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近年来,化肥的过量施用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不容乐观。文章主要分析老龄化、社会资本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作用效果是否具有异质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化肥减量施用行为提出相关建议。[方法]基于2015年陕西省和山东省14个苹果主产县种植户的微观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分别从网络、信任和规范3个维度衡量农户社会资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老龄化、社会资本对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的作用效果及其路径。[结果]老龄化对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具有负向影响,社会资本则能正向促进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从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影响来看,社会网络指数与社会规范指数对化肥减量施用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社会信任指数的影响则不显著;社会资本的拓展能很好地缓解老龄化对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的不利冲击,但只有社会网络与社会规范的缓解效应较为显著,社会信任不能发挥类似的缓解作用。[结论]要推广化肥减量施用,需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搭建社交平台,拓宽农户间的信息交流,加强信任体制建设,规范矫正农户生产行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依托社会规范与环境规制引导农户施肥行为选择,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通过将农户施肥行为选择分为直接减少化肥施用量与采纳化肥替代技术两部分,构建多变量Probit模型。文章基于甘肃省895份农户调研数据,分析社会规范、环境规制对农户施肥行为选择的影响。结果 (1)社会规范对农户施肥行为选择有促进作用。社会规范的描述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既能促进农户采纳化肥替代技术,也对农户减少化肥施用有正向作用。(2)环境规制作用复杂。引导型规制能引导农户减少化肥施用量,却对农户采纳化肥替代技术有消极作用。激励型规制能促进农户采纳化肥替代技术,却会刺激农户过量施用化肥;(3)社会规范与环境规制对农户施肥行为选择存在交互作用,二者对农户采纳化肥替代技术的交互作用为正。结论 政府应改进引导型规制的技术培训方式,减少其对农户时间与动员成本的挤占,避免激起农户的抵触心理;调整激励型规制的方式方法,防范其在刺激化肥过量施用方面的负作用。此外,重视社会规范建设,发挥社会规范对环境规制的辅助与矫正作用,引导二者良性互动,协同发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数据,以化肥施用和农药使用为例,通过应用二元Logistic模型探讨了影响农户农业低碳生产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农户在这两方面农业低碳生产行为上的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在化肥施用上,有5.68%和66.15%的农户分别选择低于标准和按标准施用;而在农药使用上,这两个比例分别为3.36%和59.69%。影响农户这两方面农业低碳生产行为的因素同中有异:从共同因素来看,耕地面积小、务农年限长、户主为男性的农户,倾向于选择低于标准或按标准施用化肥和使用农药。从差异性因素来看,年龄更小、对低碳农业的认知程度更高、具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身份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低于标准或按标准施用化肥;而户主具有干部身份的农户则更倾向于选择低于标准或按标准使用农药。  相似文献   

4.
差异化、信息不完全与农户化肥过量施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化肥市场差异性与农户信息不完全的视角,采用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就农户"过量"施用化肥行为予以解释。我国化肥市场差异化使农户难以通过经验积累正确的施肥知识,加之信息获取成本较高,进而导致一些"理性无知"的农民在购买高质量化肥后仍按照过去经验或其他农户的一般做法施肥,因此造成了过量。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化肥投入存在经济过量;农户所购买化肥的差异化程度对此有显著影响,存在"买高质(高价)则施用强度大、过量程度大"的事实。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规范化肥市场和提供施肥培训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六个长江流域粮食主产省份1027户农户的微观数据,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老龄化、社会网络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未采纳任何绿色生产技术的农户占28.2%,其余农户至少采纳了1项绿色生产技术,其中,采纳秸秆还田、深耕深松以及施用商品有机肥等技术的农户所占比例较高。第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社会网络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越高,农户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程度越低;社会网络的拓展则能显著提升农户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程度。