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城市群开始出现,旅游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以城市群为依托的态势,城市群智慧旅游一体化成为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厦漳泉城市群是推进福建经济崛起的带动核,也是国家战略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核心。现如今旅游业已成为厦漳泉城市群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实现厦漳泉城市群智慧旅游一体化迫在眉睫。文章对厦漳泉区域旅游合作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当前厦漳泉城市群旅游一体化战略目标、内容及要求,为厦漳泉城市群智慧旅游一体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应用DEA-Malmquist方法对1994年以来厦漳泉大都市区19个市县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相关指数进行测算,计算结果表明,厦漳泉大都市区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现出稳定的小幅度的正增长趋势,且主要是由其技术进步的增长引起的。然后,应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使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设定,对厦漳泉大都市区内部的技术扩散及其空间局限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厦漳泉大都市区19市县间都存在着显著的技术扩散,而且经济空间中的技术扩散效应较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刘平 《特区经济》2013,(1):115-116
随着厦漳泉同城化启动,作为同属闽南文化体系的三座城市来说,文化同城化已是大势所趋。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发展,是推进厦漳泉全面同城化的重要的先行举措。本文分析厦漳泉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基础及有利条件,厦漳泉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发展的必要性,并对推动厦漳泉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发展机制及发挥产业聚集优势、人力资源共同开发利用、拓展融资渠道等方面,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厦漳泉地区在福建省具有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三地构建大都市区条件已日臻成熟。三地构建大都市区面临着厦门城市体量和能级不足、三地行政区划导致的体制束缚、缺乏省级领导协调机构等突出问题。构建厦漳泉大都市区应走拓展厦门市辖区空间、有效推进厦漳泉同城化进程、引导三地产业有效分工、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项目动态     
《中国招标》2012,(30):61-62
福建:800亿用于交通建设从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相关会议上获悉,围绕交通"百个重点项目"攻坚,福建省交通运输系统将确保完成年度投资800亿元,实现高速公路通车700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建成800公里、农村公路建成2000公里、港航项目新增吞吐能力1700万吨的目标。福建省交通厅表示,将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近期福建省将进一步加快建设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培育壮大海西港口群;加快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和福州大都市区交通一体化建设;加大绿色交通通道、公交优先、村村通客车、公路安保等交通惠民工程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6.
构建厦漳泉区域产业链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媛媛 《特区经济》2006,(4):277-279
本文认为构建厦漳泉必须构建在未来竞争中能够成功的产业链模式。厦漳泉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发展特色产业群,进行产业的梳理与整合,确定特色产业,并对其发展加以扶持,实现产业升级,并完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相互促进的创新机制,保持区域产业链长久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将城市联盟进行到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永健 《开放潮》2004,(9):24-25
炎热的七月,福建省建设厅和厦泉漳三城市政府在厦门举行了城市联盟第一次联席会议。会议发表《厦泉漳城市联盟宣言》,确定近期先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开始,突破行政区划,在规划建设、区域交通建设、港口建设和岸线资源分配、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业发展等六个方面加强协调和衔接,加快厦泉漳中心城市和厦泉漳都市圈发展,形成真正意义的“厦泉漳城市地区”。  相似文献   

8.
颜少君 《特区经济》2013,(10):121-125
本文运用态势分析法分析了嗄漳泉同城化背荣下漳州产业的发展院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提出了要以自身产业布局重点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创新发展为动力、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实施优势互补战略,实现厦漳泉产业对接战略选择:坚持产业布局高效合理,坚持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实现产业形态高端化和打造漳台产业合作前沿等:  相似文献   

9.
《亚太经济》1985,(3):5-5
县县县安山江同东晋厦门市、漳州市、漳州市、、漳浦县、龙海县;、、永春县、南安县、安溪县、惠安县。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  相似文献   

10.
结合对国内部分地区推进同城化实践的初步研究,探讨同城化的实质;分析厦漳同城化的主要特点及其扎实基础;站在海西战略的高度、从厦门湾经济区的全局和两市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刻认识推进厦漳同城化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按照同城化的实质要求,提出"十二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厦漳同城化的发展重点,并建议将厦门湾南岸的南太武滨海新区作为两市共建的先行先试综合试验区。  相似文献   

