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制度变迁中的"理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明制度是制度变迁的概念和方式的基础上,对制度变迁过程中有关人类理性的争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然后对人类理性在社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和定位进行了分析和判断,指出在制度演化的过程中走人类有限理性的“有选择建构模式”是科学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设计离不开审美,产品应该是有用的,产品的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技术美,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其发展过程是一个随人类科学技术的历史而发展的漫长过程,它不仅是某个时代的一种审美形态和科学技术水准所能达到的技术表现,也是人类审美形态发展演变在特定时期的自然表现。  相似文献   

3.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海勒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小说中最荒诞也最具“黑色幽默”性质的便是“第二十二条军规”所象征的总体题旨,即社会和人类存在的荒谬性。小说以荒诞隐喻真理,寄托了作者对自己所描绘世界的深深厌恶和绝望。  相似文献   

4.
人所共知,陶器是人类史前文化曾经发生的现象;瓷器的发生则当属于中国古代物质文明长期发展的一种独特的成果,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陶瓷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物质和文明的双重特征。陶瓷器首先是为实际生活需要而“造物”的产品,同时又是按着审美规律寻求“造型”的艺术创造。本文试就我国宋代陶瓷的“造型”做一粗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方霏 《山东经济》2005,21(2):9-15
关于人类在不确定状况下的风险决策,早期的研究者们似乎总是习惯把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作为理论探讨的前提。完全理性作为经典理论架构的地位始终未被动摇,直到Simon“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提出。有限理性的适应机制(满意策略satisficing)代替了完全理性的最优机制。Kahneman和Tversky关于不确定条件下判断和决策的有关研究是Simon“有限理性”说的进一步延伸,其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向着更接近真实的人类行为的现实理性迈进了一大步。近年来一些学者沿着“启发武策略”(heuristics)之路,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理性”(ecological rationslity)的假设。本文沿着上述线索回顾了不确定情境下理性决策的研究道路,拟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王炳艳 《理论观察》2002,(4):112-113
审美感觉作为把握对象世界的一种方式,为美术创作和美术欣赏提供两种能量:一是原始的情绪能量,另一是当前的感悟能量。 情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因素,其全部秘密尚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提示。心理学家们不得不承认,“现代心理学对全部情绪经验的组织和分类很少做正式的探讨,甚至连一个说明整个情绪领域的详尽的纲目也没有”。对于美术工作者的创作或欣赏来说,情绪的发生要远远先于理性的发生,情绪比理性甚至于比情感更具有深而且重的动机和动力的能量。然而,长期饱满的感觉积淀也只能是作为一种“提前的准备”而形成蓄势“待发”状态,亦即苏轼形容画……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与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执政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所付出的代价和对人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这一矛盾而作出的一种理性反思和回应。以人为本的“人”相对于物而言的,“本”是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和目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有如下三个层次:从主客体关系上,把人当作主体,强调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发展依靠人;从目的和手段关系上,把人作为目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本身;从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上,把人看做是尺度,我们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更要既坚持物的尺度,也坚持人的尺度,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尊重人。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发展史上,从来没有一种技术像因特网技术那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世界性的覆盖范围对政府、企业和大众生活产生日新月异的影响。大多数企业将因特网看作一种经营工具,然而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了这种影响,事实上他们在市场营销领域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营销时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面对网络时代复杂多变的市场营销环境,仅仅将因特网当作经营工具的市场营销者是短视的。如果企业意识到做网络时代的“漏网之鱼”将会万劫不复,那么“上网”就是企业必然的、理性的选择。既然已经“上网”,就应…  相似文献   

9.
大众日常趣味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总体表现为重感觉轻理性的审美趣味。它一方面制约着大众文化的风格和内容,另一方面被大众文化所塑造,削弱了人的理性思维能力,使趣味流于形式排斥内容。本文对此现象作了审视,并通过对其解读来突显倡导人文理性的必要性。把日常趣味看作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生命状态及精神状态,是人的历史实践的一种状态,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只有以人文理性为导向来发展大众日常趣味,才能最终避免大众日常趣味中的低级、庸俗倾向,才能最终实现人的终极价值——主体精神的实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精神需要,是人类生活特有的和不可缺少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人类的本质力量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充实。”①所谓精神需要,即人们对精神生活药需求,包括尊重、友谊、爱情、审美、知识、才于、理想等方面。一、人的相如需目及其作用人类形成史的研究表明:在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过程中,由于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从而产生了思维。所以,“人之所以为人,全凭他的思维在起作用。”②人们在实践中产生并日益发展着尊重、友谊、爱情、审美、知识、才干、理想等。当然,吃、喝、穿、住、行等物质需要,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但决不仅局限于…  相似文献   

