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性作为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历史上被众多的学者和大家所亲睐,争论不息,把人性和法治两者放在一起来思考,有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试图从中找出一点对当前法治建设有用的线索来。中国法治的败笔之一就在于没有一个正确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对“人”这一主体的忽视上,如果国人能从法治最初的源流之处去探索,中国法治建设应加快进程。  相似文献   

2.
祖萍 《商》2014,(47):185-185
本文立足于法治中国的建设,首先从人性基础,从哲学的层面阐述了法治立足于的人性理论是性恶论,法治是人性恶给予的合理安排。其次从法治的规范、事实、价值的理论结构的发展以及含义来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法治,再从法治的发展历程中来认识到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进而提出立足于中国法治实践的法治中国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3.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确立为我国新时期法治建设的新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内容。一个法治国家必然具备一个法治社会,一个法治社会必然由信奉法治的公民组成。而在我们这个具有"人治"传统精神的国家,想要公民转而信奉"法治",是无法仅仅靠国家的号召来完成的。在国家大力引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需要作为执政者的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信仰法治,以自身言行来率先垂范,党员干部率先树立起法治信仰,将是我们建设"法治中国"征程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缪嘏玮 《现代商业》2008,(15):280-281
法治是一项社会工程.从中国法学来审视中国法治是必要的,也是一个有益的途径和视角.如果以这样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法治建设的切入口.本文尝试以这个视角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墨 《中国市场》2014,(42):119-120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命题。毋庸置疑,中国的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由于长期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法治建设在过去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近年来,国内冤假错案频频曝光,极大挫伤了民众对法治的信心,法治政府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本文以唐慧案为切入点,从推进司法公开、提高立法质量、实行诉访分离三个角度来阐述法治政府的建设,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商》2016,(3):241-242
宪法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占有根本性的地位,同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法治传统的缺失、公民权利意识的淡薄,宪法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同时宪法的作用和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制掣了我国宪政建设和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如何让宪法真正成为"权利保障法"从而树立宪法的权威和尊严,这对于当前中国的法治建设来说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问题。从宪法的效力以及宪法对市民生活的影响这个角度出发,研究宪法的效力及其对私法的影响这一问题,对于突破当前中国宪法和宪政发展的桎梏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墨 《中国市场》2014,(46):65-6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但是我国长期受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法治建设在过去并未得到长足发展,国内冤假错案频频曝光。如何呵护公众对法治的信仰,如何打造法治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成了当下亟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永州幼女卖淫案为切入点,从重视网络舆情、培育法治思维、预防冤假错案三个角度来阐述法治政府的建设,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彦斌  陈涛 《消费导刊》2009,(1):223-223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方略,也是21世纪上半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期礼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形成的治国思想。"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意义。对韩非法治思想的评论、揭示和批判过程中,应当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要求,这将对我国的行政建设、法治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商》2016,(15)
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提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句话强调了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法律信仰简单地讲,就是社会公众对法律发自内心的信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建设法治国家不仅仅需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这一"硬件"设施,更需要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我国在法治建设中取得了不少进步,但仍存在一些漏洞,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严重。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成为当今法治建设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因为大学生是今后社会发展建设的主力军,而且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还需要大学生的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0.
《商》2015,(4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强调"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显然这不是一项权宜之计,它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从政党现代化的高度对于时代要求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本文从政党法治建设的视角入手,来探讨其与政党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以期进一步完善政党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及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商》2015,(5)
中国法治文明历史悠久,按照"治道"的方式及内容,中国古代法律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礼治时代"、"法治时代"和"礼法时代",这三个时期的法律各有特色,是中国古代王朝经邦治国的主要依据和根本体现,对后来中国法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是建立在法治社会的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完善和健全对市场经济的规范运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一个国家或者社会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那么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运行就犹如空中楼阁;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只有完善和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保证私人产权的合法性,才能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本文从法治建设与政府、法治建设与市场两个方面对法治建设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商鞅"法治"思想作为秦国的治国方略,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其"法治"思想的实施,让秦国从一个蛮夷之地迅速发展为一个富强之国,也实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愿景。商鞅的"法治"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宗法等级制度、成文法的发展等都有积极的影响,但其本身也存在局限。如何辩证地认识商鞅的"法治"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丽 《消费导刊》2009,(11):121-121
性善观思想在提出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并没有发挥它应该有的作用,性善观致力于人的善性,在治国方略上提出了仁政论与民本思想,对于象征道德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许多年来各国都在努力的建设法治社会,然而伦理的缺失必然造成制度的僵化,事倍功半。所以,良好的法治亦呼唤人性善。本文从性善观的角度出发探析,在人性善视角下我国的行政道德构建。  相似文献   

15.
《商》2015,(39)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法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主张,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也对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本文将从韩非法治思想的内容、特点、现代价值三个方面来论述,旨在从其法治思想中找到可为当代所用的合理理念。  相似文献   

16.
《商》2015,(30)
中国依法治国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一直沿用法治。中国法治探索和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当代法治建设既是基于对中国古代"法制"的继承,更是对其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陈飞宇  胡晓林 《消费导刊》2009,(14):148-148
法治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现代国家的治国之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研究法治对中国法治建设与发展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 ,在由全国工商联和北京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举办的“中国私营经济发展与法律保障研讨会”上 ,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江平强调 ,在现阶段 ,要促进私营经济的发展 ,加强和发展私营经济存在的法治环境建设非常重要。江教授说 ,一段时间来 ,人们对建设“法治”还是“法制”国家意见并不统一。但中央现在明确提出建设一个“法治”国家。这两个字的变化 ,含义是很深刻的。他说 ,真正意义上的“法治” ,应该指法律秩序和法律理念。即使一个国家有了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 ,并不等于一个国家的法治环境也完善了。这些年来 ,我国有关…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主义乃医治中国一切社会疾病之主义"这一说法发自于梁任公先生,之后追求推崇法治便成为20世纪以来无数的志士仁人的主要的精神动力和社会理想,并且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国家的根本大法,成为了举国共识。由此可见法治建设道路之曲折漫长,也是符合一定的价值理念的,我们去实现适合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法治也应该用价值的分析方法去思考。  相似文献   

20.
法律,从时间上讲,古今是不同的;从空间上讲,中西是不同的,西方各国也是不同的。今天的法治不是西方的特产,而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过分强调中西法治的差异是不明智的。近现代中国法治的"西化"是一个正常的过程,即使接受"西化",并不意味着丧失自己的特性,因为每个人或国家的特性是与生俱来、无法抹除的。中国法治面临的问题不是"西化",而是不够"西化"——传统回不去,又不甘心"西化"酿成了中国法治的"不伦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