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胡亚婷 《魅力中国》2014,(12):215-215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对比文本,观察生活”、“演绎文本,再现生活”、“学习文本,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2.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相似文献   

3.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教学应“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另外,从儿童学语文的过程来看,只有将语文学习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使语文教学变的生动有趣,扎实有效。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回归生活,向生活拓展,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那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谢海英 《魅力中国》2010,(31):307-307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首条基本理念。由此在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要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而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沃土。为什么这样讲呢?学生通过学习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平 《改革与开放》2013,(6):153-154,156
在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都是一门基础课。中职生是应用型人才,如何使他们适应现代社会求职和生存的需要,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中职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精心设计贴近中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本文就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这一主体需要,课堂的教学环节以及更贴近学生的教法进行相关探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6.
钟如平 《魅力中国》2013,(32):378-378,370
语文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是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在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充分的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的素质教育应是: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接受知识的传授、道德的培养和美育的渗透。本文在对美育与教育、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的理解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实际,从“语言美”、“情节美”、“形象美”、“感情美”、“意境美”、“蕴含美”、“自然美”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的方法”。文章力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挖掘、去采撷、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在美的探求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并激起他们对于丑的憎恶,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7.
魏福 《魅力中国》2013,(11):262-262
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我们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进取精神、语文素养与创新能力,等等。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新课标倡导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引导学生学习。但那种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而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的“牧羊式”教学的做法,会使学生还没进入情景的讨论变相成为自由交谈的娱乐过程,从而使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因缺乏有效的调控,使自主学习泛化为无主、无序、无果的“自学”。在实施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我们教学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8.
王郁庆 《魅力中国》2011,(6):239-23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按照一定规律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提高学生口语、书面语表达水平及能力的一项教学活动。“生活是教学的源泉”。这就要求作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中获取写作素材,更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获得充沛的情感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张正屯 《魅力中国》2010,(2):144-144
一、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对接是语文教学与生活关系的合理诠释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将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对接就是提倡中职语文教学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要贴近中职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实现语文与生活、学习与就业的双  相似文献   

10.
田莉 《魅力中国》2013,(11):146-146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即让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要让学生找到“学习”的门径,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要想达到目的,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多方考虑,慎重对待,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点无外乎基础和阅读,而重点又是在阅读教学中。因此,搞好阅读教学,学生也就读懂了课文。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课文不仅是我们学习的材料,更是学习的对象,学生与课文之间应该是尽量对等的。然而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其语文经验不对等,导致形成了“落差”。学生的语文经验指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生活经验是指学生所掌握的与文本相关的百科知识。若想理解一篇文章,读出心中的感受,就需要两种经验的有机结合,但往往有些文章对学生而言,学情评价(生活经验、人生感悟)与终极学习目标(语文经验、语文素养)存在了阶梯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在“雪地捕鸟”情景的描写中,展现了那个时代孩子们自得其乐的情形,而现在的学生,就缺乏生活经验,有的对“筛子”一无所知,并且对很多消逝的过去那些最简单而又最纯真的游戏闻所未闻,又怎体会其快乐呢?  相似文献   

11.
陈梅凤 《魅力中国》2014,(17):138-13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不少语文教师怕“教”作文,因为作文指导费尽心力却难有起色;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因为绞尽脑汁却言不由衷。小学生习作中的“套、编、抄”现象较严重,矫揉造作、虚情假意的现象较突出。学生的习作千人一面,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独特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彰显。作文教学的实效性也大打折扣。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深思。  相似文献   

12.
姜柳华 《魅力中国》2009,(22):296-297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各学科知识的基础,是学生学会生活中必备生活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合作学习的角度,从其内涵及意义、理念、组织和注意的问题入手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马蛟 《魅力中国》2014,(5):147-147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的提出促使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思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14.
司瑞 《魅力中国》2014,(23):202-202
语文课程是高中必修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语文课程可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并通过加强文学经典著作教学,积极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倡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策略,积极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等,强化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切实有效的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王辉 《魅力中国》2014,(5):240-240
语文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也就是提高综合文学素养,所以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就是学好语文了。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教学实际与学生自身特点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总结,让学生纷纷参与语文学习,提高其文学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口头上;再加上受"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应试教育的影响,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学习组织的合作性、学习评价的多样性。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贾晓 《魅力中国》2013,(20):192-192
摘要:语文知识就像是浩瀚的海洋。无边无际.浩瀚无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不应该将教学课堂仅仅局限于教室之内,我们还应谊拓展第二课堂,让学生走进生活,去体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知识。在课堂教学内,教室也应谊多多的渗透生活上的知识,尝试生活化教学,让语文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语文是源于生活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学会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价值,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使用项目驱动法、任务导入法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在生活中,通过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教学活动的支撑点,开发微信教学平台以辅助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人公”意识,引导学生自觉自愿投入教学活动中来.高职大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实践是对高职教育理论的有效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冯艳玲 《魅力中国》2013,(11):248-248
由于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的教法不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但热闹背后,欠缺语文品味:老师只注意课件的大量运用,没有注意它的实效性,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思考、探究的实践时间;只注意问题的结论,没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老师讲的多,学生读、悟的少。其实,不管课堂怎么改革,“语文味”永远不能改。“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凸现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上出语文昧浓郁的语文课,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相似文献   

20.
吴明珠 《魅力中国》2011,(1):277-277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本身是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究、感悟的过程。因而在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