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土地征用是指国家因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强制性地从土地所有者手中剥夺土地所有权并给予适当补偿的行为。综观世界各国,土地征用制度均在土地制度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在美国称之为“最高土地权”,英国称为“强制收买”或“强制取得”,法、德、日及我国台湾地区通常叫做“土地征收”,香港称为“宫地回收”。[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唐礼彬 《特区经济》2008,(4):131-132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民工退出土地进城安居,本文对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与总体思路,对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与政策措施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究,本研究成果对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杨璐璐 《改革》2012,(1):24-32
中国土地供给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其实际操作表现为政府管制和市场配置相结合。在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伴随土地制度变迁的背景下,以土地供给制度的演进轨迹为主线,呈现学术界对土地供给制度认识的差异性,并梳理政策脉络和基本法律框架,给出或然走向,藉此厘清土地供给的制度现状,揭示现阶段土地供给制度研究的共性、分歧及其改革难点。继而就种种表征进行评述,并简要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吴迎新 《特区经济》2009,(8):109-111
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制度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未来农村制度建设的走向之一是实施从紧的土地管理制度。分析这一制度实施的原因、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关系、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土地流转的主要类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完善现行土地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制度是反映人与人、地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制度,本文通过与传统土地制度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一些完善现行土地制度的建议,如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权能,完善农民进城定居中的土地权利实现机制,建立地产交易市场,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农用性质的土地产权交易,试行国家对集体土地产权的收购政策等。  相似文献   

6.
重庆地票制度对陕西澄城县土地复垦整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增加土地效益的有效手段,对于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市于2008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地票制度,成立了地票交易所,将土地置换市场化,效果显著。本文介绍了重庆地票制度基本情况,并从资源条件和实施地票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分析了重庆模式对陕西澄县土地整理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中的 土地资源法律制度建设情况 国外在开发欠发达地区时,对土地资源的法律制度建设非常重视,有的国家采取对土地资源单独立法的形式,如美国开发西部时在1787年制定了《西北土地法令》,在1877年制定了《沙漠土地法》;有的国家在对整个国土资源进行立法时涉及土地资源,如日本的《国土综合开发法》、法国的《国土整治开发指导法》;有的国家在进行地区性、综合性立法时涉及土地资源,如英国的《特定地区法》、日本的《新产业城市建设促进法》和《半岛振兴法》等。 具体以美国为例,美国西部最重要的资源是土地,历史上最悠久的产业是农业,早期流入西部的移民也绝大多数是农民,因而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很多社会、民生问题都与现行的土地制度密切相关,文章从现行的土地制度及存在问题着手,并结合对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土地制度和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认为土地私有制不是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选项,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明确城市土地所有权,实行中央对土地的垂直管理;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形成有效的土地流转市场。  相似文献   

9.
为了应对农业发展危机,日本开展了一系列农地制度改革。自1945年自耕农制度确立以来,日本先后经历了土地权利移动规制、促进土地所有权转移、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依靠"农业经营体"推进规模经营和加快农地集约利用5个发展阶段。伴随着农地制度改革,日本不断修订完善相关法律,并创新设立了一系列农业政策。这些改革措施对于促进中国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实行城乡不同的土地制度,造成我国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由于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和土地产权残缺造成的。文章对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危害进行了深度剖析,给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德国土地税与美国财产税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指出德国的土地税制在保护私人产权、保证基础教育公平、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和抑制房地产炒作方面优于美国的财产税制。同时指出美国财产税与德国土地税的重要区别是美国的财产税包括了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而德国不包括在内。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由于中国现行制度框架与德国接近,进一步改革应该是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增加土地增值税的功能,而不是另搞一套物业税制度。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由于国家免除农业税且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支持和补贴,使农地的预期收益增加,也使得农村土地纠纷呈多发态势。本文对土地纠纷的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历史考察后指出,目前农村土地纠纷的原因在于新旧矛盾的积累、经济转轨时期土地法律、法规的频繁调整以及现行土地制度与传统习俗的背离。解决土地纠纷的方法是依靠市场逐步调整和进一步完善土地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13.
工业化城市化中土地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变二元土地制度为一元土地制度的建议,并对农用地转用的方式和类型以及土地集约利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提出了推进和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路径和内容,还提出了加快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理顺土地管理体制、建立土地市场、完善土地税费体系、制订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同时土地制度方面却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将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从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土地资源零碎化、土地流转制度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土地制度中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村土地制度,重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等相关措施,以解决土地制度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土地征收、回转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必然涉及对原有利益格局的打破,制度变迁受既得利益牵制所产生的“摩擦力”的阻抗,且因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制约因素的影响,使得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的性质。土地征收制度在我国运行多年,其缺陷日渐显露,并为学者所诟。在完备其制度的进程中,土地回转制度开始进入学者的视域。如果认为土地征收制度强调了社会本位的经济法在肩负诊治市场失灵的重任时,则土地回转制度承担起了防止政府失灵的历史使命,弘扬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理念。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法规归纳法和经济学模型分析法透视土地出让金收入和支出的性质,为土地出让金制度改革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土地出让金收入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公权力即公共利益对私人产权的强势地位汲取的土地开发增值收益,是国家"先征后让"的结果;从支出结构来看,土地出让金支出具备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的公共财政功能。土地出让金收入性质突出了公共利益和私人财产的对立,土地出让金制度改革应眼点则应重在创设公共利益与私人产权在利益上平等博弈机制,体现"公产私产地位平等"物权法的精神。建设具有合理依据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分配技术方案的理论支撑,是设计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制度的基础,是当今之要务。土地出让金的公共财政功能可以将土地出让金收支引入国民收入经济循环中,可进一步研究其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参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7.
土地基金的征管与土地收益分配问题,是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城镇化推进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深圳市2007-2017年国有土地收支数据,对土地基金的来源、变化趋势和收益分配进行定量分析,总结目前深圳市土地基金制度和城镇化推进政策特征,探讨目前深圳市现行土地基金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为国内其他经济相对发达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理论和实例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于干千教授撰写的《唐代国家土地政策变迁与土地制度演进》于2007年8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唐代国家土地政策变迁与土地制度演进作了深入研究,是一部历史学与经济学结合研究唐代土地政策的力作。二十世纪以来,史学界对土地制度问题曾展开过激烈的讨论,不少学者从文化、政治、阶级、经济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变迁论土地征用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回顾和总结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变迁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具有实行相当补偿原则、补偿金额较低、重视安置责任等特点。并针对以上特点,从严格土地征用制度、有条件实行完全补偿原则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土地征用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付莹 《特区经济》2014,(4):86-88
文章着重从深圳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土地租赁制度的成功实践着手,阐述了地租理论视野下"租赁土地"与"土地使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初创时期与"土地租赁"并存的几种土地开发模式之差别,并对土地资源短缺时期租赁制度的创新运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