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旁观     
■美国人的聪明之处,在于其"大智若愚"。其实用主义精神,体现为"行动是硬道理";而中国人的聪明常常表现为"我懂,别想蒙我"的姿态强势,反映在行动上只是"口头讨伐"。 ■美国是国际市场的"老大",游戏规则本就是他们制定的,理所当然有优先权;相比之下,中国是"小字辈",吃点亏也在所难免。但中国不是有句成语叫"后生可畏"吗?美国人也曾说"兔子,等着瞧"!  相似文献   

2.
成语"精耕细作"是对中国古老农作法最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这一特征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后一直存留在千百年来农民的实践之中,但作为一句成语则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才开始流行,而它的形成又与当时中共领导的延安大生产运动,特别是在运动中被树立为典型的劳动英雄吴满有等模范人物有关。吴满有等人通过"改进农作法",提高产量,支援边区建设,经过媒体报道,其经验被总结为"深耕"、"深耕细锄"或"深耕细作",而后这些语汇又可能是受到国统区传入的"精耕"一词的影响,最终在1943年底及1944年定型为"精耕细作",并且在1957年经毛泽东的再次提及之后,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新中国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它的使用及影响也已超出农业之外。本文采用概念史的方法,对这一成语的形成过程,对精耕细作的内涵、技术特点及其在棉花生产中的运用进行了梳理,以期对人们经常说到的这一成语有一个更深入完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中华民族被世人尊为"文明礼仪之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缘由,就是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读书、崇尚读书的民族.中华先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足见读书人在中华民族地位的崇高;清代女诗人席佩兰有诗曰:"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足见中华先人读书之庄重;而"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典故,则形象地说明了华厦人读书之刻苦.  相似文献   

4.
<正> 科技筑就基石,孕育希望;科技兴则城市兴,科技强则城市强。盘点"十五",科技投入决速增长、高新产业大幅攀升、载体建设亮点频现、创新平台日趋完善、主体队伍不断壮大、成果转化成效明显、自主创新步伐加快、科技实力整体提升,常州科技正行进在"科技常州"的自主创新大路上。亮色在从常州科技走向"科技常州"的征途,常州的脚步是实实在在的!不必说目前常州人才总量达43.9万,每万人中拥有人才数和专业技术人  相似文献   

5.
蛇年话蛇趣     
龙年过去,蛇年到来.谈及蛇,一般人都认为是可怕的动物.这主要是蛇会咬人,而且形象恐怖.中国成语:"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人们对蛇没有好印象,甚至于属蛇的人都自称属"小龙",不愿提及蛇.  相似文献   

6.
赌博小考     
赌博古称为"博戏",字面理解有娱乐怡情、"戏而取人财"之义。虽然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以及伦理道德一直在谴责赌博,但这拗不过人们好游戏、好投机的天性。  相似文献   

7.
<正> 二十多年前,以庐山秀美风光为背景的电影《庐山恋》公映后,在全国形成了上"匡庐"的热潮。去年,人们惊喜地发现庐山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江苏著名画家章志远的美术馆落户于此。她开创了美术界的先河,成为当今画坛第一个荣登名山的个人美术馆。  相似文献   

8.
诗学在我国是一个传统非常深厚、遗产十分丰富的人文科学学科.对诗歌创作规律的探求历来就不乏其人.在众多诗学的范畴中,"意"无疑具有核心的地位."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①从作者的"意动"到产生创作的动机,从意象的选用到意匠的独运,从意境的生成到读者阅读的"意会",均离不开"意".诸如:"言授于意"、"因意成语,语不使意"、"意能遣词"、"以意为上"、"以意为主"、"意前诗后"、"不可以意徇辞,须以辞达意"、"以意运法"、"以韵辅意"②………等等观点,都无不说明"意"在诗歌创作的地位和作用.意动而神跃,围绕着"意"的品质、"意"的传达及传达的技巧和效果,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特有的创作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康德有个观点,对人来说,教育是最大的也是最难的问题。事实上,见识有赖于教育,教育又有赖于见识。在人身上,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而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努力挖掘和放大人性之"善",好的教育是世界上所有的"善"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正>"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新城镇化不要忘记了农村",这是习总书记今年在福建农村考察工作时对新城镇化的要求。9月份李克强总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以"业"兴"城",做大做强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县城,提升人口承载能力,促进约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11.
2005年,为纪念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政府将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如果说1905年梁启超先生在郑和下西洋500周年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是一个民族不甘屈辱的呼声;而100年后的航海日纪念,则是中华民族放眼海洋、奋发崛起的需要. 两个角度诠释航海文化 航海文化,自然要从海说起."海"字,由"水"、"人"、"母"字组成,水为人之母,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海洋孕育了生命,哺育了人类.人类开始逐步感知海洋、了解海洋因鱼而渔,因渔而船,因船而运,因运而通,因通而兴,因兴而盛,因盛而强,依托海洋获"鱼盐之利"、得"舟辑之便".于是,海的特性成就了海洋文化的深沉底蕴: ——包容.即海纳百川,融洽无间,有容乃大.航海文化"既能容又能融"的特质体现在对文化多元性的包容、与经济社会的融合以及在全球发展的融入.  相似文献   

