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雪峰 《财贸研究》2013,24(2):85-93
借鉴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思想,运用住房可负担倍数、住房可负担百分比和住房可负担度等微观指标以及住房洛伦兹曲线、住房基尼系数等宏观工具,构建从家庭到社会的住房负担能力度量体系。对上海、深圳、武汉和苏州四城市二手住房负担能力的实证研究表明,中等收入及以下家庭住房负担能力普遍偏低,其中苏州、深圳两城市整体住房负担能力高于上海和武汉,而且公积金政策能够有效地提高家庭住房负担能力,特别是中等和中等偏上家庭。该体系能有效地为家庭购房、开发企业经营、金融企业住房信贷及政府公共住房等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城市流动人口中知识青年群体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我国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重点保障对象。本文通过2160份入户问卷,对厦门租赁住房市场的新就业青年进行画像。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结构单一、职场经验尚浅、个体收入水平和家庭经济禀赋有限,是新就业青年群体的人口学主要特征;租赁住房的地理位置和租金水平,是影响青年租赁行为的两个决定性要素;实现较好的职住关系且租金可负担的短通勤低成本租赁住房,是青年人的理想追求。比较各主要城市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实施意见,发现各地缺乏落实职住平衡的具体办法和评价机制,面积标准过大可能影响租金可负担性。基于上述发现,本文从顶层制度设计、中观的空间规划以及微观层面的设计协同三个维度,探讨解决新就业青年阶段性住房需求的可行策略。对促进保障性租赁住房有效供给和可持续发展、解决我国人口流入型大城市的青年人住房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孟迪云  徐巍 《商场现代化》2012,(30):216-217
在2011年初潇湘晨报的抽样调查中,政府给进城农民工提供与市民均等的公共服务中,36%的农民工认为最需要解决的是住房保障。而认为要真正融入城市,45%的农民工认为要消除的最大障碍住房。农民工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了长沙城乡一体化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沙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的研究,给农民工住房保障完善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正一、明确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理顺体制框架,建立高效、可持续发展体系国家有关部门应予管理中心进行定位,明确属什么性质、建什么框架,未来发展走向如何,是直管还是分散管理,是金融机构还是行政性事业单位,提出如何建立全国上下联动的一体化体系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出台住房公积金保障法,统一住房公积金制度。提高住房公积金的立法层级,加大违法处罚权限,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特别是中低收入职工应全面纳入缴交主体,增加资金储量,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合理的住房分配是社会安定发展的基本保障,而住房有效分配的前提是摸清居民住房需求的底数。通过对我国住房表象隐藏下住房问题的根源进行探究,从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全民住房信用体系建立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当前开展城市住房调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城市住房体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福利分房体制",逐步转变为建房、住宅私有化的"住宅私有体制".改革城市住房体制必须以唯物史观的思想方法为指导,从现行住房制度的弊病中发现标本兼治的根本办法.文章指出,现行城市"住宅私有体制"在全民所有制的土地所有权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由私商供房、私人购房的市场供求关系,必然会产生一系列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深层问题,导致私人房地产商暴富,滋生房地产投机腐败,造成人们对土地所有权占用的不平等,致使土地利用无计划并阻碍可持续发展,引发住房供求结构失衡与产业结构失衡,导致社会文化资源无形损耗,无法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文章提出,城市住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住房租赁制".这种"新住房租赁制"并不是要回到传统的旧体制,而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的住房新体制,有助于实现公有制土地供给与住房建设公有制供给的统一,有助于人民平等地享有土地使用权,有助于社会再生产遵循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新住房租赁制"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具有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权利贫困的经济学解释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拥有一定面积的住房或能够住得起房子,是居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本保障,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要求。而利益因素驱动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合谋,结果必然导致商品房的大量开发,而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的开发则较少,这不仅损害了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权利,也不同程度地损害了中产阶层的利益。要保障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权利,打破开发商与地方政府的合谋,就需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强化政府在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开发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8.
城市住房消费纵横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住房消费,长期以来,是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旧中国,城市住房数量少,质量差,分配也极不合理。建国以后,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开始,我国政府就着手为城市居民建设新住房。从1950年到1978年,总计建设住房53172平方米。但由于城市人口增多,投资有限,住房制度不合理。加上政治运动的干扰,居民住房状况并没有多少改善,反而日趋紧张。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只有3.6平方米,低于解放初期的4.5平方米,曼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城市住房问题也焕发了生机。1980年。邓小平提出城市住房制度的总体设想,为解决城市住房问题指明了前进的道路。由于逐步克服了思想和体制障碍,我国城市住房发展超出了预想的速度,为世人所瞩目。“九五”期间,我国住房与房地产业发展成绩最为显著。“九五”前四年,城镇住房建设投资16007.5亿元,比“八五”前四年增加9744.8亿元,增长155%;城镇住房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5.08%,比“八五”前四年提高0.78个百分点;共建城镇住房18.35亿平方米,比“八五”前四年增长67.18%。在1998年底提前两年实现“九五”计划提出的到2000年末城镇人均居住面积9平方米的目标。2001年,达到10.25平方米。同时,住宅建设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在,城镇住房已进入买方市场,居民住宅需求从生存需要正向舒适需要转变,房地产业增长方式,正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我国城市住房在80年代以后,为什么以患想不到的速度发展呢?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作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滞后于其他社会保障的发展,成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当前,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是,政府对住房保障投入不够,政府的财政补贴目标不准确,税收优惠政策严重缺失。其原因是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廉租住房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现行财政体制不合理。完善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的财政政策,应明确住房保障中的政府主体地位,合理确定住房保障的财政投入规模,执行好住房保障的各项财政优化惠政策,完善住房保障相关税收制度,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传统的城市住房福利统包供给制,即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将职工的住房消费部分从个人工资中预扣集中,作为城市职工及其家属的住房建造基金,由国家和单位建造住房并分配,同时相应实行低工资与低房租政策.实践证明这种政策极大地阻碍了我国住宅消费水平和住宅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政策.各地进行了提租不发补贴、买房给予优惠等多种住房制度的改革,目前房改已发展到(从1998年下半年起)在全国城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相似文献   

