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海工商》2003,(10):33-33
徐国俭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出生在浦东的川沙.和他交流,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不经意间流露的品德:朴实、坦诚、务实。他对企业的掌控是稳扎稳打的,但又并不缺乏创新。我问他:很多人说,上海人做企业,难成大气候,因为踏实的背后.可能就是闯劲的缺乏。听了后,他从嘴里进出一句话:“我不这样认为。”  相似文献   

2.
温帅儒雅,平和谦逊,这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聪明睿智,深思熟虑,这是与他交流后的人最深刻的感想,常常会让人忽略了他的老板身份,反而以为他是哪家学术研究中心的精英骨干。  相似文献   

3.
他的任命,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了一个生僻字; 他的海归背景和布什家族的特别因缘,令人人瞩目; 他那流畅的英语、儒雅的风度,谦和而稳健的行事风格,令外界另眼相看; 他,就是新中国第10任外交部部长杨洁篪。  相似文献   

4.
他有着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科学家形象,朴实、自然、平凡,看上去似乎与平常人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却能解决中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他就是——  相似文献   

5.
冯永明  何晓春 《浙商》2009,(5):54-55
庄启传是怎样一个人?有人说他朴实无华、平易近人,有人说他沉稳内敛、深不可测,有人说他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有人说他叱咤风云、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6.
伊砾 《上海工商》2003,(2):33-33
吴振来是一个根本色的人。他的本色不仅从他渔民一样的外表上看得出,百且还表现在他对人、对事的磊落和坦诚上,他从不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运筹帷幄的企业当家人。  相似文献   

7.
苏旭 《浙商》2008,(7):84-85
裘洪立的饭桌上,就像是在召开多国大会。操着半生不熟的几个英语单词,裘洪立跟他对面的德国人、以色列人以及新加坡人比划着交流。她的太太则坐在旁边帮她翻译一些难度大些的字句——她的外语比裘洪立学得更快更好。德国人帮他做技术支持,新加坡人是他的外销经理,以色列人是他的中东代理商。这样的情景,在浙江民营企业中多可遇见。  相似文献   

8.
薛瑞众  贺为民 《华商》2012,(4):61-61
在周围人的心目中,邹仲文是一个务实、低调的男人,他待人真诚、友好,为人乐观、谦逊,而更为人称道的是,他对事业发展所体现出的敢想敢干的精气神和独具匠心的气魄与胆识?  相似文献   

9.
坚持     
在朋友的一次聚会上,见到了一位进出口公司的老总。这个人50多岁,身材高大,给人的感觉沉稳干练,早就听说他很能干,是老三届那一拨人,下乡刚回城时当的是一个搬运工,整天和木箱麻袋打交道,因为工作出色后来当了干部。现在他手下工作的几乎是纯一色的大学生、研究生、还有博士生,而且个个对他都很欣佩。我很想知道他是怎么做到今天这么成功,就寻找机会问他,他笑着点点头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胡忻 《浙商》2011,(19):127-127
已过而立之年,浙江瑞业实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俞强对人生有着自己的感悟。在谈及公司员工管理时,他有一套经典的“有‘价’人与无‘架’人’的理论。他说:“一个人无论成就如何,其价值应该通过尊重、谦和、善良的态度来体现,而不是以大架子来压人。”因而,平易近人是大多数员工对他最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不死乔赢     
谭强 《商界》2005,(7):28-31
不管什么人,只要与乔赢坐在一起,他就会没完没了地讲他的理念,讲他的红高粱,讲他的民族精神,他总是试图让每一个与他接近的人像他那样,把红高粱视作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刘戈 《华商》2014,(4):36-36
每个人在一个机构里只有一个老板,他不一定是你所在机构的所有者或者最高决策人。在一个时间段内,谁给你分派日常工作,你向谁直接汇报工作,他就是你的老板,一般说来也就是你的顶头上司。他可能就是一个小组长,他可能在一个一万人的公司里只领导你一个兵,但是对不起,他就是你的老板。  相似文献   

13.
直到今天,仍然有一种不友善的言论环绕着这个男人。尽管他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自己,并且用自己的坚持、睿智和机敏征服了大多数中国人——毫无疑问,他是当下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商人之一,尽管他从未成为首富,他创立的公司距离相当一部分中国人仍有距离,而且也没有环绕过多非理性的光环,比如环保、太阳能、民族主义或者高科技。  相似文献   

14.
他当过兵,也做过国家干部,辞去工职,他选择了个人创办企业之路。在郑州,为寻好项目,他受过骗;愤懑之下,他跑到深圳打工寻梦……认识他的人都为他担心,张育河的梦能圆吗?当他凭着自己开发的金属名片制作技术,在长沙拥有了自己的数码开发科技中心时,他的心情感慨颇多。  相似文献   

15.
丁尘馨 《华商》2014,(18):27-28
24年前,他就到达演员生涯的峰顶,在经历了狂妄和自以为是之后,他逐渐发现这个躁动的圈子带给人不由自主的浮夸,优点和缺点一样,容易被人夸大,他重新开始思考人生。他此后警惕自己,要努力做到的人生目标就是:我这一辈子,就是在做一个“人”。  相似文献   

16.
弥尔顿从人出发认识人与神、灵魂与肉体、男女性别的关系,是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他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独有的理性与信仰能力,肯定了人自身固有的主动追求至高精神的行为。他的诗作深刻揭示了人在精神层面的本质,而成为人之灵魂的伟大史诗。  相似文献   

17.
胡子骚雄     
《国际广告》2009,(1):134-134
不知江绍雄前世是仙是妖,但可以肯定是有法术之身。他会忽而草莽鲁汉,忽而细语缠绵,总之可以搞得人很舒服,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叫亦刚亦柔、刚柔并济,还常常楚楚动人。嘻!总之他与男女相拥、喝交杯酒、说荤话你都不会觉得他有居心,你尽可以随时转换你对他男女角色的认定。人做到这份上,太有欺骗性了。  相似文献   

18.
弄潮儿     
弄潮儿商界素描关平轶事薛德兴松尾太郎,从打工仔爬到总经理,日本人在他手下打工为了便于谈生意和社交活动,关平给自己起了一个日本名子,叫松尾太郎,以唬弄不熟悉的日本人。他流利的日语,得体的服装,一个日本人常剃的平顶头,都很难使人相信他是个中国人。他自己也...  相似文献   

19.
李奔 《商》2014,(50):119-119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因为他对人间的苦难非常敏感,对人生观感到极度悲观,所以被人称作是“悲观主义的哲学家“。他反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是新的“生命“哲学先驱。他特别专精于研究柏拉图和康德的著作,非常反对和不屑于黑格尔、费希特和谢林等人的理论。他的一生不算风光,过着隐居的生活,直到1853年时,他的哲学思想才被世人所重视,不过却于1860年9月21日病逝。1789年生于但泽的叔本华从小孤僻,傲慢,喜怒无常,并带点神经质。他对自己的哲学也极为自负,声称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方法,会震撼整个欧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却常常受人冷落。关于叔本华的思想大多数是悲观很难让人去接受,可是却也是尖锐和深刻的,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戴天宇 《浙商》2010,(13):102-102
一个人、一个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利益相关方希望他成功,推动他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