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别让假劣酱油、食醋进入厨房陆坚酱油、食醋是百姓厨房里的必备的调味品,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至少消费300万吨以上。然而,当你用酱油、食醋烹饪菜肴时,当你把烧好的食品放入口中时,你是否会想到酱油、食醋也有可能被假冒呢?(一)凡是名牌都可能被假冒。酱油、...  相似文献   

2.
机遇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你抓住了它,它就能变成黄金;你放过了它,它就一去不回头。  相似文献   

3.
呼唤诚信     
与人相处,不可没有诚信。没有了诚信,别人会对你敬而远之,这是与人相处的常理。然而,这个常理也被挑战着:凡事不来点“虚”的、“狡猾”的、“绕弯子”的,世面上的人就觉得你“太实在”了、非褒非贬的说你“没劲”、说你太傻。这样一个风气使得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人越来越少了。与社会相处,不可没有诚信。作买卖的不讲诚信,没人买你的东西;搞管理的不讲诚信,没人去遵守秩序;执法者不讲诚信,没人把法律看的那样神圣。这些都是社会的常理。然而,这个常理被打破了。做买卖的不讲诚信挣了大钱;搞管理的说大话假话空话…  相似文献   

4.
华朵 《企业文化》2012,(10):58-59
酱油已经不很重要了,130元一瓶的酱油膏贵了一些的想法也荡然无存,完全沉浸在被商家真诚尊重的享受之中 台湾名品博览会开幕。车多人多,仅三天的时间那个平时没有多少人去的地方竟然涌入了40多万人。  相似文献   

5.
《中外企业文化》2003,(150):J020-J020
幸福的时候,我们常不自知,即便别人投来多少羡慕不已的目光,扰人自扰的苦恼却总是自作多情地来而不去,“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钱钟书语)短瞬的生命之光泽,极易就这样被黯淡着,好像每个人都有了千疮百孔的忧伤。  相似文献   

6.
警世钟     
别买不标氨基酸含量的酱油你买的酱油标了氨基酸含量了吗?目前,市面上仍有不少品牌的酱油未标识氨基酸含量。据技监局介绍,未标注的可以说都是在食品质量安全上不太过关的。在酱油外包装上标明氨基酸含量仅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保证产品质量的一个必备条件。在酱油外包装标签标识上,国家强制要求厂家要标明氨基酸含量。据专家介绍,氨基酸含量的多少,是酱油是否有营养或营养多寡的标准之一。酱油分有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两种。其中,配制酱油应符合国家标准SB10336的规定,即氨基酸态氮大于等于0.40克/100毫升;酿造酱油除…  相似文献   

7.
《中国中小企业》2001,(7):18-19
近几年,民营企业界尤其是传媒在谈到民营企业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多半是说银行给予的支持特别少,抱怨没有得到政的额外的支持。我是16年前开始做生意的,从来没有想过谁给我们额外的支持,觉得人家不找我们麻烦就很好了,十几年 人家没有找过我们什么麻烦,觉得这很幸运。如果一个人不能自己去创造第一笔财富,以后你也没有这种能力,也断定了你没有能力领导一个大的企业。如果第一笔钱你都赚不到,还指责这个抱怨那个,那你以后就不要去赚钱,也不可能赚到钱。你可以做学问或者到大公司去做某一方面的开创者,也许能更出色一些。总之,淘第一桶金能验证一个人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财会月刊》2007,(11):I0002-I0001
割草 从前有两个人,分别住在河的两岸。这两个人的耳朵都不好,不过都很客气。一天早晨,河西的看见河东的拿着把镰刀出门,就对着对岸大叫:“喂!我说,你是去割草吗?”河东的听见河西的向他大叫,知道是对方关心自己去做什么.于是他也大叫:“啊,不,我是去割草呀!”河西的听见对岸的人冲他大叫,知道对方回答自己了.河西的很有礼貌地大声说:“哦,是吗?我还以为你是去割草呢!”  相似文献   

9.
何媛 《房地产导刊》2010,(10):92-93
“对去过南极的人来说,南极是让你用一生去记忆的。不管是过去、还是以后,都不可能再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色,就像初恋的爱情般美好、刻骨铭心并影响一生。”  相似文献   

10.
商业箴言     
《中国新时代》2005,(4):16-16
“有个房地产大亨说,现在中国自己能买得起房子的是5%的富人.那么剩下的95%的人怎么办?在一定时期内,我们的资源和财富总是有限的.不能都集中到一两个所谓的支柱产业里去,那样会被绑票的!你说中国人笨吗.难道连被绑票了都不知道?不是.是因为被绑了票的人没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11.
目前,35岁以上的人求职难是众所周知的事,那么,这些人应怎样求职才能提高成功率呢?一、突出经验。无论是简历等求职资料上还是在面试时都要着重说明这一点。因为35岁的求职者一般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二、打破传统的求职方法,直接面试。一般来说,不少的用人单位一看到求职者简历上的岁数大于35岁,就有可能不被约见面试,如果这样则一点机会都没有了。其实,我们大可以不用常规的求职方法去求职,而应独辟溪径,用另一种方法去求职,这种方法的操作步骤如下:1.先收集本市所有你认为适合自己的企业电话号码以及地址等资料,这些资料可到图书馆去查,也可在黄页电话簿上获得。2.打电话到相关企业去问需不需要像你这样的人才。如果说需要则要立即约对方去面试。如对方问及你的年龄,你就说:“电话里讲不清楚,我们见面后再详谈好吗?”见面后你当然可以避虚就实,尽量展现你的强项了。三、面试前的晚上一定要睡个好觉。这样在面试时才会精神抖擞,使人对你的身体状况有信心。而如果你没睡好觉,在面试时就会无精打采,招聘方一定会认为这是你岁数大了的缘故而不聘用你。四、打消招聘方的思维定势。一般的用人单位都觉得35  相似文献   