第三,从不同维度社会网络的影响来看,不论是宗族性网络还是朋友圈网络,两者均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四,社会网络的拓展能减轻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不利影响,不过仅宗族性网络的缓解效应较为显著,朋友圈网络未能发挥显著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小农户施肥"过量"是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小农户施肥是否真的"不理性"和"过量",粮食规模经营户施肥量和施肥行为是否与小农户有明显差异。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测算并比较了普通户与规模户的化肥施用量差异,阐释了规模户和普通户化肥施用行为决策的异质性和合理性。与假设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化肥最优施用量相比,我国玉米普通种植户实际施肥偏离经济最优水平程度较大,即化肥施用偏离度较大**,而规模经营户实际施肥量偏离度较小。规模户玉米施肥每亩59.8公斤,偏离率为10.3%;普通户施肥每亩65.8公斤,偏离率为41.2%。研究认为,普通户化肥施用偏离经济最优水平是其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决策,学界认为普通户化肥施用"过量"和"不理性"是因为假设普通户以利润最大化为决策目标。规模户的化肥施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最优水平,是其在对土壤肥力认知信息不充分条件下规避风险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江西省189户水稻种植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检验方法分析不同垂直协作方式下农户化肥施用的差异;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不同垂直协作方式对农户化肥施用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销售合同、生产合同、合作社、垂直一体化等更加紧密的垂直协作方式下,水稻种植农户化肥施用量与市场交易方式下施用量存在显著差异;销售合同、生产合同、合作社、垂直一体化等更加紧密的垂直协作方式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稻种植农户化肥的施用量;水稻种植农户对环境的关注程度、有机肥施用情况、参与农业技术培训情况对其化肥施用行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2021年江西省“百村千户”调研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了社会网络、耕地确权对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受到不同维度社会网络的影响,其中人际信任的影响程度要比邻里关系高;耕地确权对农户的化肥减量施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人际信任与耕地确权对农户的化肥施用行为存在交互作用且系数显著为正,二者在某种条件下存在替代关系;农户的年龄、健康状况、生态认知、政策关注度、家庭劳动力占比以及自评经济条件也会对农户的化肥减量施用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应通过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促进农户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强化农户人际信任,营造互惠互利的文明乡风;加强耕地确权内容宣传,提高农户感知层面的地权稳定性等,提高农户对化肥减量措施的认知,增强其保护耕地质量的意识,进而产生化肥减量行为。  相似文献   

9.
农业面源污染是危及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黄河流域5省940个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土地经营规模化、社会服务规模化、集中连片规模化、复合经营规模化四类规模经营模式对农户化肥减量施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层面的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并非总是有利于农户化肥减量施用,二者间呈先降后升的“U”型关系,中下游地区尤为如此,上游地区则不成立;社会服务规模化能够显著降低流域农户的化肥过量施用程度,且对上游地区的影响更为明显;复合经营规模有利于带动上游地区农户的化肥减量施用,而对中下游地区农户减量施肥无显著影响;集中连片规模化在整个流域对农户减量施肥的影响均不显著。因此,政府应当针对黄河流域不同区段鼓励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规模经营模式,促进化肥减量施用和流域农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吕杰  薛莹  韩晓燕 《农村经济》2020,(3):118-126
本文在有限理性假设背景下,构建风险规避、关系网络对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类型选择偏向行为的理论框架,利用东北三省1198份玉米种植农户调查数据,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农户对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选择偏向的内在决策机制及制度选择障碍。研究表明:风险规避与关系网络对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类型有明显的选择偏向影响,其中农户风险规避程度对选择全程托管服务有阻碍作用;农户关系网络对选择全程托管服务有积极影响。此外,农户个人特征和家庭禀赋对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选择行为有稳健影响,其中家庭人口数和农机拥有情况对农户选择全程托管服务有显著抑制影响。鉴于此,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可以通过保险机构转移风险,降低风险分担机制;要加强与农户的联系,构建以熟人为依托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市场。同时,政府应提升农民自身文化素质,提高农户决策和谈判能力,完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市场。  相似文献   

11.
