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证研究表明,显著影响新股发行溢价的因素包括承销商和发行人的择时因素、市盈率水平、发行规模和发行政策的变化.新股上市首日大盘涨跌幅、中签率等因素对于新股发行溢价的影响并不明显.承销商和发行人的发行择时能力主要体现在未来30个交易日内股票市场的总体走势的判断上.  相似文献   

2.
取消新股发行市盈率限制后,新股发行市盈率和价格有所提高,然而一、二级市场的巨大价差并未得以缩小,这与缩小一、二级市场价差的改革初衷相违背。而这与我国目前新股发行审核制度、发行定价方式、特殊的股权结构和二级市场存在过度投机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杨爽 《经济师》2011,(10):89-90
新股市场化改革并没有带来投资者期望的结果。新股发行一方面成为发行人与保荐机构的盛宴,另一方面则变成了市场与投资者的梦魇。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的"三高"发行成为新股发行市场的毒瘤。新股破发、中止发行使证券市场赖以生存的投资和融资功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何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新股发行的市场化改革成为了投资者的最大期盼。  相似文献   

4.
新股发行方式与上市方式的联动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二级市场股票的平均市盈率为30—40倍,而一级市场新股发行市盈率为15倍(或以下),这样就造成了股票价格的“双轨制”,从而给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变革新股发行方式是市场期盼已久的事。目前新股发行方式变革的焦点主要在新股的定价方面,即如何...  相似文献   

5.
李骁 《资本市场》2009,(8):34-35
<正>新股发行节奏加快,"打新"、"炒新"再现股市。然而,风险无处不在,新股并非"不败"的神话。18年来,"新股不败"一直是A股市场的一大特色,"打新","炒新"往往是市场的热点。原因在于,以前新股发行的时候,新股价格基本上有个"窗口指导",主要是市盈率约束,发行市盈率基本上是20  相似文献   

6.
陈青 《经济师》2008,(10):109-110
文章从体制缺陷、发行市盈率、发行规模、大盘涨跌幅、中签率、发行时机等方面。探讨影响我国新股发行抑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我国殷市自建立以来,由于新股发行机制不合理,新股发行过程中存在着资金囤积,价格波动较大,投机因素较重等等问题和缺陷,难以适应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固此,对于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比如适当限制新股发行市盈率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新股发行定价偏低观点受到了一些定价偏高实证现象的质疑,且难以解释我国长期实行的发行市盈率管制政策。本文在原有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从正向反馈的非理性角度研究发行定价,进而分析市盈率管制政策的作用,并实证检验。研究认为,新股发行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正向反馈申购者,他们受近期新股上市表现激发而参与申购,这种噪声需求的存在使得新股即使被高估也仍然能够成功发行。发行人和承销商意识到这种噪声需求的存在,为了使其利润最大化,他们会抬高发行定价,而机构投资者在近期新股上市表现较好的情况下也易于高估新股,因此也能接受较高的询价价格。实证结果验证了正向反馈申购者对发行定价的这一正向影响,并且发现市盈率管制政策能够对此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中国A股样本公司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新股定价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无论是以配股还是增发形式发行新股,高溢价的新股未来的盈利能力不高于甚至低于低溢价的新股,这说明上市公司的新股定价与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不相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现行的新股定价方法存在着局限.  相似文献   

10.
吴佩  姚亚伟 《当代经济》2008,(3):130-132
本文通过构建影响我国A股市场新股IPO抑价的多因素模型对IPO抑价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IPO发行抑价主要与我国新股发行机制不完善、资本市场不够成熟有关.要降低新股的IPO抑价水平,需要提高新股发行的信息披露程度、缩短新股发行日至上市日的时间间隔、增加新股发行的定价效率、规范和培育一批高质量的承销商.  相似文献   

11.
李贲  戴亮  王克飞 《时代经贸》2013,(24):78-80
面对IPo重启,对于创业板新股发行市盈率的实证分析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发行市盈率的影响因素区分为传统金融学领域的因素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因素。对第一类因素(宏观经济、行业情况和公司内部情况的变量)以申购日期为依据,采用单因素回归方法筛选,再用多因素回归方法建立模型。然后对第二类因素,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确定最终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发行市盈率主要受宏观因素(利率水平、大盘股指)影响,与行业平均市盈率、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和每股收益也有关,心理预期对其影响显著,呈现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李亚妮  钟思远 《时代经贸》2010,(14):181-182
我国股市自建立以来,由于新股发行机制不合理,新股发行过程中存在着资金囤积,价格波动较大,投机因素较重等等问题和缺陷,难以适应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于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比如适当限制新股发行市盈率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投资者异质性条件下建立了市场情绪与情绪溢价的理论模型,利用封闭式基金折价率、换手率、月度新股首次发行数量、月度新股首次发行收益和基金现金持有比例构建一个衡量市场情绪的综合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市市场情绪产生溢价并使深沪两市的收益产生波动;中国股市不仅有情绪的短期持续性和长期的逆转性,而且存在短期收益惯性和长期收益反转效应;市场情绪是导致中国股市非理性大起大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一只新股上市首日的收盘价通常会远高于其发行价,由此导致股票持有者在股票发行第一天获得较高的超额回报。这可能是因为IPO在一级市场的抑价或是二级市场的溢价导致的。以创业板为例,用计量分析中的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现金申购中签率、首发市盈率、上市首日换手率、首发数量和首发募集资金对中国证券市场IPO抑价的影响,分析表明,现金申购中签率和上市首日换手率对IPO抑价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经济导刊》2014,(1):20-23
正*将对询价、路演、网下报价过程进行抽查*发行市盈率超过行业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的,须连续3周发布投资风险特别公告*网下报价投资者不具备定价能力,或没有严格履行报价评估和决策程序、未能审慎报价的,禁止参与询价中国证监会对新股发行的过程监管将再度加码。1月12日晚间,证监会发布实施《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证监会公告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A股市场IPO效率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发现,股权分置下新股供给限制、流通股的流动性溢价、二级市场价格控制,使得新股二级市场价格系统性偏离了发行公司的内在价值。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IPO样本的回归分析显示,股权分置改革前我国新股发行定价反映的公司内在价值信息相对有限,而股权分置改革后新股发行定价更加合理,因而股权分置改革有效地提高了IPO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7.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已成为中国证监会最近两年资本市场创新与改革的重点任务。IPO定价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为此,2009年6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新股定价方面,完善询价和申购的报价约束机制,淡化行政指导,形成进一步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检验,新股发行现存问题主要是:定价市盈率偏高;资金超募,首次公开发行新股几乎全部超募;询价对象报价整体偏高,还有待深入改革。  相似文献   

18.
一、审批制下新股定价方式在审批制下,我国的新股定价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0年至1998年底。此阶段新股发行价格基本上是依据发行企业的每股收益和一个相对固定的市盈率水平来确定的,即新股发行价格等于每股税后利润乘以市  相似文献   

19.
卢琳琳 《当代经济》2009,(20):32-34
本文针对2009年新股发行体制的新变化,讨论了政策对新股发行市场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新股发行市场对政策反应敏感.新政策出台后,新股抑价幅度显著下降,中签率显著提高,发行市场定价效率得到提升,基本实现政策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证券法》的修订已基本确立了我国新股发行审核制度将由核准制改为注册制,注册制的推行将对我国资本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资本市场中,盈余管理是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其在理论和实务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在注册制下,IPO与盈余管理、壳资源与盈余管理以及市盈率接轨与盈余管理的问题,探讨了新股发行审核制度的改革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