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低碳经济开辟绿色就业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碳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绿色就业是通过提高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避免污染物排放来保护环境的工作。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绿色就业,而绿色就业又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之一。通过对绿色就业的现状和前景分析,提出了在发展低碳经济条件下促进中国绿色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沿边地区逐渐构建起以边境贸易为主的开放格局和资源型产业结构,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本文基于云南沿边地区德宏州经济开放和产业发展的综合分析,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德宏州经济开放与产业发展具有"资源诅咒"的表象。"资源诅咒"命题对于云南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警示意义在于:完全依赖区位优势和资源开发利用,不注意制度创新、科技发展、人力资本挖掘、生态保护等等,是难以实现云南沿边地区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2020年是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年,瑞丽市力达在2018年实现全面脱贫工作.其中咖啡产业已成为德宏州瑞丽市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建设中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德宏州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建设中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瑞丽市发展经济的主要脱贫手段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瑞丽市的咖啡产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瑞丽市咖啡产业的现状,并根据相关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绿色经济问题初探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对绿色经济的内涵,运行标准,绿色产业和产品的定义和内容,发展绿色经济的条件和手段,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及应采取的措施等作了初步探讨,认为绿色经济是生态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5.
饶毅 《经济研究导刊》2013,(17):101-103
合理的产业结构必然带来较优的经济结构,选择发展特色经济为调整产业结构开辟了一条新路。大力发展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特色经济是搞活经济的必然选择。通过发展特色经济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因此,通过对德宏州产业结构实证分析,找出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特色经济与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边疆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要根据本地的旅游资源价值高低、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背景等方面的条件来作出决策选择,以德宏州旅游为例,在分析旅游发展背景条件的基础上,总结德宏旅游发展模式的基本内容与特点,提出了德宏的旅游产品要把边境、民族、生态文化和珠宝经济特色很好地结合起来,与保山、缅甸跨境区域合作发展旅游,将瑞丽和腾冲打造成中国优秀的旅游目的地和云南省旅游集散地,形成滇西黄金旅游线的两个增长极,实现双赢,达到构建精品环线的目标;走特色开发和全方位开发并重的旅游发展模式,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经济上存在着明显空间竞争区的云南德宏州、西双版纳州为例,针对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区域经济发展道路雷同的问题,对比分析两地州经济行为的空间移动特征、区位效益“屏蔽”现象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在市场竞争体制下,民族经济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绿色金融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鉴于金融在当代经济社会特别是绿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未来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实践应用角度来看,国内外发展绿色金融的理论研究、政策探讨等多从宏观方面强调绿色金融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多的生态专家、环境学者以及经济学家对绿色金融做出大量的基础性研究,但缺乏完善的体系制度,如何在实践中推广应用绿色金融,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运行体系,缺乏可操作性。在国际绿色金融实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当前发展绿色金融的基础条件及关键制约因素分析,讨论了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建设思路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较大的区域间收入差距所带来的负效应,逐渐影响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民生活稳定。从农民收入角度出发,对德宏州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实施聚类分析,证实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拥有量的不同,决定了德宏州乡镇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其农民收入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异性。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培育专业乡镇、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培育龙头企业、转变政府职能等对策,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工业经济的差异和融合性发展进行了分析;以动态联盟企业合作竞争的方法为例,结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特性和要素,探讨、分析了在工业化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低碳工业经济的规律和特性,并提出了有益的见解和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11.
绿色产品开发的关键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绿色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使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联结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促进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本文对绿色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借助DEMATEL方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找出了制约绿色产品开发的关键因素,为绿色产品开发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质量农业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良禾 《经济地理》2003,23(5):686-688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业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科技力量等方面都具有发展质量农业的巨大潜力。目前尚存在着优质品牌农业产品少、农产品加工能力不强,营销水平不高等问题。实施系统工程战略、绿色食品工程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质量农业,生产优质品牌型农业产品,是湖南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发展绿色产业与开发绿色产品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进入21世纪以后,以保护环境和发展生态经济为目的绿色革命正在全球兴起,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绿色产品,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消费时尚,企业也开始将发展绿色产业与开发绿色产品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我国发展绿色产业与开发绿色产品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绿色贸易壁垒概念、产生的理解,运用非合作博弈模型分析了它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贸易障碍,继而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阐明绿色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正面效应,进一步利用绿色贸易壁垒改善我国的环境、经济现状。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重点任务之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行动指引,要求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提升绿色竞争力,与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契合。论文建立了生态文明目标行动导向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逻辑分析框架,提出了实践路径。具体来说,就是以生态安全为底线,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目标,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特征,以生态与产业融合、制造业转型升级、清洁能源体系、绿色消费模式为核心内容,以绿色金融、考核评估和绿色技术创新为驱动力,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  相似文献   

16.
绿色产品开发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使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联结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促进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但是,绿色产品开发技术的日趋成熟,不再是企业实施绿色制造和绿色设计就能够完成的简单问题,而受到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个方面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文章从上述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绿色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制约因素及其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借助决策与试验评价实验室(DEMATEL)方法,定量地揭示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综合相互影响程度,找出了制约绿色产品开发的关键因素,为绿色产品开发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贸易全球化条件下的绿色壁垒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建国 《经济经纬》2003,(4):118-120
绿色壁垒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平衡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这种不平衡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文章就绿色壁垒的产生、内容及WTO框架下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进而指出了绿色壁垒问题应继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绿色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领域势不可挡的趋势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广泛采取了与贸易有关的环保措施 ,影响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市场准入和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拓展对外贸易 ,从宏观上看可有多种举措 ,突出的三点包括 :国际合作中维护中国的权益、培育绿色经济和绿色消费者、通过出口产品结构绿色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已被我国确定为今后经济的发展模式。本文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内涵和循环经济"3R"原则,设计出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即将绿色信息作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主要衡量指标之一,并将各个指标具体化,形成一个二级指标评价体系。根据指标体系的特点进行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最后给出一个算例进行说明,为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To be relevant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green growth must be reconciled with the two ke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natural resource use and poverty in these countries. First, primary products account for the majority of their export earnings, and they are unable to diversify from primary production. Second, many economies have a substantial share of their rural population located on less favored agricultural land and in remote areas, thus encouraging “geographic” poverty traps. If green growth is to be a catalyst for economy-wide transform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n it must be accompanied by policies aimed directly at overcoming these two structural features. Policies and reforms should foster forward and backward linkages of primary production, enhance its integration with the rest of the economy, and improve opportunities for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spillovers. Rural poverty, especially the persistent concentration of the rural poor on less favored agricultural lands and in remote areas, needs to be addressed by additional targeted policies and investments, and where necessary, policies to promote rural-urban mig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