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采用2008年福建省5个设区市中位于乡镇及以下的中小企业的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就企业主社会资本对农村中小企业非正规信贷可得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提取的7个公共因子中,熟人信任、普遍信任及规范因子对农村中小企业非正规信贷可得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网络规模、网顶、特殊信任、贷款认知性4个因子的影响则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2012年关于中国企业的调查问卷数据,实证检验了民营企业的股权集中度对其信贷可得性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民营企业的股权集中度对企业信贷可得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随着民营企业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其面临的信贷约束增强.进一步的检验表明,民营企业股权集中度和企业信贷可得性之间的负向关系在较大规模和中等规模的民营企业中更为显著.在控制了内生性以及考虑到企业信贷水平可能面临自我选择等一系列问题的稳健性检验后,得出的基本结论保持不变.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鲜明的政策含义,在我国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股权融资市场建设,扩展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能够缓解企业面临的信贷融资约束,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相对贫困治理的三个方面构建了农村相对贫困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以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研究基础,利用半参数模型从全国、区域层面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各维度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均对农村权利贫困治理水平提升产生正向影响。从区域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作用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从时间维度看,样本期内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影响表现出波动式变化趋势。据此,提出应加强政府在宏观层面指引、实施差别化政策、发挥金融机构作用,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基于花旗-北大2009年农村金融调查数据,本文定量考察了农户受正规信贷约束的影响因素,并研究了信贷约束对农户消费结构的影响。通过引入广义信贷约束概念,我们分别考察了正规信贷约束与广义信贷约束对农户消费结构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正规信贷约束对农户消费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广义信贷约束对农户消费结构却有显著的负影响,也即非正规信贷替代(如亲友借贷)较好地解释了农户消费结构的差异。结论表明: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信用环境是扩大农村内需的政策前提;培育并扶持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可作为扩大农村内需政策的重要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CHARLS调查数据中806个农户样本对金融可得性与农户创业选择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农村家庭的创业选择行为与其家庭金融资源可得性、拥有的资产规模呈现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对我国的农村家庭而言,金融约束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非农领域的创业活动,提高家庭金融可得性对于提高创业概率有显著的正向边际效应。此外,农村社区层面金融资源可得性对于社区内部家庭创业水平也存在重要影响。因此,未来促进农村地区家庭创业水平提高的政策重点是进一步降低农村金融准入门槛,增加乡镇尤其是农村社区层面的正规金融供给。  相似文献   

6.
商业银行在进行中小企业贷款时,往往将风险绩效问题作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文章从理论上探讨中小企业信贷行为对风险绩效可能造成的影响,并且基于2013—2016年江苏省内35个县市中小企业贷款的宏观面板数据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小企业的信贷可得性提高时,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提高了风险绩效水平;中小企业的信贷利率提高时,会导致不良贷款率提高,降低了风险绩效水平。针对该结论,文章提出了相关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如何引导外资银行增加东道国的信贷可得性,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贷可得性,是目前理论和政策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理论模型,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和国内信贷供给的关系,从市场均衡结果、社会福利、成本效率等几个角度对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的东道国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外资银行的进入并不必然增加一国的总体信贷水平、也并不必然提高东道国银行业的成本效率和整体社会福利,甚至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8.
信贷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金融结构、信贷技术和政策环境影响了中小企业信贷的可得性.因此,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需要在完善政策环境的条件下,优化金融结构,引入中小企业贷款信用评分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了金融可得性、金融市场参与和家庭资产选择问题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可得性对于促进家庭参与正规金融市场及资产配置有着积极的作用,金融可得性的提升会通过对家庭民间借出的降低来减少非正规借贷市场供给.此外,金融可得性对家庭参与正规金融市场的边际影响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即对农村地区的影响高于城市,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要高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信贷扶贫的精准性:农户视角的实证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农户借贷活动的调研数据,选用需求可识别双变量probit模型,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对农户的正规信贷行为和非正规信贷行为进行实证分析,以考察信贷扶贫对贫困农户识别的精准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正规信贷与非正规信贷,均难以实现对贫困农户的精准识别与有效供给,即无法更有针对性地惠及相对贫困者。信息显示与社会资本对信贷扶贫的精准性及成效有显著影响。非正规信贷在需求方的影响因素远多于正规信贷。相对贫困程度、商业活动收入占比对正规信贷供给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亲戚关系"则对非正规信贷供给有显著正向影响,反映出商业信贷的"回报动机"以及非正规信贷的"人情价值"。通过鼓励贫困农户积极争取与利用正规信贷,挖掘商业信贷精准扶贫的声誉价值,强化农村诚信文化建设,引导非正规信贷资金流向发展脱贫领域,发挥政策资金信贷兜底作用,加快幸福美丽乡村的信息化建设等,提升当前信贷扶贫的精准性及成效。  相似文献   

