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碳经济已经被看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否定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即在能源短缺和全球变暖双重约束下实现经济健康的发展,实现代价最小的经济增长。本文从财税政策调整和配套机制建设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入手,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文章对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并从理论基础上分析财税政策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对国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经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和配套机制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入世至今的近六年中,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在补贴和反补贴方面面临严峻的形势。文章通过对我国遭受的国外反补贴调查现状的分析,总结出我国出口产品屡遭调查的原因。最后提出,政府应根据中国入世时的承诺以及WTO的规章制度,着力调整补贴政策,对相关立法进行修改补充,使之能符合世贸组织的要求,同时增强企业自主应对反补贴调查的能力,从政府政策,国家立法和企业自身三个方面共同应对国外的反补贴调查,切实保护我国企业的国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应对经济二次探底危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该文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入手,在阐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国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以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府在2008年11月推出了总额达四万亿元的财政刺激计划以应对严峻形势。因其可能是一个足以影响世界的强劲反周期措施,该举措受到了国外有关人士的普遍好评。本文从一个简单的两国宏观经济动态模型出发,进行了数值模拟,从而对中国这一政策的宏观经济动态外溢性做了初步分析,发现该政策对世界经济的短期走势可能并无本质影响。  相似文献   

5.
林爱民 《特区经济》2007,(7):183-185
我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间接地加大了我国应对反倾销的成本,为国外向我国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或确定倾销成立提供了便利,是国外对华滥用反倾销起诉的一个客观因素,但"非市场经济地位"并没有影响到我国外贸大局。就"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利弊得失,本文探讨了我国目前应对"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6.
胡绍雨  周明 《改革与战略》2013,29(3):64-68,90
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后,中国已采取了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措施,导致在鼓励投资、扩大消费、稳定出口、促进就业和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许多隐性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税负过重、税制结构不合理等,这需要借鉴国外应对金融危机的减税政策,从资源税、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出口退税和税收优惠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结构性减税举措。  相似文献   

7.
美国政府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苏联解体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美国政府制定了互动共进的政府规制政策、良好的公共服务、适宜的社会保障政策、成功的货币政策、有效的财政政策、高科技政策和就业政策等,这些政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推动了美国经济连续稳定地增长。借鉴美国政府座对经济全球化的政策,有助于我们制定因时制宜的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政策和审时度势地握机遇的对策,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由美国引起的国际经济危机下,发生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该文在分析了各国在应对经济危机所采取的政策后,以多边贸易体制是一个“全球公共物品”为视角展开讨论。认为经济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有着必然的联系。“基本凯恩斯主义理论框架讨论的是一个封闭的经济社会”,所以各国在应对危机的经济政策具有封闭性、内在性的特征,应对政策的实质是以拯救本国经济为己任,这是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内因;“搭便车”和“囚徒困境”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征。但保护主义毕竟是短视行为,自由贸易依然是世界经济贸易的主流。  相似文献   

9.
韩国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应对政策对于金融危机后的经济恢复具有重要作用。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政府一系列的经济恢复政策看,及时的干预时点、推陈出新的干预手段、合理的宏观政策搭配和配套的微观措施是实体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恢复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一、国外区域经济政策实践 在20世纪20年代末,英国成为最早进行区域经济政策实践的国家.此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也开始了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并把其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加拿大率先突破“反补贴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论断,首次对我出口商品征收反补贴税。文章从有关国际法和国内法规范入手,探讨了国外对华适用反补贴的理论依据,分析了其可能对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提出我国的应对之策,以期对我国防范和应对国外反补贴调查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WTO贸易自由化的精神倡导下,各国关税税率大幅度下降,非关税壁垒也被大量取消。但近几年发达国家凭借经济和技术优势设立TBT,并将其作为保护国内市场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TBT的内容特点及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我国出口企业在WTO框架下应对国外TBT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于开放经济,在内外经济失衡的情况下出现政策冲突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根据世界经济环境和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政策目标及政策措施实现本国经济平稳发展,实现本国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中国目前出现内外经济均衡的政策困境,通过总结美国治理内外经济失衡的经验,对中国应对严重内外经济失衡,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始于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遭遇了严重的外部经济冲击。面对危机,党中央和我国政府作出快速反应。并对金融危机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作出了正确判断,灵活、果断地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和重点,出台、完善、落实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使扩大内需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举措,力推国际合作应对危机。到2009年底我国率先实现了经济的总体回升向好。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欧美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在此种政策的作用下,西方各国经济呈现复苏态势;但同时也造成全球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目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到了退出的时候,然而该项政策的退出是一个具有复杂性、依存性和外部性的系统工程,退出时机、退出策略和退出工具的选择三者相互依存和制约。大国货币政策在转变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即各国货币政策具有内在的相互依赖性和政策一体化效应。文章以美国为例,分析了中央银行(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实体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提出了如何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并就我国应对美国退出量化货币宽松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军  郭旺 《理论观察》2005,(6):36-37
新自由主义思潮是由经济理论演变的一个新理论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新自由主义思潮开始蔓延。时代性、两重性、阶级性是新自由主义的本质特征,这种思潮经历了创立时期、沉默时期、发展时期、嬗变蔓延时期,成为了“华盛顿共识”政策的理论基础,这种政策的实施加速了拉美地区及亚洲国家的经济改革,也加速了金融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的爆发。针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进行批判和应对。  相似文献   

17.
陈功 《中国报道》2013,(8):111-111
7月份以后,国内各级政府和企业都高度关注下半年的经济运行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有无调整。从观察来看,中央各部门都在紧锣密鼓地研判形势,以便做好下一步的决策,找出应对当前中国经济放缓的办法。今年中国经济继续放缓已是大势所趋,短期并没有什么"特效药"应对。但在政策上,还是要做好短期与长期的平衡:短期要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速,长期则要推动经济  相似文献   

18.
李红霞  李琪 《改革与战略》2011,27(10):168-170,174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出的全球绿色新政,已成为各国应对经济、环境等多重危机的有力举措。中国正处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转型期,实行“绿色新政”尤为必要。各国的实践对我们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绿色新政”的政治意愿要转变为政治行为,政府需尽快做出反应,提升政策理念,充实政策参与主体,理顺政府管理体制,提高政策工具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我国老年经济的发展,而全面二孩政策的提出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文章全面二孩政策会从延缓老龄化进程、增加投资、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对老年经济产生影响,也会对不同产业的发展造成影响。但是,政策影响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生育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面临着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结构性减税政策将成为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载体。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拉动国内消费,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应对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实施进一步减税;为了优化税制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应对房产税、资源税等进行增税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