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动向     
《中国机电工业》2010,(7):14-14
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老大? 2011年,恐怕美国全球制造业老大的交椅将会让给中国。在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视(NS Global Insight)6月中旬发表的报告中称,如果中国仍可以保持现状快速增长,明年美国便将结束在制造业产出方面连续110年雄居全球首位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以“新格局、新趋势、新战略——转变中国制造发展方式”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制造周近日在北京举行。本届制造周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一个分享思想、达成共识、形成新理念的交流平台,推动全球智慧和本土实践的融合。国资委研究局副局长楚序平在致词中提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是制度创新,只有制度转型升级,才能为中国制造业注入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多,同时在中国设立制造业生产基地的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多。可见,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的制造业区位优势进行认真研究,以便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制造业基地。  相似文献   

4.
制造业是创造人类物质文明的基础,但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尤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新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传统经济的增长速度,橄榄型企业向哑铃型企业过渡也已为大多数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所认同和接受,研发和营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制造好像已不在企业家们的视野之中……此刻,我们航天制造业将何去何从?制造业在国家中的地位近年来,美国因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使其经济发展势头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新经济的概念也是在美国发展蔓延开来的,那么美国的制造业处于…  相似文献   

5.
支撑和发展美国制造业的基石即美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己趋向土崩瓦解,如果不恢复传统价值观,美国"重返制造业"一切努力有可付诸东流。  相似文献   

6.
这是真的?!态度向来强硬的美国人竟会如此"慷慨":居然连反倾销税都帮中国企业"解决"了!近年来,华为、三一等中国企业在美国被"封杀"的一系列事件,让不少中国企业对美国的投资环境产生了忧虑。但如果告诉你,美国有些地区不仅十分欢迎中国制造企业去投资,还会提供免费的土地、各种补贴,甚至专门制定有利于中国企业的地方法律来与联邦政府的反倾销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但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一命题为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指明了发展方向.本文以战略大师波特的"钻石模型"和"价值链理论"为产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信息化的视角分析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形成的内在机理,并从我国现实需求出发,提出信息化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8.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1月的第三次国情咨文中说,以创新技术引领美国制造业回归全球领先地位,这被视为美国调整经济结构,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信号。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令出版、广播、沟通走向民主化,3D打印让"制造业民主化"成为可能。3D打印也许是继2010年的云计算、2011年的物联网之后最火热的一个技术词汇。3D打印也属于"信息技术",只是把制造业的一些环节自动化了、数字化了——这是否可以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诸多迹象都在表明,美国的制造业正在强化,制造业在缓慢回流本土,3D打印这一兼具信息技术和制造基因的变革又将如何改变全球制造业格局?  相似文献   

10.
制造业增长结构变化的再考察及其政策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没有改变制造业领域重型制造业增长快于轻型制造业增长的规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制造业新的主要增长点,提供了工业化模式多元化的新证据。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重视重型制造业的发展是中央政府必须始终坚持的产业政策,而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则应该向本地区具有优势的制造行业倾斜。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制造业是一切物质生产产业的支柱,信息产业与服务产业的设备也需要制造业提供,制造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不可替代的载体和基础。当前,“中国制造”时代正在到来,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发达国家已将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造制造业、改造企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我国要想真正由“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快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打造数字化的中国制造业。将于2004年11月4日—9日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数字制造展览会,以“展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代表装备制造业技术发展方向”为主题,通过展示被称之为“数字化装备”的各种先进设备和被称之为“智能载体”的各种先进软件,给人们带来关于21世纪制造业发展的具体图景,带来称之为“制造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ALL IN ONE)”的先进理念,必将推进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李薇 《IT经理世界》2012,(23):50-52
中国家电蜕变系列报道之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家电制造无疑已成为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标志。不过由于掌握不了核心技术、无法控制产业链,脆弱的"made in china"永远停留在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空心化"趋势成为中国制造业最大风险。靠人口红利野蛮生长的中国制造业,不得不承担努力转型的阵痛。不过,规模化之后,经过沉淀的家电企业也许将更强大。我们将陆续推出关于中国家电企业的系列报道,透视它们的蜕变之旅。  相似文献   

13.
为了借鉴国外先进生产经验,我们赴韩国企业进行了为期4天的参观学习,此行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国内制造企业同韩国制造企业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使我更加坚信中国制造业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在今后的竞争和发展中立足世界。  相似文献   

14.
据初步统计,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制造设备对国外的依存度大概是70%;在零部件领域,数字高达90%。中国想实现汽车强国的梦想,不可能长期依赖进口的核心设备。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汽车产业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十二五"期间力图走向高端制造不容忽视的新机会。结合北汽集团过去几年的发展情况,我们认为中国汽车产业要实现向高端制造业成功转型,必须一方面以创新为核心,在研发、制造、采购、营销、服务等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要实现突破,形成企业的体系竞争力;另一方面,需要继续坚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机电工业》2009,(8):119-119
在内蒙古草原最美丽的7月底,相约鹿城包头的客人们却无暇流连风景。 7月25-27日,由亚洲制造业协会和包头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制造业论坛”隆重举行,来自30多个省区市和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近400位领导、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出席。围绕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的主题,与会者对绿色制造与再制造及新材料、后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运用DEA-最优分割聚类法对中国28个制造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总体水平较低,高技术制造业比传统制造业效率更低,制约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利用率低,产学研合作效率低,专利申请数不足.最后,提出改进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董事会》2012,(9):24-25
米特·罗姆尼和奥巴马总统正在为谁更抵制外包争议不休。奥巴马批评罗姆尼将贝恩资本的工作外包到中陶:罗姆尼则指责奥巴马为“外包总统”。白宫发言人JoimBoetmer、参议院多数党领导人HarryReid对于美国奥林匹克运动会制服的中国制造表示了强烈愤慨。同时,共和党和民主党也认同外包是毁灭性的,  相似文献   

18.
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重点技术改造和重大工程项目,提高设计制造水平,推进机电一体化,为各行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以突出的篇幅对发展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加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十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任务。加快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意义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几十位教授在其研究成果《美国制造》一书中明确提出“国防部军用装备依赖于制…  相似文献   

19.
崔仁 《中华商标》2003,(1):12-14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的热门话题。法国巴黎百富勤公司经过深入研究,发表了题为《中国,崛起的制造业强国》的分析报告。报告认为经过20年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在全球排名第四。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即使在发达国家,满街都是“中国制造”,中国产品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成了国富民强的标志,更成了整个民族骄傲的资本。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指出。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成长。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经济还得靠制造业牵引。面对这一形势,人们不能不关心,作为国民经济“发动机”的制造业,究竟还能飞多高?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人》最新一期封面文章认为,由于世易时移,后进国家通过制造业迎头赶上的"雁形模式"不再有效。尽管中国经济已不如以往强劲,但中国制造因三大优势而难以动摇,"世界工厂"的坐标恐怕不会轻易发生转移。首先,即便中国进入高端市场从事价值更大的活动,但它仍紧抓低端制造业不放。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