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辽宁沿海城市2000~2016年相关指标的统计数据为数据源,运用综合指数法,依托数理统计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辽宁沿海六市城市弹性进行时空分析,以期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沿海六市中丹东、营口、葫芦岛各项弹性指数大多都呈逐渐递增趋势,其余三市弹性指数多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是我国企业创新的重要聚集地,同时也是每年遭受台风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气候变化背景下为了保障沿海地区企业创新环境的安全性,有必要对城市抗台风韧性与企业创新活力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分析广东省沿海城市抗台风韧性现状以及企业创新活力情况,然后构造计量模型对广东省沿海城市抗台风韧性与企业创新活力之间的关系进行ADF检验与协整检验,并对广东省如何提高沿海城市抗台风韧性、保障企业创新活力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环渤海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异质性,厘清农业绿色发展关键路径,对促进该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环渤海地区4省2市1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测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变异系数法解析该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1)环渤海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递增态势,其中产出效益变化显著;(2)对比2005和2019年,环渤海地区4省2市1区农业绿色发展路径具有典型区域差异性:2005年京晋和内蒙古资源节约表现显著,津冀辽鲁环境友好表现显著;而2019年京产出效益表现显著,津鲁辽冀环境友好表现显著,晋和内蒙古资源节约表现显著。(3) 2005—2019年环渤海地区4省2市1区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但处于低度耦合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度变异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差异性逐渐降低。[结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层面是推进环渤海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点方向,制定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区域间联系,发挥京津城市辐射效应,缩小区域之间差异,促进环渤海地区绿色农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东部沿海5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年、2015年、2020年遥感影像分析土地利用格局与变化,基于景观格局评价沿海城市景观生态风险等级。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城市土地利用总体呈现以北耕南林为主的陆域多类型混合区域的宏观格局特征,耕地和林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0.71%和34.47%;2010—2020年东部沿海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为主,耕地面积减少了5 769.33.km2,建设用地增加了3 907.29.km2,在临海区、各城市中心周边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较为明显,临海区域(尤其是渤海湾和莱州湾)人工湿地扩增明显,水域面积大幅增加;2010—2020年东部沿海城市生态状况以较低风险为主,较低风险城市数量占总城市数量的64.15%,低风险与中低风险城市数量在上升;沿海城市景观生态风险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以杭州湾为界线,杭州湾以北地区的生态风险高于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5.
6.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农发行的改革发展也进入了关键时期,信贷支农领域由过去的局限于传统粮油购销、储备业务逐步向支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Barro(1991)、Barro和Martin(2003)的分析框架下,引入旅游产业专业化对旅游导向成长假说进行检验,并探索我国旅游专业化适度规模.同时,考察旅游行业发展是否存在规模效应或者受到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制约,希望有助于加深对旅游导向成长假说的理解,以及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海洋与临海城市经济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临海大国,国家应高度重视海洋产业和临海城市经济建设问题,要在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并举的基础上,优化港口布局,拓展海洋经济功能,使临海城市经营环境独具特色,保障海洋经济与临海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区域经济与旅游业彼此构成耦合发展的交互体,其发展普遍存在着一种时空差异。利用加权变异系数、Gini系数和Theil指数分析了辽宁省14个城市2001-2012年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及其演变,并从辽中地区、辽东半岛和辽西走廊分区角度对区域内、区域间的旅游经济差异进行了分解。从时间角度,辽宁旅游经济差异逐渐减小,国际、国内旅游分异明显;从空间角度,辽宁省区域内较区域间差异显著,市际旅游迅猛发展;在此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三方面对辽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海岸带土地利用在过去20年间经历了巨大变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针对渤海湾海岸带1989~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使用主成份-多元回归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别对其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与社会经济因子的联系进行分析。结果证明城市化、工业化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咸水水体存在相互促进作用;而农业发展滞后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与耕地和未利用地的减少密切相关;主成份分析法和多元回归相结合能更好地解释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宏观联系,灰色关联法能揭示它们之间的具体关联。 相似文献
12.
张莉莉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6)
通过分析渤海沿海的开发区与区域发展间的关系,研究如何依托沿海开发区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1)渤海沿海开发区已成为我国开发区发展的龙头;(2)利用沿海开发区邻域科教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产业转型升级,是提升渤海沿海地区产业创新能力、推动环渤海区域发展的有效途径;(3)实施"一区多园、区园联动"战略,促进开发区优势互补、产业优势叠加,是渤海沿海地区产业聚集、带动环渤海经济发展的占优策略。 相似文献
13.
海平面变化对广东海岸发育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广东沿岸海平面化的变化,探讨了广东山地海湾、沙坝泻湖、溺谷湾,三角洲平原和生物型5种主要海岸类型发育所受到的不同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在沿海经济建设中应注意港口与滨海城市建设、滩涂开垦、防风暴潮工程建设、海岸侵蚀区的防护、旅游开发、引水工程建设和寻沙找矿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沿海滩涂征用与补偿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了在沿海滩涂征用与补偿中产权制度的变化,认为在沿海滩涂征用过程中,由于产权的冲突引起的制度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变迁方式的不合理、利益集团的影响是造成征用与补偿制度产生非均衡的原因,并通过进一步分析指出使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东部沿海地区10城市社会经济指标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宗华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3):9-10
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10个城市的社会经济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在获得主成分法初始解的基础上进行因子旋转,得到因子模型;最后通过因子得分对10个城市的经济指标进行了排序比较。 相似文献
16.
浅析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拉动效应,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迅速提高本地区的内部投资环境,增强其综合竞争力,尤其对在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的环渤海地区;从环渤海地区交通与经济现状入手,对近期和中长期跨海通道建设的经济效应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沿海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兵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6):12-14
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新一轮沿海开发的号角已经奏响.农村现代化是沿海地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江苏沿海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区域内协调发展是提高江苏沿海经济水平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沿海地区发展的成败.论文在对沿海地区认识的基础上,首先选取11 个指标构建了沿海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评价体系,运用分... 相似文献
18.
紫鹊界梯田景观资源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丽芳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4):75-76
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湖南省新化县紫鹊界梯田,气势恢宏,景观奇特,文化内涵丰厚,有观赏、体验和教育等多方面的旅游价值;通过分析其旅游开发中不协调的因素,对紫鹊界梯田景观的旅游开发,提出了积极融入大桂林旅游经济圈、开发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和原生态特色的旅游产品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山东半岛海岸侵蚀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半岛的海岸可分为淤泥质海岸、砂质海岸和基岩质海岸。目前,山东半岛的部分地区海岸侵蚀现象已非常严重,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危害;通过研究海岸侵蚀现状,探讨了影响海岸侵蚀的各种因素以及海岸侵蚀造成的严重后果,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应对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及中日、中韩、中越渔业协定的实施给我国沿海渔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安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渔业主管部门于2001年制定和实施了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政策。沿海省(区)相继制定和实施了渔民转产转业的规划和政策,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渔民转产转业的任务依然繁重,尤其是渔民转产转业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加快渔民转产转业,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渔港经济区建设和严格执法管理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