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有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都受政府隐性担保,政府隐性担保是否会因两者之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进而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对2007-2012年上市债券的研究,我们发现,政府隐性担保降低了国有企业债券的风险,却增加了地方融资平台债券的风险。我们还发现,信用评级越低,政府隐性担保越能降低国有企业债券的风险,相反,信用评级越高,政府隐性担保越能增加地方融资平台债券的风险。不同于国有企业,政府帮助地方融资平台取得债务资金,隐性担保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信用债市场发展非常迅速,但与此同时债券违约事件频发,违约主体已逐步从民营企业扩展到国有企业,违约风险不断扩大,不仅给投资者债权人带来了利益损害,信任危机也引发了债券市场较大的波动.东北特钢因不能按期足额偿付8亿元短融债"15东特钢CP001"的本息,成为我国第一家地方国企公募债违约企业,打破了我国地方国企公募债券刚性兑付的惯例,其后半年又陆续8次违约,违约次数之多引发社会热议.本文将以东北特钢集团为例,分析其违约的深层次原因,旨在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达促使债券市场良好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汪莉  陈诗一 《金融研究》2015,423(9):66-81
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包含代表性借款人和贷款人的无限期离散时间递归模型,并将一种特殊的政府-借款人关系—隐性担保纳入模型,以考察政府隐性担保对贷款人债务违约风险预期和债券利率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政府隐性担保对利率的决定依赖于发行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当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理想时,债券利率并不受到政府隐性担保的影响,这时悲观的投资预期使得政府隐性担保变得不再可信,任何政府隐性担保的存在都无法通过改善投资者对债券未来违约风险的预期来降低债券发行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反,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善,政府隐性担保变得更加可信并且它的存在有利于债券利率的降低。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运用2006~2011年我国城投债的数据对模型结果分别进行了检验与对比,实证分析结果与理论模型预测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
刘晓蕾  吕元稹  余凡 《金融研究》2021,498(12):170-188
由于1994年《预算法》限制了中国地方政府凭借自身信用发行政府债券的能力,地方政府通过设立融资平台的方式发行了大量城投债券。虽然城投债被普遍认为是含有政府隐性担保的,但隐性担保主体认定尚未有共识。本文通过加总地方政府下属融资平台有息债务总额的方法,构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负担率指标,并通过分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负担率对城投债一二级市场信用利差的影响,进一步探索市场对城投债隐性担保责任主体的认定。研究发现,政府隐性债务负担率高的地方城投债信用利差偏高,并且这种影响随政策以及宏观形势而变化。自滇公路违约函事件后,投资者在城投债定价中开始普遍关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负担率的信息;而在43号文明确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措施后,省级政府的隐性债务负担率开始成为城投债定价的重要影响因素。这说明投资者认可的地方隐性担保的责任主体是随时间变动的。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和信用经济的有机统一,而企业信用尤其国有企业信用是我国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针对近期频繁发生的国有企业债券违约风险及其根源进行研究后发现:国有企业债券频繁违约甚至恶意违约,容易导致国有企业的信用体系坍塌,并释放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当地金融生态严重恶化的信号;究其原因,尽管有经济增长放缓、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叠加市场大幅波动的外部原因,但根源还是在于这些国有企业“重投资的规模和速度情结”“重债务的融资和管控失序”和“经营恶化和现金流失控”等内部原因.为此,建议从推进国有企业债务透明度建设、建立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预警系统、强化国有企业债券违约问责机制、完善国有企业投融资决策制度等四个方面着力防范化解国有企业债券违约风险,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结构方面,中日两国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中日两国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与分析。在地方债务管理方面,日本实行典型的中央行政控制、中央隐性担保,制度比较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小,但风险向中央转移。我国过去和当前的地方债务管理,都具有行政控制的特点,但是过去存在中央政府隐性担保,依靠简单的预算平衡管理,多头管理;当前地方债务管理制度,管理部门统一,采取市场化发行债券方式,试图避免风险向中央转移。在实践中,还需要建立明晰的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给予地方政府债务收入恰当的定位,明确债券发行的审批规则,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7.
“短钱长用”是企业债券违约潮发生的重要原因。这不仅会损害投资者利益,而且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此,本文以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DID方法分析央行担保品框架扩容是否影响了企业债券期限结构。研究发现:第一,央行担保品框架扩容增加了企业长期借款,且对企业短期借款没有显著影响,缓解了企业“短钱长用”行为。第二,央行担保品框架通过企业“释压减负”和“择优增益”两个机制来影响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第三,央行担保品框架扩容对民企调整债务期限结构的促进作用更强,且相比于中央国企,其对地方国企的促进作用更强。第四,当银行流动性宽裕时,央行担保品框架扩容对企业调整债务期限结构的促进作用下降。因此,央行在调整合格担保品范围时,不仅要关注其对相关企业融资成本的直接影响,还需要重视其对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2016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出现了多起债券违约的案例,债券的信用风险被逐步放大,债券市场的“新常态”显现,这对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和整个债券市场的稳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本文以东北特钢集团为例,回顾其债券连环违约的过程,分析其出现违约情况的原因,并对如何应对债券违约,维护债券市场稳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10月10日,东北特钢旗下抚顺特钢公告披露,东北特钢因债务违约,其债权人已于9月26日正式向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对东北特钢及下属两家子公司实行重整。至此,东北特钢进入破产程序。点评:一说破产,似乎就是关门大吉。其实不然。破产重整不是破产清算,二者有本质的区别。破产重整是针对已具备破产原因但还有再生希望的企业,实行资产、债务、业务等方面的调整,以达到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阐述债务融资方式缓解股东与经理冲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成长性特征具体分析了债务融资比例、债务期限结构、限制性条款、债务优先结构,以及可赎回债券与可转换债券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企业发债和贷款期限的差异化:基于增量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有文献主要从资产负债表法来实证研究企业负债期限结构的影响因素,本文以我国企业在1998~2008年企业发行的各类债券和银行贷款为研究对象,运用增量法从企业财务特征和债务契约属性等方面对企业增量债务期限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采用了GMM计量方法,并通过对比分析筛选出了影响企业发债和贷款期限差异化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企业规模越大,利润率越高,具备担保,信用评级和授信比率越高,其债务期限越长。企业若选择发债,债务期限会延长,而选择银行贷款则企业债务期限会缩短。  相似文献   

12.
