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何丽娜 《魅力中国》2013,(10):308-308
琵琶作为古老而又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自古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唐诗与琵琶艺术的交融上。文学与音乐本来是两种艺术,完全可以独立存在。文学作为一种载体,将器乐的这种发展记录下来;而且文学又不单单只是记录这种发展,同时也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在民族器乐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纵观整个中国古典文学与民族器乐相互融合的历史,琵琶无疑是一个主角。而这种交融关系又主要体现在琵琶与唐诗这种极具典型性的中国古代文学文体上。究其原因,试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每天,我们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舒服的,有不舒服的,几乎每个人都能区分开这两种感觉。可是有的人能舒服地陶醉其中,能从不舒服中找出问题。有的人却不能,为什么呢?我想,这与人的艺术素质有关,而艺术素质则是人的总体素质之一,它对人的修养与气质有很大作用。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觉得自己有责任培养学生们的艺术素养,起码要让他们有欣赏音乐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杨勤 《魅力中国》2011,(11):229-229
放眼于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电影无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好,影像语言也罢,抑或只作为意识形态或国家的文化产业出现,怎样充分发挥影视元素的全球化传播交流功能,提升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价值,是中国电影不得不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事实证实,对年少时纯真意境的表现和渲染无疑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发展中国电影的一个切入点。本文通过一些案例,指明中国电影要做的,就是打破内容上单纯的低龄化趋势,突破选材的低龄化限制,超越传统意义上低龄化影片的单一教育功能,使低龄化成为推动中国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下乘风破浪的一面风帆。  相似文献   

4.
网络评论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评论是网络言语的一种,也是一种特殊的人类交际活动,它所处的语境与日常交际的语境不同,它的交际参与者和文化背景语境都有别于日常交际;同时,由于它的特殊交际目的和特殊语境,网络评论往往不遵循一般交际活动所遵循的得体原则,而遵循调侃原则和讽刺原则。  相似文献   

5.
汪少潭 《发展》2007,(4):1-1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将其解释为"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语境中显然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相似文献   

6.
黎瑶 《魅力中国》2013,(5):326-326
“幽默主持”不仅能给听众观众带来身。的愉悦,还能让听众观众在笑声中引发对生活艺术的思考和感悟。它的使用又不仅仅只是一个语言表达技巧的问题,而是和语用规则遵循、语境创设等因素有关,因此,作为主持人要重视语境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关系,通过生活的积累和观察,在语境理论的指导下,提高节目自己的语言水平和幽默表达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王歆雅 《魅力中国》2009,(22):178-178
"娱乐节目,几乎从快乐大本营开始,观众更多地接触到明星。让精英式娱乐向大众式娱乐靠近。以前大家之是从唱片,磁带,海报上看见明星,快乐大本营出现后,明星做游戏,明星和观众交流,互动,让更多人看到了明星作为一个人的存在。现在的明星与普通大众的互动越来越密切,这对中国大陆来说,开创先河的还是快乐大本营。  相似文献   

8.
首届潘家园中外艺术扑克精品博览会集中展示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外艺术扑克精品三千多副,中国扑克馆和首都十大个人特色扑克藏馆亮出了各自的扑克收藏绝品联袂参展。在我国,扑克牌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成为收藏品则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和规模。  相似文献   

9.
赵洁 《魅力中国》2010,(7X):190-190
在当今全球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并喜欢上了西方艺术,很多人,很多人感叹中国传统艺术的贫乏。而我们也要自省一下自己对中国的有价值的艺术作品了解多少,对它们的研究和保护够不够呢?我想这次短暂的敦煌之行让我重新见证了中国艺术中包含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在这里我着重对敦煌早期和后期不同时代作品的艺术做一个比较。  相似文献   

10.
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交互式多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交互性,区别于其他所有传统艺术形式。交互式多媒体技术使得参与者本人与交互作品之间的交流更具即时性,而且使参与者在于媒体艺术交流互动的同时,又与“交互”这一新的语境产生了在密切联系。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可以赋予获取作品内容的参与者一种特殊的艺术审美。而又由于交互式多媒体技术是以参与者的自然的反应为前提的,故而,能够产生出一种因人而异的自在的艺术体验感。可见,交互式多媒体技术能够改变传统艺术的被动欣赏形式,以及媒体信息被动接收的现象。这对于动画及影视艺术而言,意味着更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作为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翻译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影视翻译的一种新模式是考察总体关系—衡量总体关系—确定翻译标准。在影视翻译时,应根据语义语境、语篇条件,运用转译、意译等手法,将影视作品完美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如果不是持续关注西部开发的方方面面,急切的目光很难在一段时间里凝聚在一批特殊的人群之中。这些有特色的人之间有过一段与众不同的共同经历,目前都在各自不同的事业领域里默默奋斗。而这段经历不仅让他们具有一种相近的精神品质,更让他们不约而同地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称:清华人。这一期"水木清华"的专题,就是反映他们人生侧面的一滴露珠。  相似文献   

