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冬梅  李永明 《活力》2010,(8):294-294
新闻并非无情物.对于每一位从业多年的记者而言.在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也许会发现时间早已把很多新闻事件磨蚀为简单的数字和关键词,新闻会过时,而唯有新闻中那些富有人情味的文字和记者真诚的情感依然在打动心灵。所以,新闻突出人性化在今天来说非常重要,记者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只要做到“以人为本”.以读者的所想、所感为出发点,才能让新闻出彩。  相似文献   

2.
高辉 《活力》2009,(3):52-52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它既是一种综合的判断能力,又是一种敏捷的思维能力.而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则表现为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是否具有锐利而敏捷的观察力,并随时随地能够运用摄像机、摄影技巧迅速而准确地进行捕捉客观现实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新闻记者应当具备各种能力,才能把信息快速、客观、真实地传达给受众。本文主要阐述了新闻编辑的新闻发现能力、新闻评价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程鸿 《活力》2013,(21):47-47
新闻采访的现场观察,是指新闻记者以大脑的思维和五官的感觉器官同时运作,其中眼睛起主导作用,使新闻记者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形式。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现场观察采访属于一种默默无声的新闻采访方式.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要求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中学会细致观察.善于发现新闻采访中的重点和闪光点.不断发现更多的新闻真相,并运用敏锐的思维方式去挖掘事实,这样才能够写出鲜明、准确、生动、形象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5.
刘立新  王生 《活力》2014,(1):44-44
当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短小精悍、新鲜活泼而见长的现场短新闻日益受到受众青睐。现场短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报道方式,具有哪些特色,我们该如何采写现场短新闻呢?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新闻记者,应该进一步深入去探讨,去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广玲 《活力》2014,(3):61-61
一、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特点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广播形式的限制,二是现场播报的要求。前者约束了传播者和受众的交流渠道,仅仅通过声音这一种途径来传达所有相关信息,因此对播报记者的传达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后者则严格考验了新闻记者对报道现场和新闻内容的把握能力,需要记者对播报主题进行即时的描摹、评述和反馈。因此,对在新闻现场进行报道的广播记者来说,不仅要善于借助周围的声音效果,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身应变能力,在较短时间内组织一段详尽、形象、生动的现场报告,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付志强  张东英 《活力》2011,(6):220-220
广电行业在进行优秀新闻作品评选中,对短消息给出的时间定义是1分30秒以内.是时间最短的广播新闻表现形式之一。由于广播具有方便、快捷等优势特点,因此,短消息也是广播新闻宣传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新闻体裁。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受众最大的信息含量,也一直是广大广播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张敏 《活力》2012,(21):95-95
平时总是能听到有的记者在说缺少新闻选题,仿佛除了"跑衙门、泡会议、抄文件、上网络、靠电话"之外,就很难找到新闻选题了.其实,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新闻人,就是需要增强新闻发现力,具备一双新闻眼. 所谓新闻发现,是指从大量的事实、信息中,捕捉、筛选出有新闻价值的过程与功夫,被称为新闻发现."发现"是一种专业能力,无论医生、地质工作者、还是新闻工作者,所有工作的关节点,尽在"发现"二字.发现得深与浅,多与少,决定着工作的好与差,决定着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新"三现"论的提法,即新闻发现、新闻表现和新闻实现.新闻发现是新闻表现、新闻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新闻表现、新闻实现是新闻发现的体现与结果.  相似文献   

9.
企业和谐发展离不开新闻宣传。对外来说.新闻宣传工作者它是企业形象的“代言人”;对内来说.它是管理信息上传下达,下情上递的“传送带”。笔者从事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多年,根据多年来的工作体会认为.要当好“代言人”,做好“传送带”,就要下功夫增强“眼观全局、发现新闻、独到发掘、新闻写作”四种能力,不断提升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李建平 《活力》2013,(15):114-114
“新闻敏感”存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广播电视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指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它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表现.其核心就是政治敏感。这种敏感是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分析获得全国大奖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优秀新闻作品,就能发现这样的现象:它们都倾注了作者炽烈的情感,是作者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挖掘,凭着敏锐的新闻意识去捕捉。通过典型的事实报道,使新闻价值要素得到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11.
张晓明 《活力》2012,(8):245-245
经济新闻专业性强,有产业新闻、企业新闻、金融新闻等,如何写好这个“专业”新闻.这就要要求新闻工作者树立精品意识。努力探求经济新闻的采写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经济理论素养,拓宽观察时代进步中纷纭经济现象的视野,力求在经济新闻这个“富矿”上多挖出些成色好、有影响的“足金”。为自己的经济新闻从业生涯增色添彩。  相似文献   