农业技术扩散缓慢在中国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对肉鸡养殖户的调查数据,结合农户风险偏好的实验结果,对农户风险偏好与技术采纳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风险厌恶程度对农户是否采纳技术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风险厌恶程度越高的农户技术采纳可能性越低。(2)风险厌恶程度对农户技术采纳时间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风险厌恶程度越高的农户技术采纳时间越晚。(3)参与契约农业有助于缓解农户风险厌恶程度对技术采纳行为的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风险厌恶程度越高的农户越愿意参与契约农业,而参与契约农业可以促进农户采纳技术。研究和验证这些问题对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地规模、市场激励与农户施肥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为例,从农地规模与市场激励的视角出发,基于激励机制理论,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种植规模与农户化肥使用量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污染的内在原因主要在于农业生产的激励和约束水平不足所导致的化肥施用技术落后。而由于农村社区网络的存在,在化肥施用技术选择时,农户更多的倾向于学习周边农户的方法或总结以往的经验。基于上述分析,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来改变农业生产的激励结构和激励水平是改善农业污染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对江汉平原实地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对农户过量施肥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进行评价,并采用Probit模型对农户过量施肥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家庭非农就业人数、户主性别、户主受教育程度、土地是否租用、户主从事农业生产年数、是否接受过科学施肥技术培训等是农户过量施肥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存在悖离,制约了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态农产品生产的进程。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在构建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运用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632户农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其交互项对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以及农户的经营规模、土地细碎化程度和生产专业化水平在上述影响路径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正向影响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的悖离,而主观规范的影响则相反;(2)行为态度与感知行为控制在影响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的过程中存在互补效应;(3)土地细碎化程度在行为态度对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了正向调节效应;(4)生产专业化水平在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了负向调节效应,在主观规范对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了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为例,从农地规模与市场激励的视角出发,基于激励机制理论,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种植规模与农户化肥使用量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污染的内在原因主要在于农业生产的激励和约束水平不足所导致的化肥施用技术落后。而由于农村社区网络的存在,在化肥施用技术选择时,农户更多的倾向于学习周边农户的方法或总结以往的经验。基于上述分析,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来改变农业生产的激励结构和激励水平是改善农业污染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研究有机肥替代行为对我国化肥减量增效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农户有机肥替代行为理论分析模型,基于山东省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在运用双变量Probit和二元Logit模型探讨有机肥和化肥之间内在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风险感知与社会信任及其交互项对有机肥替代行为的影响,并通过二阶段IV Probit模型对内生性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检验。研究发现,(1)47.83%的农户施用有机肥具有替代化肥的作用,但在52.17%的农户施肥行为中,出现了施用有机肥后仍不减施化肥的现象,与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常规关系发生“悖离”。(2)风险感知显著负向影响农户有机肥替代行为;社会信任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有机肥替代行为,并且在风险感知与有机肥替代行为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3)不同群体之间有机肥替代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相较于种植规模,风险感知在家庭总收入和受教育水平不同的农户间差异更为显著。社会信任在低收入和低学历群体中的作用更为明显。建议营造有利于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社会认同机制,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和有效供给,一方面构建实现有机肥替代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另一方面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造有机肥替代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农户生产性特征对农药施用的影响:机制与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保障型生产资料,农药对农业的稳产高产起着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但当前中国的农药使用普遍存在着用量较大、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文基于damage-abatement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结合中国生产实际情况,梳理农户生产性特征对农药施用行为产生影响的机制,并运用1995~201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农户生产性特征对农户农药用量存在显著影响。具体地,化肥施用强度越大的农户,一定程度上其农药单位用量也越多;土地耕种规模的增加有助于减少农药用量,但土地细碎化程度会降低土地规模的这一减量作用,特别是对主粮类大田作物。此外,农户的用药强度还受到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正向影响,即农户的农产品用于销售的比例越高其施用更多农药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8.
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用率低下已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险厌恶可能影响农户的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用决策。本文利用新疆349户植棉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测度农户的风险厌恶程度,系统考察了风险厌恶对农户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风险厌恶对农户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用行为产生了显著抑制作用,越厌恶风险的农户采用气候适应性技术的可能性越小、采用程度越低、采用时长越短。进一步探讨作用机制后发现,风险厌恶通过抑制农户参与信贷影响其技术采用行为,具体表现为越厌恶风险的农户参与信贷的可能性越小,进而采用气候适应性技术的可能性越小、采用程度越低、采用时长越短。此外,受灾程度、技术培训对风险厌恶影响农户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用行为有调节作用,即受灾程度加重、技术培训参与能缓解风险厌恶对农户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用行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06年对河北省和山东省200个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建立双对数模型,对华北平原农户冬小麦和夏玉米两种粮食作物化肥施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农户存在化肥施用过量倾向,而影响农户粮食作物化肥施用量的因素除了化肥价格、家庭非农收入、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等基本的特征变量外,还主要有土壤质量、农户粮食作物种植目的、农户是否接受过农业推广站提供的施肥指导、是否施用有机肥以及农户对待风险的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计划行为理论,以是否使用规定的农药、是否按间隔期使用农药和是否安全施用化肥三者联动作为蔬菜质量安全生产的标志,通过引入心理行为特征变量和外部环境变量,考虑农户特征及其资源禀赋因素,建立了基于农户的蔬菜质量安全生产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和Prob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户的认知态度、安全生产行为的预期目标收益以及安全生产行为的认知和自我控制等心理行为因素是农户蔬菜质量安全行为选择的内在动力因素,无公害蔬菜的市场价格是影响农户安全蔬菜生产行为选择的重要激励因素,同行影响、接受培训、行业环保压力响应与行业组织化程度等行业导向因素是影响农户蔬菜质量安全生产行为选择的行业促进因素,而种植面积和政策因素与其呈反向关系。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提高农户蔬菜生产行为选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