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亮亮  施祖麟 《经济地理》2008,28(6):946-951,954
长三角整体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依靠其内部各市科技创新能力及竞争力的提高。文章以长三角1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首先,选用因子分析和分层聚类分析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其次,通过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对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16个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与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前景进行判断。最后,在"涓滴效应"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以上海为核心城市,以杭州、宁波、苏州(和无锡)、南京四城市为中心城市的"区域科技创新圈",为长三角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的实现、政府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走向并制定区域经济和技术发展政策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科技服务业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机制,以我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选取技术、人才、资金、市场、产业、基建、政策7个条件变量,从条件组态视角,探讨科技服务业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组态构型和发展路径。结果显示,科技服务业并不能通过单个变量达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效果,而是通过条件组态形式发挥作用;技术、市场、产业是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条件,三者的变化组合分别在不同条件组态中发挥关键作用;科技服务业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有5条,可以归纳为4种模式:技术+市场+产业驱动型、技术+产业驱动型、市场驱动型、技术+市场驱动型。  相似文献   

3.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产业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内地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因数据不全,西藏除外)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技术产业化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归纳出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承担着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的核心动力作用。但政府间竞争、投入结构趋同等因素导致区域科技创新联系与协作程度、辐射和扩散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据此,从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知识获取和技术吸纳能力、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八个方面对京津冀进行比较分析。结论表明: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上以北京为优,但差异性较大且在不同的领域各有所长。建议以规范政府竞争、扩大合作和制定区域规划等政策来提高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8—2018年中国21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影响效应,并对城市异质性进行拓展分析。结果显示,智慧城市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且城市科技创新基础越好,政策效应越突出。据此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应从优化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优化创新空间布局等多个维度协力打造科技创新生态,整体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8—2018年中国21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影响效应,并对城市异质性进行拓展分析。结果显示,智慧城市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且城市科技创新基础越好,政策效应越突出。据此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应从优化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优化创新空间布局等多个维度协力打造科技创新生态,整体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相似文献   

7.
祝新  王邵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2):109-115
在参考和借鉴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模型。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我国内地29个省份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合相关实证分析结果,重点探讨了广西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广西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首先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然后根据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基于OWA算子给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组合赋权方法,最后,给出了加权的TOPSIS方法,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对比分析,完善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9.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北京市属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属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性,由于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设置不同,普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明显高于高职院校,工科类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高于经管类高校。因此,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科学的科技创新政策,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充分发挥首都区域创新优势,提升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加大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侯霞 《经济研究导刊》2010,(28):138-139
《区域政策与自主创新》以国家为区域单元,依据先国际后国内的顺序,深入探索超级大国、主要工业国和新兴工业国运用政策增强创新能力的措施及成效,进而着重研究中国如何运用科技信用管理,怎样通过建设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该书密切跟踪世界前沿创新成果,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科技信息,为遴选研究开发项目和制定科技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自从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整体开发区域被纳入国家战略以来,诸多学者对这一区域的发展进行广泛关注。产业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区域的竞争力,政府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主体,通过制定创新政策和科技经费投入来影响区域的创新能力及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利用索洛余值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6个城市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和测算,得出了沿海经济带6个城市政府科技投入的产出弹性和经济共享,并进行横向比较,为政府的科技经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选取2003、2006、2009和2012年四个时间断面及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指标分析法、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结合相关软件对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空间分布以及空间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差异较大,东部较高、中部次之、西部较低,大体上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就空间变化而言,以北京、上海为主的东部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区域的湖北、陕西、四川组成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双核增长板块,北部、西北、西南区域省份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较低,科技创新能力等级分布呈斜“T”字形分布格局,并且这种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步加强的态势,在东北-西南主要方向上科技创新能力保持极化收缩的发展态势,以东部和中部为主的椭圆内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相对快于椭圆外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空间上日趋收敛.  相似文献   

13.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萍 《经济论坛》2007,(11):39-41
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经济,只有依附于科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腾飞,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是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开展区域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有助于将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使区域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制定正确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战略。针对国内外学者对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归纳和总结,建立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并且结合我国2007年科技年鉴数据对这些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综合考虑了数据量纲问题、异方差问题和多重共线性的影响,通过模型的检验,最终确立了影响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因素的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结果的分析为提升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5.
《技术经济》2015,(10):17-23
基于改进的"纵横向"拉开档次动态综合评价法,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结合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对其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熵值法找出了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通过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运用解释结构模型,理清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找出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逻辑框架,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价,进而采取合理的科技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7.
区域自主创新科技投入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证明自主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而科技投入作为一种战略投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科技进步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区域自主创新的重要保证。本文在分析区域自主创新科技投入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当前区域自主创新科技投入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区域自主创新科技投入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模糊数学理论,构造了一种改进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南省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但可以在整体上对河南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而且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河南省科技创新的优势和劣势,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一种评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9):105-108
政策指数是政策分析的新尝试,是对区域科技政策内容进行整体判断与分析的一种方法。提出了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指数的计算模型,并对分指数——天津市科技金融政策指数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在津、京、沪、苏、广5省市中,天津市是目前国内科技金融政策内容在整体上最为成熟和完善的地区,并就进一步开展天津科技金融政策工作提出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对于地方政府准确地判断自身的创新能力现状以及制定相关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鉴于此,本文根据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构建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大致呈阶梯状分布,东部沿海地区如广东等地区创新能力较强,地处偏远的西部地区如西藏等地区创新能力较弱,而中部地区创新能力则处于中等水平。根据此评价结果,文后给出了提高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一些政策建议,如加强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建立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以及强化官、产、学合作力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