12.
于立新 《活力》2013,(4):166-166
“新闻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迅速、准确地判断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能力,又称为“新闻嗅觉”、“新闻鼻”。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职业敏感。而在从事记者工作的几年当中的也真正感觉到,作为一名称职的记者,要逐步学会这样的本领: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能迅速捕捉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并从“小”中看出“大”来,从“形”中找出“神”来,这就是新闻敏锐性。  相似文献   

13.
刘敬元 《活力》2010,(6):217-217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必须的素质,它既是一种综合的判断能力,又是一种敏捷的思维能力。而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则表现为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是否具有锐利而敏捷的观察力,并随时随地能够运用摄像机、摄影技巧迅速而准确地进行捕捉客观现实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的能力。同时,能以高度的真实性和强烈的现场气氛反映生活的主流和本质,表现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4.
管理者必备的四种领导能力和应避免的六种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者必备的四种领导能力: 前瞻力,,对于领导者来说.就是要比别人看得清、看得远.还要看透、看明白。简单地说.前瞻力必须达到这样一种状况.就是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黄左伦 《活力》2012,(6):229-229
导语是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表达新闻最重要的内容.具有启发性或诱惑力的消息开头。它是整个消息叙述的一种凝练手段,将新闻的主要细节写成一个概要.万一截稿时间已到,它也能独当一面地说明问题。威廉.梅茨认为“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  相似文献   

16.
孔冠男  于海彦 《活力》2010,(8):315-315
有人说,这是个信息发布的时代.时效、线索、题材等要素的第一手获得成为各家媒体夺取受众目光的焦点,“快餐”式新闻的流行也成为必然.但是这种“快餐”也让记者队伍中普遍滋生出浮躁情绪,多年的从业疲劳,以及采访任务过大、追求高发稿量等因素,使一些新闻单位存在浮皮潦草抓新闻,到部门拿材料照葫芦画瓢写新闻,道听途说做新闻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新闻稿件思想浅了,深度没了,语言干巴了,百姓也不爱看了,所以说,到新闻现场去,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并不是老生常谈,而是目前一个急需大力提倡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企业标准化》2006,(4):6-6
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市场、不是企业家.而是强过企业的全体力量和各种因素共同整合的知识与技能。从本质上说.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协调力、组织力,是把不同的资源,包括有形的,无形的资源协调和整合起来.成功地进行生产运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闫丽英 《活力》2012,(16):127-127
任何一件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因果的.新闻事件也不例外。都有它形成的时间、空间条件。即任何新闻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闻报道要正确反映新闻事实,常常需要介绍与新闻事实有关的背景,而新闻背景也是一种事实,介绍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并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同志是新中国早期新闻事业的开创者,他独特的人生履历,尤其是他的新闻从业经历是形成他别具一格的新闻思想的基础。他的新闻实践以及他对新闻的本质、新闻的功能、新闻记者职业素养以及社会主义新闻特点的论述都对我国新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利红 《活力》2011,(3):131-131
当今社会大力提倡创新的氛围中,笔者认为新闻却要大力提倡一种与创新相反的基调——“原创”,但这种“原创”不是呆板的.更不是要摈弃创新,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一种“原创”,并在此基础上一种有特色的新闻创新。眼下,由于各家报业竞争激烈.一些报纸虽然在抢新闻.但并不是独家的新闻,多为雷同的新闻事件.只不过是包装形式有所不同,在同一座城市的报纸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