13.
陈苏丽 《魅力中国》2011,(4):264-264
在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遭到了史无前例最为严重的无情消解和蹂躏,或许我们对于艺术主体的人性精神肆意背离早已变得非常的适应和轻盈起来,在人与人之间的主体人性价质早就被臃肿的物质大刀所切割,如果我们把当代中国艺术比喻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即:上一代与这一代,这一代与下一代二者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接。那么,就艺术自身的演变进程而言,必须要一个肠胃来吸收和消化;否则,艺术就得撑死。在笔者看来,这个肠胃就是艺术的主体人性价值,这既是艺术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语境的内在要求,也是艺术本体价值意义的内在决定。  相似文献   

14.
关于涂鸦商业式生存的可能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慧 《理论观察》2008,(5):145-146
涂鸦作为一种街头艺术形式艰难的生存着。它不被大众所接受,被看做是叛逆的象征。然而正是这种不羁的艺术表现形式才真正地表达了艺术家的思想。直到这种街头艺术与时尚品牌发生碰撞才起死回生。十年前,随着HIP--HOP热潮的涌入,作为街头文化的一部分,涂鸦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里。那时候的涂鸦,是令城市管理者头疼的“小广告”,而随着城市的发展,涂鸦也逐渐艺术化和商业化,它不仅见证着中国城市的变迁,也在成为城市建筑中一道新风景。  相似文献   

15.
王鑫  王静 《中国西部》2014,(45):30-35
古哲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人自古就对山水有一种特殊的情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与人的"品格紧密相连,好的山水能让人赏心悦目,陶冶性情,而位于成都西南部的蒲江,则将石象湖之秀、西来古镇之幽、成佳茶乡之灵囊括其中,实属罕见。行游蒲江,不妨在一盏香茗、一杆鱼竿中,静静感悟蒲江这座山水之城的闲情与雅趣。  相似文献   

16.
民生新闻是以社会大众为视觉,从社会大众的需求出发,把社会大众的身边事、生活中的事作为报道的支点,把话筒、镜头对准基层,把画面、时间留给社会大众,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播报形式来报道与社会大众的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通过报道对社会大众有影响的事来揭示一个社会现象或者提供一个启发,能给繁忙受众以轻松一笑、或是让人冷静思考,从中得出经验给社会大众以启迪,以此来更好的服务社会大众。民生新闻是社会新闻的一个分支,社会新闻反映社会生活中与老百姓有关的社会问题,包括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社会风尚等等。笔者认为社会新闻是母概念,民生新闻是子概念,  相似文献   

17.
王萌 《黑河学刊》2010,(10):1-3
科学不但是一种知识形态,它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属性。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科学不但表达了人的自然观,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整个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不但表征了人类智力活动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科学与人类文化的其他方面存在着内在的共同性,并且处于相互制约、影响的关系之中。作为两种社会文化要素,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在历史中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18.
侯滢 《走向世界》2015,(5):86-89
教学大纲调整之后,这学期的新闻摄影课程为34个课时。上课初始,我发现面对的是一群摄影几乎零基础但却对这门课程充满热情的孩子。众所周知,摄影本身是一门讲究技艺与深厚功底的科学艺术,而新闻摄影是对社会生活的瞬间性捕获,将新闻事件定格以记录可视的新闻历史的特殊摄影门类。它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信息传播形式,无论在报纸杂志还是网络手机,新闻图片每天都如雪片般撒向大众,  相似文献   

19.
朱家慧 《发展》2011,(1):83-83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立足于与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相关联的当下语境,并通过借鉴德国思想家韦伯、舍勒的知识社会学方法,对清代卜奎流人的书写活动进行了富有现代意味的审理。作为汉语文化的一个维度,包括清代卜奎流人文本在内的流放话语是在与儒教意识形态的张力关系中发生的;而作为通古斯语族弱势文明的生存地域,卜奎则对流人书写构成了一个临界性的异在状态.按照本文的解析,正是以这一导在状态为试金石,传统士流品才得以强烈地显现出了其认同于“我们”文化共同体的文化人格和源于实用理性的知识品质.而对于重塑人文精神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其存在决断和精神定向则将必须在这种历史审视中再次贞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