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虽然国际关系中存在大量的承认经验,但是国际关系研究中却没有相关的研究。国际关系中的承认主要在空间(主权)、制度与身份三个维度上展开。国际关系中的承认研究其实暗含着这样一个假定,即国家不仅仅是个在国际社会中争夺权力与财富的物质性实体,也是一种具有自身特性的文化体。承认追求与地位追求及荣誉追求是有区别的。地位与荣誉是具有等级特征的,而承认则是基于文化多元主义。对外政策中的承认利益追求本身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国内的政治合法性承认;另一个方面个则是国际社会对某项外交政策及其行为的认可。在国际关系中,承认既是行为体追求的目标又是其行为的手段。国家追求承认的核心政治动机为维护与扩展政治合法性,观众成本理论可以对国际关系中的承认进行微观机理的分析,同时观众成本理论所使用的方法又是分析国际关系中承认的衡量工具。  相似文献   

2.
国际人权规范建设是世界政治的重要议题。对于国家建设人权规范的动机,以往理论大都局限于西方民主国家的经验,设定这些国家是人权规范的主要推动者,而民主体制及政治文化则是推动规范建设的深层动力。然而,历史研究发现,一些在国际社会中居于相对边缘位置的大国在国际人权规范发展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其中不少国家并不具备西方民主体制与政治传统。它们倡导人权规范建设的积极性来源于何处?国际关系的已有研究并不能给予解释。有鉴于此,作者引入心理学的社会身份理论,结合国际关系学科有关"承认政治"的已有讨论,论证国家对于自我积极身份的社会承认要求是其推动人权规范建设的重要动机。国家追求积极身份的策略互动过程影响和推动了人权规范变迁。通过比较案例检验,作者发现身份追求的强弱确实是影响国家建设人权规范动机的关键因素。这一假说不仅能够很好地解释非西方大国的实践,同时也能解释许多西方民主国家的经验,具有比现有理论更为广泛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实现社会身份转换是“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的重要内容,“农民工”这一称谓既表示了一种职业。同时又表达了一种社会身份属性,作为与“农民”、“城市居民”并存的第三种社会身份类型.农民工的标签粘贴和身份建构又不同于农民的身份建构。它不仅是一种国家的制度安排与自我角色认同的结果,更是一种社会各方面互动的过程建构。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面临严峻的分裂主义威胁。此前即已存在的俄罗斯车臣问题,近年来变得日益突出的苏格兰问题、库尔德问题、加泰罗尼亚问题等,均对地区安全与稳定产生了影响。由此衍生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应对这些"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追求国际承认的诉求。截至目前,国际社会尤其是大国在承认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方面一直存在诸多争议,而且立场存在明显差异。对于这一问题,现有从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学视角出发对大国为何在承认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方面立场迥异的研究成果难以充分说明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事实上,寻求承认的行为体是否具备充分的准国家能力与大国围绕这些行为体所进行的战略考虑,是影响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能否获得大国承认的关键因素。结合大国对斯洛文尼亚与克罗地亚、科索沃、南奥塞梯的承认情况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只有当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符合大国的战略考虑,且被承认实体的准国家能力足以维持其独立时,大国才会承认其独立地位。这一研究框架及相关结论对国际社会理解和应对无公认非国家行为体的承认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组织认同已经成为组织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外近十年兴起的组织认同研究互动视角,主要概述了互动视角的组织认同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评介了互动视角包括组织鼓励个体进行身份扮演、祛意和赋意,个体进行身份扮演和自我身份叙事等在内的释意过程以及个体与组织互动的组织认同过程理论及模型,并评析了契合型与效仿型两种组织认同过程及其比较模型。最后,文章比较了互动视角与传统视角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异同,并讨论了互动视角不足之处及其后续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组织认同已经成为组织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外近十年兴起的组织认同研究互动视角,主要概述了互动视角的组织认同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评介了互动视角包括组织鼓励个体进行身份扮演、祛意和赋意,个体进行身份扮演和自我身份叙事等在内的释意过程以及个体与组织互动的组织认同过程理论及模型,并评析了契合型与效仿型两种组织认同过程及其比较模型。最后,文章比较了互动视角与传统视角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异同,并讨论了互动视角不足之处及其后续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党员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党员”这一身份的接受和确证,其认同“党员”身份本身以及与“党员”身份相关的价值观念和角色期望。大学生党员对“党员”身份的认同在知、情、意三个层面上的表现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对党员身份和党的性质的认知度较高,但在情感和行为层面上未形成与认知层面的统一性。要在知情意层面上实现身份认同统一,需要加强大学生党员的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8.
