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杨书怀 《技术经济》2006,25(4):75-77,43
2004年10月美国COSO委员会在其1992年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基础上,吸收各方面风险管理研究成果,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旨在为各国的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一个统一术语与概念体系的全面的应用指南。本文首先回顾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产生及其贡献与不足,其次阐述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最后比较分析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联系与区别,以期对理解、掌握和运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铁路运输企业收入管理的内部控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淑霞 《经济师》2011,(4):173-173,175
文章从实务的角度分析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框架下,铁路运输企业收入管理的内部控制路径及方法,以强化运输收入管理内部控制,规范运输收入管理工作秩序,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对我国银行业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银行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滕青 《经济管理》2007,(3):45-48
本文通过对美国COSO委员会关于内部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两个报告的对比分析,指出内部控制将扩展为更加全面完整的企业风险管理,并运用COSO关于《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体系,探讨了如何构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5.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由多目标,多层级,多要素,多个子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参照国际标准,建立以《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为理论基础的、较为规范的内部控制,这为全面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审计和评价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基础,内部审计能够以较宽的视野,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袁锡铭 《时代经贸》2013,(11):11-12
2010年4月15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其2012年将要在我国深沪两大交易所实行,并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这对我国上市公司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又是一次机遇。本文将从公司治理角度对现有的内部控制框架进行比较以期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9,(1)
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发展模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此同时,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为了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并且能够进行有效的公司治理,更加致力于寻找透明、权责分明和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2013年5月14日COSO委员会正式发布了更新版本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文章介绍了COSO内控框架更新的背景条件,对新框架的重要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以此为基础,分析了2013版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以及我国企业应当如何借鉴运用新版COSO报告。  相似文献   

8.
袁锡铭 《时代经贸》2013,(12):11-12
2010年4月15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其2012年将要在我国深沪两大交易所实行,并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这对我国上市公司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又是一次机遇。本文将从公司治理角度对现有的内部控制框架进行比较以期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汤小琴 《时代经贸》2007,(5Z):43-44
本文主要是从COSO公布的《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出发,分析我国企业目前出现的有关内部控制问题,并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以期为怎样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依据COSO委员会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理论,依据客观、系统、有效性的原则,以全面风险管理为视角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讨论。从回顾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入手,从理论上对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改革发展,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如何保证我国房地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如何在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增强房地产企业的内部控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本文主要运用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这一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分析我国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求从理论上更全面、系统的研究我国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和完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辅助企业经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风险。加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对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关于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有关内容与COBIT的IT控制的理论框架进行比较,提出相应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3.
陈喆  王京芳 《时代经贸》2012,(22):131-133
突出公司治理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旨导作用,依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参考COSO框架和企业绩效衡量的理念,遴选出相关定性与定量指标,构建了一套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基此,结合国企特征,应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基于公司治理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4.
高红梅 《经济师》2010,(3):270-27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继新会计准则之后又一项与国际趋同的成果,这部法规的出台意义深远,构建了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框架,对于优化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保障资本安全和维护资本市场稳定,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若干配套的公开征求意见,是财政、审计、证券监管、银行监管、保险监管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企业和资本市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将巩固企业防范风险舞弊的"防火墙",铸牢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安全网",搭建安全的风险控制平台,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剧下,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竞争也进入白热化状态,而对企业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则是风险,所以,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风险机制的灵活应急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就我国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但我国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深刻明白风险管理导向型发展是大势所趋。早先在2004年,标志着外国企业由内部控制过渡到风险管理的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1](以下简称ERM框架),是在美国COSO委员会正式颁布的。本篇文章就ERM框架中谈到的有关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其框架和企业内部控制的框架展开对比,从而证明风险管理机制的优越性;再就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和缺陷,借鉴COSO委员会这篇ERM框架报告的前提下,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顺利过渡到风险管理导向型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再生能力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COSO报告》极大地促进和丰富了内部控制的实践活动,开创性地提出了一套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这标志内部控制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本文以四川电信公司为研究标本,旨在从三方面分析了该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并提出实施内部控制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肖凌 《经济师》2006,(3):159-159,187
鉴于内部控制在面对因企业内外部原因产生的风险而力不从心,COSO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ERM)———综合框架》。文章结合英国风险管理协会发布的风险管理准则对ERM的概念、要素等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2008年6月28日,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共同构筑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9.
2010年4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由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为确保顺利实施,财政部等五部门制定了实施时间表: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一基本规范》,2010年4月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一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通称为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相关规定,进一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进行了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