12.
要想富,先修路.踣通,则业兴,业兴同,则民富,民富,则国强! 两千年前的大汉壬朝为了强国富民、通商西域,采用古老的驼队走出一条闻名于世的"古丝绸之路",为文明古国的繁荣富强、文化交流走出了条黄金古道.  相似文献   

13.
《走向世界》2011,(22):79-80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释义】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  相似文献   

14.
<正>在古中国,官学不分,所谓"学而优则仕",学者与官员都属于"劳心"与"治人"一族。但古代真正的儒者做官,则首为"心性之学",以固"修身"之本,秉承"达己济人"的做人原则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追求。大儒至圣一直教导后学晚生们,要铭  相似文献   

15.
义,还是利?     
宋朝思想家李觏看着这些拧巴的儒学家理学家就来气:什么"义"不"义"的. "利"才是人最原始的驱动力("人非利不生"),儒家这套"义利观"简直"贼人之生,反人之情". 公元J002年,王曾成为宋朝第27位状元,翰林院学士刘筠开玩笑说: "状元试三场,一生吃着不尽."就是说,这下好了,一辈子吃穿都不用愁了.王曾"正色以答": "生平之志,不在温饱."当时考中状元就意:味着一辈子高官厚禄,而不必像今天念完北大去卖猪肉,领完硕士文凭去排队竟聘清洁工.所以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不管你此生有这多么宏大的抱负,得首先解决温饱问题.化用李耳那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生平之志,始于温饱.  相似文献   

16.
<正>我与德生是发小。德生谦虚、单纯,楷书、隶书好像人之"相貌",行书犹如人之"筋骨",草书恰似人之"气性"。德生正在这条书法道路上探索着、跋涉着。我与德生经常讨论、咀嚼书法之道,我们讨论过书法与自然之关系,运笔之中如何撷取大自然的线条、气象和韵味,书法之气韵等多来自自然万象之孕育,非自然则无以滋养;我们讨论过书法与心性之关  相似文献   

17.
<正>相传,舜受尧的禅让而称王,国号为"虞",称"虞舜",虞舜就是虞姓的始祖。这是有关虞氏最古老的传说之一。现在,关于虞姓最早的谱系记录是唐林宝《元和姓纂》,书云:"虞有天下,号曰虞,子商均因以为氏。又武王封虞仲于河东,亦为虞氏。会稽余姚人赵相虞卿。秦有虞香,香十四代孙意自东郡徙余姚,五代孙歆,歆  相似文献   

18.
"万美之中秋为最",亚拉雪山这一区域我去得很多了,但像这样深秋季节进入则是第一次,而这一次的感觉与以往大有不同。唐诗说"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换两个字"万叶秋声里,亚拉落照时"则正好是这次众多美景的写照。我们亲睹秋水与彩林、晨霭与日落;我们变换角度等候亚拉雪山的日出、日落;我们一路追逐光影,寻找大自然最美丽的瞬间;我们一路用GPS、罗盘、测距仪、纸笔、相机、摄像机记录每个地质景观的特征参数,观察大地在地史长河中的细微变化。我们只为一个目的,让更多的人来这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伟力与无与伦比的美丽。  相似文献   

19.
<正>还得说那句老话,"民以食为天",中国的很多文化传统,往根里一刨,都会落实在一个"吃"字上,至于被升华到精神层面,则是后来的事。就像流行歌曲里的"稻浪""麦浪"之所以给人小清新之感,实际上是人们看到它们,就知道不会饿肚子了,于是因免于饿肚子之忧而自然生发出原始的喜悦。  相似文献   

20.
成书于东晋时期,四川最早最本土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记载:蜀人尚滋味,巴人好辛香.在水性的润泽中,成都平原号称"陆海",万物所出,风调雨顺,自然蜀味滋全,而川东直到武陵山区的广大区域是巴人聚居之地,原始生态,野性十足,这里因盐泉而兴,垄断了食盐的巴人,将盐称作"盐巴".至今,在开县的方言中,都保留着"盐巴"这个词语.因此,巴人之味构成了川菜的原始基因,巴山的辛香滋味与巴人的刚烈浑然一体,畅快淋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