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的发展,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已经很难适应作为货币政策的有效调控的手段。国外利率规则的实行已经近30年,而我国仍然实行货币供应量调控方式,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引导。因此,应该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尽早采用合适的利率规则,降低经济的波动性,实现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股票市场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利用货币政策对股市进行调节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2002年1月至2008年10月的月度数据,采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等计量分析方法,对货币政策对我国股市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义货币供应量及利率仅在短期内会对股市产生影响,长期则无效,且利率的效果要大于货币供应量的效果。因此,央行利用政策调节股市时,应采取关注原则而不是钉住原则,并且应采用利率政策,而少采用货币供应量政策。 相似文献
3.
自1997年以来,为了启动投资和消费,使宏观经济运行尽快进入景气状态,中央银行实施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如连续七次降低存贷款利率、调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灵活出台窗口指导政策,扩大再贴现和中央银行再贷款规模等。但经济系统对这些货币政策措施的反应比较平淡,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民间投资和消费没有得到有效地启动,经济增长仍然缺乏持续的推动力。是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还是货币政策的效力下降?本文将运用现代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进行定量化的实证分析。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很多,这里我们将主要研究利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和财政收支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币值、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目标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矛盾,一国货币政策很难同时达到多个目标.因此,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始终是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中争议最多的问题.新时期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在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选择,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在总量控制方面,货币政策传导的可控性程度低。在当前新旧体制交替的改革时期,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制约,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尽管中央银行能控制和调节基础货币量,但却不能 相似文献
6.
英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模式同美国一样,也主要受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两大学术流派的影响。但从其理论属性看,则主要是凯恩斯主义的。20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和西方其它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以凯恩斯主义为其理论依据,而且在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取向上,它们更依重于前。但凯恩斯理 相似文献
7.
股票市场价格作为重要的资产价格之一,是判断我国经济形势“晴雨表”的重要指标,并且随着我国股票市场规模的日益增大,股票市场价格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也愈来愈紧密。在分析贷币政策变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机制上,本文从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这两个货币中介指标入手,分别阐述了其对股票毒场价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于2001年12月加入了WTO,按照有关承诺,我国将逐步开放金融市场,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的范围也将不断扩大,突出地表现为,外资银行经营的人民币业务量以及中资银行经营的外币业务量的扩大,会对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提出挑战,也必将促使我们去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未来我国货币政策的新变革. 相似文献
9.
为中国寻找货币政策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规则(Monetary policy rule,简称货币规则)近年来备受关注。但什么是货币规则?其内涵的界定,人们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可谓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10.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工。其中,财政政策的目标被定位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三个方面:而货币政策目标则是稳定币值、保持总量平衡、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稳定”是首要取向。这表明,和过去同时强调“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不同,今后的货币政策目标将更多地强调币值稳定。这是央行根据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