亚历山大·温特体系建构主义框架下的身份理论至今仍然是国际关系理论界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身份理论,但是温特的身份理论在概念运用的合理性和逻辑推演的自洽性上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困境。作者将温特的身份理论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科学背景中予以考察,结合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内身份研究的相关成果,指出温特理论建构中的结构主义和认知主义本体倾向是造成其理论存在概念与逻辑困境的根源。同时,在比较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批判了温特将具有文化特殊性的个体导向社会身份普遍化的错误做法,尝试提出与个体导向社会身份相对应的关系导向社会身份的概念。关系导向的社会身份概念有助于克服温特身份理论的结构主义、认知主义本体倾向,恢复社会身份的情感意义和行为体的情感施动性,为推进建构主义身份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更为开阔和包容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国际体系作为行为体的互动所形成的整体结构,是中国实施对外政策的环境与舞台。在国际体系中,身份是决定中国的利益、立场和实现利益之途径的一个基本因素。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随着国力的增强,在当今正日益被视为一个"大国"。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大国参与国际互动有迥异的机制与结果,因此中国面对着双重身份的困境。事实上,中国被赋予的"大国"形象和外部世界针对中国所开始的权力政治互动,已使得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凸显了消极的影响。要破解这一困境,中国一方面需要从主观上认清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不同互动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需要恰当解决客观上两种机制并存所带来的困扰。在对外关系中,中国需要应对国际体系所内含的权力政治、国际制度与观念建构等主要影响机制,适宜地开展实力外交、制度外交和公共外交。中国只有利用体系的系统效应,趋利避害,处理好实力的发展与运用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冯利娟 《黑河学刊》2008,29(1):89-90
国际承认是苏俄建立之初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布尔什维克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由于种种原因,世界革命以失败收场,退入俄国外交思想深层,苏俄最终以和平外交的方式获得了国际承认。  相似文献   

11.
国际体系作为行为体的互动所形成的整体结构,是中国实施对外政策的环境与舞台。在国际体系中,身份是决定中国的利益、立场和实现利益之途径的一个基本因素。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随着国力的增强,在当今正日益被视为一个"大国"。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大国参与国际互动有迥异的机制与结果,因此中国面对着双重身份的困境。要破解这一困境,中国一方面需要从主观上认清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不同互动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需要恰当解决客观上两种机制并存所带来的困扰。在对外关系中,中国需要应对国际体系所内含的权力政治、国际制度与观念建构等主要影响机制,适宜地开展实力外交、制度外交和公共外交。中国只有利用体系的系统效应,趋利避害,处理好实力的发展与运用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世界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目的论与无政府逻辑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根据目的论理论 ,世界国家———在全球性范围内对有组织暴力的合法的垄断性使用———是必然会出现的。在微观层次上 ,个人和集体为争取自我主体性得到承认的斗争促动世界国家的形成 ;在宏观层次上 ,无政府逻辑使得军事技术和战争呈现毁灭性越来越强的趋势 ,将争取承认的斗争导向世界国家。世界国家的形成过程经历五个阶段 :国际体系、国际社会、世界社会、集体安全、世界国家 ,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不稳定状态做出的反应。  相似文献   

13.
身份已经成为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自我、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了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本文综合研究认同理论,尝试性地提出了认同二维矩阵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身份认同的三个层面:自我认同、角色认同和归类认同。  相似文献   

14.