11.
信贷关系中的信任可以减少代理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对缓解小微企业信贷约束有重要启示。本文通过调查问卷获取样本,基于银行信任的研究视角,借助广义结构方程模型从三个维度(信贷可获得性、贷款利率和抵押要求)实证检验银行信任对小微企业信贷约束的影响。结果显示,银行对小微企业较高程度的能力信任和诚实信任有助于提升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但对贷款利率及抵押要求无显著影响。本文为小微企业信贷约束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ole of lending technologies and banking relationships on firms’ credit access in Italy. Using EFIGE firm-level data, we show that the depth and strength of firm–bank relationships have heterogeneous effects on credit demand and rationing probabilities depending on the size of the borrower. Multiple banking relationships alleviate financial constraints for small firms, while borrowing from a large number of lenders hinders access to credit for large companie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ith a higher share of debt with the main bank have a lower probability of being credit denied, as debt concentration contributes to overcome the opacity problems typical of the SMEs. Long-lasting relationships, by reducing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significantly improve access to credit for small and large firms. Conversely, we find that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re more exposed to financing constraints as relationship duration increases, due to possible lock-in effects. Finally, firms maintaining banking relationships based on transactional technologies are more likely to be credit denied, while the use of relationship lending technologies improves credit availability for both small and large enterprises.  相似文献   

13.
不对称信息下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中小企业规模小,产品和技术落后,且治理结构不规范,讲信用不够,特别是财务信息不透明,在与银行的信贷融资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银行的信贷风险上升,交易成本增加。由此导致银行的信贷配给,也使农村中小企业面临融资信贷难。为此,本文提出一些缓解银行对农村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商业银行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限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制约,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增强商业银行授信的安全性,是有效解决其融资难的重要措施.通过采用公理化的可信性测度和经典的层次分析法,本文构建一个基于可信性理论的风险评估模型.模型在评估多层次风险指标时,能够避免选取隶属函数存在主观性的问题.此外,可信性测度具有自对偶性,使得模型的评估结果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针对信贷风险多因素的复杂性,建立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的多层次指标体系,并运用本文所提出的风险评估模型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进行评估,实例证明该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资金短缺仍是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一个主要障碍,而政府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中可以承担重要职责。我国应完善政策,从多种角度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主要内容包括:推动担保贷款转变为无担保贷款,建设具有成本效益的地方小额贷款机构,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相似文献   

16.
贾昱 《经济研究导刊》2013,(13):169-171,175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资金匮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分别从中小企业信用文化的缺失、抵押式担保能力的不足、盈利能力差及经营风险高等内部原因,以及融资体制缺陷、信用担保机制的实施力度不够、信息不对称等外部原因,深入分析导致中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因素,并从自身建设、政府政策、融资环境和金融机构服务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对于中国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壮大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大原因是商业银行在选择授信对象时具有“授信给中小规模企业风险大”的贷款偏好.从而在信贷业务操作中表现出对中小企业的歧视。那么实际中小企业还贷履约行为如何?以商业银行和融资企业为对象,本文建立信贷交易博弈模型并实证检验融资企业的规模大小与其还贷履约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考虑到违约成本,相比较大规模企业的还贷履约情况,中小企业选择按时还贷履约的概率更大,还贷履约情况更好。  相似文献   

18.
中小企业信贷"信息不对称"和"小、急、频"的特点增大了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降低了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方面的积极性。认为,有效的防范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首先探析中小企业的风险表现有那些方面,并对此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不仅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与信贷风险,还有益于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转化主要有四种经典模式:即农村互助合作金融模式、"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小额贷款公司+民营中小银行模式"、"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村镇银行+地区性中小银行"模式、"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模式。这四种模式为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途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当然,要想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还需从法律壁垒、财税政策、运作成本、外部环境等方面多加谋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