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以来,面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不断增高的投资率,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们普遍感到不安,也引发了各方对投资率高低的争论。有的认为中国目前的高投资率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投资过度扩张的结果,担心如此罕见的高投资率根本无法长期维持,如  相似文献   

2.
新兴工业化国家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演变特征 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业结构的提升,投资率不断提高,消费率不断下降;在工业化结束或经济进入发达阶段之后,投资率和消费率将趋于相对稳定状态。同时,从典型新型工业化国家投资率的变化规律看,各国投资率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现象。  相似文献   

3.
张习宁 《济南金融》2012,(11):12-16
从人口年龄结构角度解释经常项目差额是一个中长期的结构性研究视角。东亚国家的典型事实分析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很可能是可贸易品在国家间转移的重要决定因素。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发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经常项目差额受到国内储蓄、投资等经济变量的显著性影响,经常项目差额与国内投资率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少儿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比重与经常项目差额存在反向关系。可以推断,中国在人口总抚养比较低的"人口红利"期贸易顺差换得的外汇储备具备了应对未来老龄化社会的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4.
1994年,克鲁格曼曾发表文章,发现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靠的主要是要素投入的增加,也就是高劳动参与、高储蓄、高投资,而非技术进步。克鲁格曼预言,"亚洲奇迹"难以持续。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他声名鹊起,被认为是"成功预测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人。中国的经济增长也严重依赖投资,近年来,对于投资率过高的批评,也是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减速换挡的新常态下,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出现了背离:实体企业金融投资率持续增加而实物投资率却在不断减少。本文以我国企业金融投资为对象,以经济增长理论和企业投资理论为基础,通过系统广义矩(GMM)模型,实证分析了现阶段企业金融投资持续增加所形成的资金配置"脱实向虚"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第一,我国企业金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相较于经济上升期,在经济下行阶段企业金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显著;第二,相较于技术资本投资,企业金融投资对物质资本投资的挤出效应更强,且金融投资收益增加会加剧该挤出效应;第三,企业资金配置脱实向虚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在我国东部地区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攀升,中国的投资率达到较高的水平。本文从必要性、条件、动力等决定投资的因素分析了中国高投资率的成因,并指出了高投资主导经济增长的模式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投资效率、金融稳定的长期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提出了如何保持较高投资率,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其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的动力,这为高投资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注解.尤其在此次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之所以能成功避免经济的"大落"和由此带来的致命打击,及时的投资拉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投资率较高的国家。本文用多个指标刻画和评价中国宏观经济的投资效率,发现中国宏观经济投资效率持续恶化,AMSZ准则下中国经济动态无效性较为明显。其中,统计数据失真、技术创新不足等因素是引起投资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学中,投资硝费和出口被比喻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欧荚发迭国家消费一般作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在GDP增长中占有较高的份额,而投资所占份额则较少;在中国,情况恰好相反,自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我国GDP的贡献一直要大于消费,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家出台四万亿投资计划等措施,投资更是扛起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旗。但是投资率并不等于投资效率,一味地依靠童.的增长并不能使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自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处于震荡调整中,机遇与风险并存.中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使经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投资率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剔除消费价格明显偏低的价格结构因素影响后,我国目前的实际投资率并不比世界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投资率高。“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需要同等重视投资与消费,努力保持投资与消费双增长。这就既需要大力促进健康消费、设法抑制有害消费,又应当努力增加积极投资、坚决压缩消极投资,即对投资与消费同时贯彻“有保有压”方针。轻易讲今后我国经济将由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不符合客观规律,实际上很难实现。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正在加大改革力度,促进经济增长、而投资规模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研究投资规模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应尽快转变大投资规模的认识 投资规模是以投资率的大小来衡量的,即投资率越高,投资规模越大,反之则越小。过大或过小的投资规模对经济增长都是不利的,投资规模如果过大,则会带动工业生产过快增长,需求扩大,从而拉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扬,社会需售物价总水平指数上升,造成通货膨胀;反之,规模过小,则经济运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投资率高低问题已经困扰我国经济长达34年之久,每隔几年便反复地针对投资进行折腾。本期"投资论坛"刊发一文,从今夏京城排水不畅等基础设施长期投资不足现象说起,长跨度、多角度剖析投资率,为科学制定投资调控方针,提供参考。我国投资领域关系民生的首要问题,不在投资率高低,而是铁路、地铁、水利与城市给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保障房与部分校舍等民用建筑,长期投资不足,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  相似文献   

13.
《新疆金融》2011,(7):146-158
<正>中国金融业"走出去"是中国经济和国际接轨,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内容。由于金融业"走出去"具有服务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功能,同时,金融也被视为全球经济的"命脉",因此,金融业"走出去"对中国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从亚洲其他国家对外投资的经验也可以看出,金融服务业属于对外投资中的"先行产业",对于其他行业海外投资和国际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将对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包括主权基金、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服务机构等)海外投资的情况进行回顾,并根据目前全球经济和金融产业的走势,对我国金融业海外战略布局进行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奥运会的举办给主办国带来巨大的商机,使经济一度繁荣;但是,也有些国家在举办奥运会后,经济逐渐转入萧条,这种情况被称为"奥运后滑坡现象",或者"奥运泡沫的破灭".就目前中国经济的良好运行情况看,我认为奥运会后中国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而是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5.
2014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加,我国如何迈入高等收入国家,避免走拉美国家的老路,跨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了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借鉴日韩国家的经验,吸取拉美国家的教训,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6.
国家效用是国家自上而下主导金融体制变迁时考虑的关键因素,国家效用的最大化决定着中国金融体制变迁的历史轨迹和未来演进。中国的金融体制变迁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初期至1978年为弱化和剔除金融的阶段,其典型特征是金融的作用被极度弱化,直至被剔除。第二阶段自改革开放起至2005年左右为强计划金融阶段,其典型特征,一是金融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金融业得到大规模发展;二是国家对金融的控制严于其他经济领域,金融改革相对滞后。第三阶段是市场化金融阶段,其典型特征是金融的市场化,金融功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孙章伟 《征信》2011,(1):54-57
目前,"主权信用封顶"规则已被"国家信用限额"规则取代.从实践上看,三大评级机构在计量经济研究范式基础上所研发的评级模型仍将一国经济的私有化、自由化和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与美日欧的关系作为判断经济结构和经济前景的主要依据,具有强烈的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色彩.为与国际接轨,中国本土信用评级机构需要推行"国家信用限额"规...  相似文献   

18.
包兴安 《金融博览》2009,(17):27-27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GDP平均增长速度9.7%.这个速度主要是投资带来的.而这个投资的钱哪里来的?是储蓄。高储蓄率必然有高投资率.目前我国的高储蓄是一种正常合理现象,储蓄比例高.经济增速也就快。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美国经常帐户的巨额逆差与亚洲国家经常帐户的大量顺差,造成失衡的原因既包括双方在储蓄率、投资率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也包括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从短期看,目前的这种失衡表现为一种动态均衡,世界经济将在失衡中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20.
李梦瑜  燕进 《财政监督》2011,(25):58-59
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制约和阻碍表1 2009年世界五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家(单位:亿吨)数据来源:CRAMA.(一)我国现发展阶段与低碳经济模式存在尖锐矛盾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发展阶段,重工业发展迅速,能源消耗巨大。西方国家在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化和经济快速发展是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且目前我国发展阶段还存现自身特点:一是我国工业化进程在规模和发展速度在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中都是前所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