12.
生命中有一种怪异的现象,你很轻易拥有的东西,其实是最珍贵的,但是由于你拥有着,就不去在乎,而去追逐一些其他的目标。现在的中国人大部分都是这样,牺牲心情、牺牲健康、牺牲亲情、牺牲忠诚,去追逐钱、名等。但是当你把那些都追到了,却失去了真正宝贵的东西时,就后悔了。好多东西是买不来的,健康更是买不来。  相似文献   

13.
要想占据领袖的位置,一定要有一些别人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如果轻易被人学了去.多半连屁股都坐不热就会被人拽下来。那么.在价格、成本上都占不到便宜的IBM服务,其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4.
1994年,美国人纳什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原因是在博弈论领域的贡献。关于弈论,流传最广的是一个叫“囚徒困境”的故事:有两个人,纵火之后逃被警察抓住了。因为证据不充分,法官分别对他们说,如你招了,他不招,那么你会作证人而被无罪释放,他将被15年徒刑;如果你招了,他也了,你们都被判10年;如果你不招,他招了,他被无罪释放,你被判15年,如果们都不招,各判一年。这两个人都会做这样一个盘算过程:假如他招了,我不招,得坐15年监狱,招了才10年,所以招了划算;假如他不招,我不是招,坐一年监狱,如果招了,马…  相似文献   

15.
重视别人     
美国学识最渊博的哲学家约翰·杜威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被重视、被关怀、被肯定的渴望,当你满足了他的要求后,他就会对你重视的那一个方面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并成为你的好朋友。有个业务员曾说过这样一个例子。他的工作是为强生公司拉顾主。顾主中有一家是药品杂货店。每次他到这家店里去的时候,总要先跟柜台的营业员寒暄几句,然后才去见店主,有一天,他到这家商店去,店主突然告诉他今后不用再来了,店主不想再买强生公司的产品,因为强生公司的许多活动,都是针对食品市场和…  相似文献   

16.
明明一直努力工作,业绩也许算不上最好,但至少也不差,可是,加薪升职却永远轮不到自己,就连年终奖你也是最少的;或者,你曾经是最好的,但现在似乎出了状况,老板不再那么信任你,你的地位在下滑……如果深陷上述状况,那么,你就好像一条发臭的咸鱼,被老板抛弃,被同事无视。是不是心里很不甘?当新年里每个人都想要闯出一番新天地的时候,难道要一直保持这种状况活下去吗?  相似文献   

17.
《潮商》2014,(5)
正长江CEO班有30几个同学,包括马云、郭广昌、牛根生等国内大家认为很了不起的人。有一次,班上组织我们去香港见一次李嘉诚,他可谓华人世界的超级大哥了。我们去了之后,没见面之前,心里都有个情景假定,比如约会衣服要穿整齐等,当时我就想:见老大哥相当于见领导,一般我们见这种人,可能第一见不到大哥先见到椅子、沙发;第二伟大的人来了,我们发名片人家不会发名片;第三人家跟你握手然后你站着听讲话,就像我们被  相似文献   

18.
叶青 《活力》2012,(13):18-18
商品社会发展到今天,产品和服务的专业细分程度是过去难以想象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大概20年前,一般人家吃酱油,都要去小卖店打,打的是当地生产的散装酱油,没有牌子。现在就完全不同了,在超市走一圈,能看到几十种品牌的酱油,满足不同的用途:炒菜、吃饺子、调汁等等。所以,从一个企业的建立开始,它就要经受消费者的考验:这个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不能称得上是专业?  相似文献   

19.
《巴蜀质量跟踪》2000,(17):19-25
酱油在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中向来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被列入“开门七件事”之一。早在春秋时代孔子《论语》中即有“不得其酱不食”的佳句。但如今市面上纯酿、化学酱油现形,特别是酱油含致癌物一事,引起消费者恐慌。我们的酱油生产厂家该反思些什么?消费者实在没有错!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个很虚,很广,是个什么人都能说谁又都说不清的杂乱概念。可是,凡是管理者,谁又能回避它呢?任何事业要想绕过它,都不可能。现实会逼着你,按着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去做工作,久而久之就是你组织里的文化。所以我常说,组织文化就是领导文化。小到企业大到国家都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