11.
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住房,尤其是非盈利性住房是加拿大成功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的基本经验,也是作为福利国家政府社会福利措施的重要体现。本文对加拿大社会保障住房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括介绍,对加拿大社会保障住房的主要形式包括公共住房、非盈利住房、合作住房等从供给主体、融资来源、租赁对象、运作管理等进行了梳理与概括,对政府在加拿大社会保障住房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政策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并结合我国住房保障事业发展的实际思考加拿大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房价收入比变动趋势及其所处区间范围的视角对全国1998年~2010年的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支付能力问题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支付能力逐步上升且趋于合理,这一结论与社会现实中的普通购房者"望楼兴叹"现象似乎构成了一对难以解释的矛盾,原因在于城镇居民家庭间收入差距巨大,导致60%的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支付能力不足、部分热点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过高及保障性住房的历史供应不足。  相似文献   

13.
经济适用住房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通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预测方法并建立灰色预测供给模型.对影响黑龙江省经济适用住房供给的因素进行定量化分析,进行价格预测。其结论是:黑龙江省降低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势在必行;灰色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预测结果可信;这种方法在房地产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构建固定效应变异系数模型,利用2002~201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住宅非市场化供给与商品房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1)地区层面上,东中部地区住宅非市场化供给与商品房价格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住宅非市场化供给加大会引起商品房价格的上升,而西部地区住宅非市场化供给与商品房价格之间存在反向关系,住宅非市场化供给增加能够平抑商品房价格的上涨;(2)时间维度上,短期住宅非市场化供给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住宅非市场化供给与商品房价格之间存在一个反向响应,其供给增加有利于平抑商品房价格的上涨,而从长期来看,其供给增加反而促进了商品房价格的上升。  相似文献   

15.
戚瑞双 《商业研究》2012,(7):197-205
随着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迅速增多,以及住房价格的不断高涨,北京市保障性住房需求不断增大,但是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却出现了福利固化、少见退出等现象,加剧了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这主要是由于北京市现有保障性住房缺乏明确的可操作的退出机制导致的。通过对北京市现有保障性住房及其退出机制的梳理,本文提出了建立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监管体系与退出条件。  相似文献   

16.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ablish what the housing needs of Costa Rica are and to assess what policies have been implemented to respond to their housing deficit. In order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a combined methodology consisting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data was used. Using open‐ended questions and a topic schedule, face‐to‐face interviews with Costa Rican housing authorities were conducted at the interviewee's work place in Costa Rica in May 2003. The most recent secondary data available in the country was used to compute the housing deficit an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emographics on current housing needs. Sources of the secondary data were the Costa Rica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Human Settlements, 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tistics and Census. The Costa Rican government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reforming the housing finance system in order to meet the housing demand of its citizens. In 2002, Costa Rica had a 75.6% home ownership rate. Yet, even in light of the housing system's current success, many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barriers threaten to undermine its accomplishments and the peoples’ ability to obtain safe and affordable housing. The paper consider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current housing finance system as well as the government strategies for addressing difficulties.  相似文献   

17.
住房保障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远发展,而居民消费则是启动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宏观变量。随着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推进,对居民消费变动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住房保障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路径,并以中国东部地区1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例,对住房保障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住房保障对居民消费数量和消费结构都存在着显著性影响。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居民消费对经济成长的带动作用,政府应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镇住房问题源于消费者支付能力的不足,因此财政补贴是政府提供住房保障的基本内容。与廉租房和经适房相比,公租房是副作用最小的一种住房保障方式。中国城镇租金市场化的公租房供给不能发挥住房保障的职能,其继续存在只能降低住宅市场和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公租房租金市场化的实质是继续和维护现行的劣质土地财政。中国必须将公租房租金确定在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的水平上,排除城市地租的干扰,才能扩大公租房的覆盖面,有效解决中国城镇的住房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