回到未来?——“9·11”后的国际秩序与新中世纪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9·11”事件给国际关系造成的影响出发 ,介绍了国际关系理论中新中世纪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学术观点 ,并结合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特征 ,分析讨论了新中世纪主义对形成中的国际关系新秩序的把握能力和两者之间的切合度。文章最后指出 ,“9·11”确实可以成为国际关系转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新中世纪主义指出了国际关系发展中民族国家遭到挑战的特征 ,但同时忽视了民族国家在应对挑战中联合自救的特征。冷战后 ,特别是“9·11”事件爆发后真正值得关注的国际关系新趋势是国际治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结构主义是20世纪人类思想的一大潮流,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作者集中考察了社会科学领域各个学科的结构观。结构具有某些共性特征,这些特征在相关学科都有比较充分的展示,也被国际关系理论进展所证实。由此可以推论:华尔兹的结构观确实过于狭隘了,被修正是不可避免的,并表现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向个体层次的回落,包括重视单元功能或互动、强调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结合、在非实体性问题上不囿于陈见等。国际关系理论未来的发展有赖于对个体互动内涵的进一步挖掘,对互动过程的概化就是可能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6.
作者尝试将"心理-社会均衡"的理论引入到国际关系研究中,把近代西方国家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国际关系与"个人"这种西方社会的"基本人际状态"联系起来考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阐述了现代国际关系的起源及本质。作者认为,近代西方国家的出现是解决个人社会一体化问题的产物,"个人"与近代民族国家是一种同构映射关系,即两者都是界限清晰的行为主体,个体的"自我意识"与"民族自我意识"具有关联性,对个体利益和权利的强调与国家功能的分离具有一致性。个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特点——利益、竞争、缺乏安全感——也反映在国际关系中并被普遍化和强化。作者还分析了"个人"心理-社会均衡模式的特点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所谓"安全困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与外交政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虽然肯尼思·沃尔兹一再阐述国际政治理论不是外交政策理论 ,但就宽泛的意义而言 ,新现实主义还是有自己的外交政策理论。自由主义则从国内行为体在利益上的讨价还价来理解国家的对外政策。不过 ,主流理论的理性主义视角遭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挑战。建构主义从国际体系的观念分配入手 ,把国家和国际体系的互动结合起来 ,用国际和国内体系的规范和认同概念来考察国家的对外政策。外交政策分析的范式转换为我们认识国家的对外政策提供了新的路径 ,也对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具有一定的学理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小芳 《特区经济》2014,(3):113-114
在一定条件下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有利于及时保护当事人的权益以及交易安全,提高诉讼的经济效益,所以任何一国都不是无条件地承认与执行他国法院的判决。但是,为维护本国的司法制度,避免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带来不利结果,各国立法大都规定了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条件。我国的相关对此作了规定,但是整体上来说,有关规定还是很不具体,甚至存在不合时宜之处,与发达国家的现行规定和《选择法院协议公约》中的内容相比有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9.
贺静  李兴军  王玉玺 《理论观察》2023,(11):142-148
身份认同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和高校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研法获取数据,着重分析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认同特征及其与形象认知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认同呈现差异性与积极姿态,个体认同、角色认同及阶层认同等维度趋于中庸型认同,情感认同维度偏好进取型认同;形象认知与自我认同整体上呈现弱关联,不过,高校和大学生形象认知与个体认同呈现较强关联,中庸式形象认知形塑平凡认同,高阶式形象认知形塑精英认同。这些结果表明,在个体化转向语境下普通高校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可能被高估或社会放大,他们认同平凡生命姿态,却也向高阶认同暗自奋进,营造高校和大学生高阶形象是强化积极型身份认同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张弘  陈姝 《南方经济》2017,36(9):37-57
社会身份和偏见在合作的演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标签机制的空间囚徒困境博弈,以探讨身份、偏见和合作的关系问题。通过引入基于身份相似性的选择性交互,我们发现,假如个体拥有适度的偏见,高水平的合作就能够得到支持。无论是过低还是过高的偏见程度都不利于合作的演化,这意味着适度的偏见能为社会中的个体带来利益。由我们的分析可知,高水平的合作来源于群体异质性和群体之间的明确边界。借由群体异质性和群体边界,种群可以在背叛者侵入某个群体时将之淘汰,防止其进一步腐蚀整个种群。通过引入异质的偏见属性,我们还发现,适度水平的偏见可以在演化过程中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因此,文章既可以回答偏见的社会功能问题,又可以解释偏见从何而来的问题,为我们理解合作演化和人类的身份现象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