马文涛  张朋 《财政研究》2021,(8):91-106
本文基于默顿(Merton)期权定价公式,创新性地构建政府隐性担保指标,并以2007-2019年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深入剖析政府隐性担保对信贷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隐性担保提升了信贷数量配置效率以及信贷价格配置效率,前者在高盈利企业中更为明显,后者在高盈利、低成长以及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进一步,从纾解企业"融资难"视角看,政府隐性担保掣肘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从改善企业"融资贵"的角度看,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政府隐性担保可以作为市场机制的补充.据此,在经济遭受负面冲击的时期以及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政府隐性担保能够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随着经济全面复苏以及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的纵深推进,可逐步弱化政府隐性担保,以使市场在信贷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14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频现违约风险,目前我国债券市场背后仍存在隐性"刚性兑付"条件,几例临近违约的债券都采取了政府斡旋兜底,主承销商贷款支持的解决方案。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一个真正健康、健全的债券市场需要一套市场化的债券违约处理机制,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历经多年发展,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进入了"自发自还"阶段,但存在总体规模较大、发债期限错配、市场流动性不足、辅助制度不完善等风险。通过对美国市政债券的发行状况、投资者结构、收益水平、期限结构的多角度分析,对其违约事件、违约概率、违约分布的多指标考察,对其监管体系和三位一体的风险防范机制的剖析,认为市政债券与城镇化发展相生相伴,市政债券市场需要丰富的差异化产品,需要广泛的投资者和合理的期限结构,需要优惠的税收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债券市场,随着近年来债券违约逐渐常态化,后续处置机制的短板已经制约到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从债券违约的处置方式看,市场化处置程度依然偏低,违约债券流动性缺失问题尚待解决,且违约债券风险定价难也导致其处置效率较低。虽然新《证券法》明确了投资人保护条款,但相关配套立法缺失导致了债券持有人保护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也制约着后续处置工作的开展。目前,由于违约债券市场化交易已具备发展空间,相关基础条件逐步完善,通过市场化交易有望促进违约债券处置效率的提升。为进一步提升违约债券市场化处置效率,需在持续优化违约债券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违约风险预警及定价机制建设、探索优化违约债券市场化处置途径、培育违约债券市场的买方主体、加强投资者保护机制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16.
在《关于有效防范企业债担保风险的意见》(银监发〔2007〕75号)出台后,债券担保主体呈现多样化,担保债券发行人和担保人违约相关系数的求解成为债券信用评级的一大难题。本文给出了担保债券违约相关系数的求解模式,并探讨担保提高发行人债信等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债券违约的数量规模、行业分布、地域分布、企业属性、债券品种及违约率等方面阐述了我国企业债券违约的特征趋势,分析了我国企业债券违约的主要原因及其所呈现出来的融资特点,探讨了我国企业债券违约后的五种处置方式,认为我国债券违约风险处置机制还不完善,缺少独立法律制度、处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健全、对发行人缺乏硬性约束,影响了违约债券的整体兑付水平,投资人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建议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债券违约发生率、优化发行人融资结构、建立债券违约的市场化处置机制,以降低债券违约风险,推动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是资本市场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压舱石”,也是债券风险防控的“牛鼻子”,探究国有企业债券违约成因及处置有利于我国债券市场健康发展。通过梳理2014年以来国有企业信用类债券违约情况及有关处置方式,分析相关趋势特征及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结合债券违约处置相关政策研究并提出国有企业债券违约风险防范的措施意见,为我国债券市场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国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发行的城投债作为研究样本,考察债券市场的评级机构和机构投资者对城投债“双重担保”(债券的“名义担保”与地方政府的 “隐性担保”)所做反应的异质性。研究发现:有担保的债券和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收入的增加均有利于提高债券评级,但对债券信用利差的降低却无显著影响。这种现象的产生,其原因可能在于债券评级市场“发行人付费”的商业模式下,评级机构与发行人之间的合谋导致了债券的发行评级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债券违约风险,从而机构投资者只能依赖其内部评级体系对此进行纠正。这种现象的存在让中国债券市场上的评级机构普遍面临信任危机,同时也对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阻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债券持有人利益保护视角,以手工收集的2007-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发行的公司债特殊条款为样本,研究公司债特殊条款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以及债券评级的调节作用,并基于公司治理机制和代理冲突角度,探究公司债特殊条款影响会计稳健性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公司债特殊条款数量越多(约束强度越大),发债主体会计稳健性水平越高;债券评级越低,公司债特殊条款对会计稳健性的正效应越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低以及代理冲突严重的情况下,公司债特殊条款数量对债务主体会计稳健性具有正效应。本研究为不同缔约主体以及政府监管部门防范债券违约风险、治理违约事件、提高债券契约执行效率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