11.
从人类开始对自身进行理性思考,悲剧就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其中“命运悲剧”是东西方作家思考、探索的共同话题。作为人类共同的话题,希腊神话和中国古典文学“命运悲剧”有许多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伦理文化中,“德得相通”具有德者得于道、德者得于心、德者得于人、德者得于刺、德者得于福等多重含义。“德得相通”的现代价值在于:一是“德得相通”观念否定了唯道义论;二是“德得相通”作为人类社会的道德理想,提供了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道德生活给予理性批判的参照系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3.
赵琴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6):100-102,120
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现代性与理性是分不开的现代性计划的进行就意味着理性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的展开。但哈贝马斯所说的理性不同于启蒙运动思想家们所想象的“我思故我在”式的抽象的、主体的理性,而是存在于人们的沟通行动中的主体间的理性,是根源于生活世界中的理性。在他看来,现代性的问题不在于理性的过分发展,而在于其发展的不充分。  相似文献   

14.
“诗性专业教育”概念在本质上表现为基于感性和理性相互融通的审美型专业教育,是一种以专业教育和诗性文化相融合为基础的当代诗教美育模式。在“诗性专业教育”理念之下,专业知识不再是简单的客观性存在和被灌输的科学体系,教师可以通过拓展诗性载体、开发诗性思维、启迪诗性智慧等教育实践模式实现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5.
皇普莉莉 《魅力中国》2013,(34):366-366,367
伴随着新课程的诞生,确立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音乐实践的理念,强调审美和情感体验,而不是应试教育影响下的重知识轻技能的情况,所以我们主张一切从孩子出发,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情境教学与教育所蕴涵的现代教育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对儿童教育的各个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斯特拉文斯基曾说过,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音乐作为一种“心情的艺术”与人类情感的关系尤为密切,它是把握音乐的审美特征的关键。大多数音乐家和美学家都视情感为音乐的主要内容,把音乐当作表现灵魂的艺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情”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是对作品最好的理解。因此音乐课上根据音乐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一定的认识,才能感受到音乐作品抽象的美感,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情趣。这些年来,我遵循音乐的艺术规律、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初步探索出一条能够让儿童在音乐审美情境中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的教学之路,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潜能,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br〉 伴随着新课程的诞生,确立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音乐实践的理念,强调审美和情感体验,而不是应试教育影响下的重知识轻技能的情况,所以我们主张一切从孩子出发,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情境教学与教育所蕴涵的现代教育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对儿童教育的各个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斯特拉文斯基曾说过,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音乐作为一种“心情的艺术”与人类情感的关系尤为密切,它是把握音乐的审美特征的关键。大多数音乐家和美学家都视情感为音乐的主要内容,把音乐当作表现灵魂的艺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情”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是对作品最好的理解。因此音乐课上根据音乐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一定的认识,才能感受到音乐作品抽象的美感,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情趣。这些年来,我遵循音乐的艺术规律、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初步探索出一条能够让儿童在音乐审美情境中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的教学之路,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潜能,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16.
发展内涵     
“发展”是一个历史变迁中形成的概念。进入当代以来,宏观意义上的社会发展表现为一种新的组合和一种新的质的形成,同时发展实践也全面步入了理性、自觉的阶段。其突出表现在,人们对于发展实践的认识指向、要素指向和方法指向的整合与完善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和更自觉地谋划。同时,人类的发展观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就总体而言,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发展价值的规定性、发展内涵的人本性、发展目标的整体性和发展路径的超越性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李惠然 《魅力中国》2013,(31):103-104
塞万提斯所创造的《堂吉诃德》竞竟是一幅“逗人发笑’’的光怪陆离的荒诞漫画。还是一曲“可悲可叹”的理想主义的祭歌?他究竟是为了像他自己反复申明的那样“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还是蕴藏着“揭露与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教会”的更深一层动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审美倾向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解释和“说法”。也许正是《堂吉诃德》的这种多重品味,导致400年来众多评论家们喋喋不休地争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18.
哈耶克在“自发秩序”观基础提出了“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观。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哈耶克对人类行为规则的形成及作用的深入探讨,他认为人类行为规则不是审慎思考设计的产物、是介于本能和理性之间的,其对人类合作秩序的扩展具有重大意义。自由、分立的财产和社会公正是维持“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的主要积极因素,人的自然本能和政府强制权力是维持“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的主要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理念”是指人们坚定不移信仰的某种理论或观念,是人类“理性的”智力活动的成果,它对人的行为具有统率和约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彭定安 《辽宁经济》2004,(10):20-20
把信用、信誉问题放在理性的层面上来认识、思考,它是理性的,黑格尔在他的《小逻辑》这本书里提出了关于“理性的狡猾”的问题。他在论述当中说:现代化就是要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人们的动力是什么?就多数人来说,是人的贪欲。人对钱财的一种贪欲,这种贪欲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杠杆。所以说,黑格尔不是从一般的道德层面上来谴责贪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