将投资1亿美元用于相关项目。苹果的表态将高新制造业向美周网流的趋势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2000—2005年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和高度细化的海关进口数据,来考察中国本土制造业的中间品进口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使用OP方法更为准确地估算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进口中间品能促进本土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并存在显著的短期和中长期进口学习效应。因此,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应重视进口中间品。  相似文献   

15.
应该这样说,我对中国发展制造业问题特别关心,不仅写过不少文章,同时我最近到广州、深圳、东莞、杭州这些地方讲课都是强调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问题。为什么说中国制造业重要呢?得从两个角度看,一个是在制造业的优势上,农业我们不具备什么优势,高科技总体上也不具备优势,服务业也不具备优势,我们的优势关键是在制造业上。  相似文献   

16.
制造业作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优势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虽然国内对区域制造业优势发展进行了一些探讨,但对其系统研究回顾较为匮乏.文章系统回顾了制造业在区域优势发展、产业竞争力构建、企业特色选择等方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7.
杨玲  李林玥 《当代经济研究》2021,315(11):99-112
基于服务贸易限制指数,分析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从不同区域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显著提升了我国上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其中,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和西部地区提升作用更为明显;从不同所有制来看,中外合资和中央国有上市制造业企业受到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公众制造业企业表现出负向的"挤出效应";从不同制造业行业来看,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皮革皮毛制品及制鞋业、木材加工及制品家具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作用最显著,汽车制造业和专用设备等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虽然也受到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正向影响,但提升空间较小.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在扩大开放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好"鲶鱼效应",加快本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形成扩大开放与倒逼本土生产性服务业共进局面,还要在发挥好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基础上,激发本土生产性服务业活力,全面构建以本国制造为引领的完整产业链,为建设中国制造业自主产业链打好根基.  相似文献   

18.
济南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城市,制造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近年来得益于政策扶持,发展势头强劲,在全国制造业中呈现出明显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经济优势、地理优势和信息化优势。应因势利导,打造济南制造业基地,实现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对接。壮大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和食品药品(含烟草)等六大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培植产业集群是打造济南制造业基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全球制造业布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本土拓展延链、多元弹性布局成为变化新趋势,制造业集中带成为各国竞争致胜的关键。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调整、各国普遍强化安全韧性发展的情况下,制造业集中带支撑国内产业循环、促进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中国制造业在区域上呈现高度集中化趋势,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制造业集中带加速崛起,中西部地区产业增长极快速发展,但也存在引领带动能力不足、联动协作不畅等问题。对标发达国家世界级制造业集中带,需要集中资源和政策支持,提升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竞争能级和分工位势,提高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分工协作和畅通循环水平,在中西部地区培育一批产业新增长极,不断增强中国产业体系的发展弹性、应对风险冲击的战略韧性和提高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能力底气。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本土汽车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度结果表明,在国内市场本土企业经营效率明显低下,在国外市场本土企业产品尤其是轿车和零部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本土汽车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是封闭的生产组织体制和跨国公司的分割式产业组织布局,导致本土汽车制造业陷入升级的低端锁定诅咒。为此,中国本土汽车制造业应通过生产组织体制的创新,实现在全球制造网络当中的将本土制造优势和国际技术创新资源的有机协同,逐步获得汽车产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掌控汽车产品的价值势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