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2 毫秒
1.
据调查,农村信用社冒名贷款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虚构借款人或假冒“借款人”名义,以私刻假名章、制造假证件或盗用他人有效证件等非法手段套取贷款,即冒名贷款;二是在他人知情或经他人允许的情况下,以他人名义获取贷款,即顶名贷款;三是信用社内部人员与实际用款人恶意串通,采取冒名、顶名的手段为不符合借款条件的关系人发放贷款,即串通贷款。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涉农金融机构频繁发生信贷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冒用他人名义贷款的案件。例如,笔者所在地区某信用社主任毕某,利用职务之便,先后以121户农户名义发放冒名贷款81.2万元,供朋友使用;某信用社出纳员利用职务之便,以78户农户名义发放冒名贷款42.9万  相似文献   

3.
郭月红 《时代金融》2014,(7Z):119-119
本文以信用社冒名贷款治理为探索对象,重点阐述了冒名贷款的产生根源及危害、成因,以及对防范冒名贷款的主要措施进行了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信用社冒名贷款治理为探索对象,重点阐述了冒名贷款的产生根源及危害、成因,以及对防范冒名贷款的主要措施进行了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担保贷款是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重要形式,但如果把关不严,将为信用社的健康发展造成诸多隐患。当前个别信用社在担保贷款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保证人作担保时,对保证人的主体资格审查不严,担保流于形式。农村信用社往往只对借款人自身主体资格、资信状况和偿还能力进行审查,忽视了对保证人主体资格的审查,个别信用社的担保贷款中,出现乡政府、事业单位、未经授权的企业分支机构充当贷款保证人的现象,因保证人主体资格不合法,形成无效担保。二是以抵押物作担保时,对其法定要求不严,致使农村信用社的债权难以实现。如在抵押贷款发放中,对不动产抵押只就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单一设定抵押,造成借款人以同一不动产进行重复抵押。三是以存单等质押物担保时,由于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和管理的松懈,造成信用社贷款被诈骗,形成资金损失。四是对抵押物评估不规范。当前农村的评估市场尚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使抵押物的实际价值不足,造成信用社的债权难以追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海北州部分农村信用社冒名贷款问题屡屡发生,由此还在个别信用社引发了经济案件,同时因冒名贷款而引发的信贷风险已成为我州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主要的风险点,值得监管及管理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多头贷款现象在农村信用社中并不鲜见,它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义借款人为同一用款人借款;另一种是同一个县辖内的两个以上的基层信用社或分社向同一借款人发放贷款。多头贷款以借款对象来划分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城乡居民个体多头贷款,它以户为基本单位,借款人多为户主;第二种是个体工商户  相似文献   