11.
李莉 《特区经济》2011,(11):244-245
2011年3月,《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首次明确了粤东地区属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其实不用探讨"融入"发展的问题,但是由于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概念的差异,以及经济区建设主体与非主体地位的不同,粤东地区必须预见融入海西发展的障碍,针对现状,发挥优势,采取积极主动、错位发展等策略,实现广东省提出的粤东地区"五年大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茜  粟增富 《特区经济》2009,(2):195-198
广西北部湾发展正在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北部湾经济区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的物流业如何应对?文章认为,除了加强硬件建设之外,成立专门物流管理机构,规范市场;对物流园区进行整体规划,合理调控,防止园区"泡沫";克服体制瓶颈降低物流成本,推进北部湾-东盟物流网络的协调建设;加大宣传和导向作用,扶持一些基础好的物流企业进行跨区域经营,物流业就一定会成为北部湾经济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杨佩群  李莉 《特区经济》2012,(2):159-161
2011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首次官方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粤东地区,这似乎说明不用研究粤东地区"融入"海西发展的问题,但是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的差异,经济区建设主体与非主体地位也存在不同,因此,"融入"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突破以往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局限性,在建设共同经济区域背景下,从系统学角度研究跨行政区的旅游合作,尝试提出"粤东--海西"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以“双转移”促进广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速。如今,广东省为解决经济再次提速的困境,创造性地提出了"双转移"战略。"双转移"战略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现在执行如何?效果又如何?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杨风寿 《改革与战略》2011,27(12):29-32
较长时期内,我国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成为社会持续关注且饱受诟病的根本制度之一。为何户籍是其他社会政策、制度的“固定器”?户籍制度的改革为何进展缓慢?文章尝试对我国户籍制度之上的社会福利及其它具体社会权益做深入分析,提出了改革户籍制度的基本思路:理清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权益的政策规定、措施,按照其社会权益的重要性、实现的可行性以及户籍政策供给主体的权责性质以及财政能力等,对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提出分步骤、分阶段、阶梯式的户籍制度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刘爱莲  彭恩胜  倪文荣 《特区经济》2009,242(3):170-172
农村土地规范有序地流转,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城市化进程。然而,政府"角色"错位、农村土地流转法缺乏、中介组织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滞后等因素制约了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为此,必须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土地流转法,完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健全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17.
刘倬 《科技和产业》2009,9(11):47-51,96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立,为海西经济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在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两大战略的驱动下,海西经济增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存在的诸多问题与矛盾,特别在科技创新方面,是制约海西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本文通过对海西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几点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需要有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来支撑,旅游业作为关联性强的产业能带动多个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福建"十五"期间的旅游现状出发,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扶持力度,打造核心竞争力;树立全省旅游"一盘棋"思想,构建环福建旅游圈;加强各相关部门和产业的协调;加强推介与营销,增强游客对福建的了解和感知等途径来加快福建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樊卿 《特区经济》2011,(6):35-37
当下的经济危机对于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本文提出,经济学领域存在一个"口红效应"的现象,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文化产业反而会出现一个反经济周期的增长态势。本文将追溯"口红效应"的历史由来,阐述口红效应的经济学原理,以及其内在的机制,并据此检视广东文化产业,正处在经济危机中的文化产业能否抓住历史的机遇,使广东文化产业呈现"口红效应"。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主流经济学推崇经济人行为的主要依据是私恶可以通达公益的“无形的手”原理,问题是,“无形的手”是否存在。其实,在经验主义人性论兴起的中世纪后期,这一点就存在很大争论:马基雅弗利等宣扬“私恶为害”的观念,孟德维尔等则提出了“私恶即公益”的命题。但是,由于西方社会经济竞争的加剧以及斯密的“无形的手”之宣扬,“私恶即公益”的观点逐渐流行,最终成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