8.
<正>顶冒名贷款是借款人因不符合贷款条件不能通过正常程序取得贷款时,采取欺骗手段获取信贷资金的一种欺诈行为。顶冒名贷款不仅掩盖了贷款真实占用形态,制约了信贷管理,潜在着较大案件风险隐患,已成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身上的一块毒瘤,严重侵蚀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健康运行,影响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户联保贷款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和补救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联保贷款是信用社的一个重要信贷产品,随着国家把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做为“富民工程”来抓,农户联保贷款在信用社贷款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以A县联社为例,2003年农户联保贷款占总贷款的34%;2004年农户联保贷款占总贷款的49%;2005年农户联保贷款占总贷款的66%,但在实际工作中,农户联保贷款在操作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隐患。一、贷款介绍信只给了推荐人权利,而没有约定推荐人应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户联保贷款的实施障碍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联保贷款是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摸索出来并正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型的支农贷款方式,但在实践中其“实施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影响到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功能。文章在分析了制约农户联保贷款实施的几大因素之后,从地方党政、信用社自身等角度探讨了标本兼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基层农村信用社开办的农户联保贷款在解决农户贷款难、满足农民资金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体现了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宗旨,但由于农信社管理和农户信用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农户联保贷款在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借、冒名贷款是借款人不能通过正常程序从信用社取得贷款,从而假借他人名义从信用社取的非法贷款。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和高风险性,不仅严重地影响了信贷资产质量,还给被冒名人带来隐患,损坏信用环境,危害甚大,应坚决予以杜绝,避免出现愈演愈烈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个人住房转按贷款人微言轻个人住房贷款的一个衍生品种,一经推出即在市场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显示了一定的市场发展前景,个人住房转按贡款是指已在银行办理个人住房贷款的借款人向原贷款银行要求延长贷款期限哉将抵押银行的个人住房出售或转让给第三人耐申请办理个人住房贷款的借款人向原贷款银行要求延长贷款期限或将抵押给银行的个人住房出售或转让给第三人而申请办理个人住房贷款,变更借款期限.变更借款人或变更抵押物的贷款,转按贷款属于个人住房贷款,其中延长原贷款借款期限可简称为“加按“,变更抵押物可简称为“换按“。下面仅就个人住房转按贷款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前景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顶冒名贷款是借款人因不符合贷款条件不能通过正常程序取得贷款时,采取欺骗手段获取信贷资金的一种欺诈行为。顶冒名贷款不仅掩盖了贷款真实占用形态,制约了信贷管理,潜在着较大案件风险隐患,已成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身上的一块毒瘤,严重侵蚀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健康运行,影响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贷款资产风险管理角度看,1996年8月1日开始施行的《贷款通则》(下称《通则》),对规范贷款人的贷款行为和保全贷款资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规范借款人的借款行为,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对个别借款人利用兼并、破产或者股份制改造(下称“改制”)以及其他手段,悬空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缺乏约束力。为此,笔者从贷款资产风险管理角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发了农户联保贷款产品,这种无需寻找特定条件担保人的农户联保形式也是业务发展最快的产品。农户联保贷款在为银行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这种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由于部分顶冒名贷款的不断涌现,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本文通过对农户联保顶冒名贷款的产生、危害及风险的分析,对该类现象的风险防控提出合规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对农户小额贷款实行联保,是解决农民贷款难和信用社资金营运难,降低贷款风险的有效途径,响水县农信社对此做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比较成功的经验。截至2003年末,该县已核发联保贷款证66712本,授信26300万元,年末贷款额16041万元,连续四年当年到期贷款收回率均在99.5%以上。农民群众称赞联保贷款证是“农信社架起的致富路上连心桥”。  相似文献   

18.
宋延边 《金融博览》2004,(11):59-59
20 0 0年以来 ,各地农信社积极推进农户联保贷款 ,有效地解决了农户贷款难、信用社放款难问题。但由于农信社信贷管理和农户信用差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户联保贷款出现了较大的隐性风险。一、存在“一户多保”、“多贷一用”或“同户联保”取得农户贷款现象 ,形成欺骗性贷款风险。当授信额度满足不了部分种养大户和多种经营大户的资金需求时 ,他们便以个人或配偶、子女的名义同时参加一个或多个联保小组借款 ,或者动员其乡邻、族人、员工分头组成联保小组借款 ,供其一户使用 ,一旦该户经营出现问题 ,便给贷款带来风险。部分农户为获取联保…  相似文献   

19.
严冰 《西安金融》2001,(6):43-44
为进一步改进信贷支农工作,最近,我们对西安市所辖六县及闫良区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贷款发放、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在了解农村信用社为改进支农所做的大量工作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目前我市农信社的支农工作与广大农民和各级党政的期望还有差距,一是农户贷款投放比例总体偏低,难以满足农户需求,在所走访的信用社中,使用小额农户贷款的农户平均只占农户总数的10%左右,二是各县区、各信用社之间农户贷款投放量严重不平衡,郊县十个联社中,农户贷款占比超过60%的有5个,低于20%的有3个,比例最高的为90.32%,最低的仅为3.78%。考虑到经济结构的差异,城郊三区联社农户贷款占比较低有其合理性,但平均仅7.5%的比例显然太低;即使同为农业比重较大的县域联社,最高与最低也有40多个百分点的差距,总体看,农户贷款难仍然是当前农村金融工作中突出的矛盾之一,农户贷款管理工作亟等改进和加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根据“假按揭”中有关合同签字的真伪以及银行是否知情对“假按揭”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各类型“假按揭”借款合同的法律效力和当事各方的民事和刑事责任。作者认为:对于有借款人真实签名的“假按揭”借款合同而言,根据银行对“假按揭”情形是否明知,借款合同应分别属于有效合同和效力未定的合同。在法律责任方面,开发商和借款人应对银行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刑法》对贷款诈骗打击不力,只能在特定的情形下才能追究开发商和借款人的刑事责任。最后,作者就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预防和救济措施以及《刑法》关于“贷款诈骗罪”的完善等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