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软件无线电接收机对空中通信信号进行监测搜索的过程中频率分辨率与搜索速度 的矛盾,在分析中频信道化技术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用于频谱监测的信道化结构 ,通过Simulink建模仿真验证了此种结构可以无误差地还原输入信号频谱,根据实际项目需 要,利用Xilinx 集成设计工具Sysgen进行快速设计并最终在FPGA中实现了八信道的信道化 结构。该设计方法可以大大加快信道化接收机的硬件实现速度,具有一定的工程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研究应用多相滤波技术的信追化接收机建摸,推导了基于多相滤波器的信道化接收机数学模型,并由此模型设计了一个16信道模拟系统。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信道化接收机对雷达信号的检测与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确定频点参数的情况下,采用信道化接收机能够准确高效地实现对跳频信号的接收,其中树形结构接收机既保证信道间具有一定独立性,同时结构灵活。将该结构应用于战术目标瞄准网络技术(TTNT)数据链信号的接收,设计了TTNT信号非均匀分布的16个跳频频点的树形多级结构数字化接收机。分析了该结构的运算量大小,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结构的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树形多级级联结构相对于多相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滤波器组结构运算量有所增加,但结构灵活,能够有效地分离出TTNT不同频点的信号,实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多相滤波器实现信道化接收机的原理,并结合复解析滤波器具有负频率分量为零、冲激响应函数实部和虚部有90°相移的特点,给出一种基于复解析滤波器组的信道化接收机的实现方案。最后通过Matlab对调幅(AM)信号的解调仿真验证了该接收机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智能天线中一般的MMSE接收机缺乏有效跟踪Rayleigh衰落信道变化的机制。在分析了MMSE接收机在Rayleigh信道中的特点之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MMSE接收机。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此接收机性能较好,适用于Rayleigh衰落信道。  相似文献   

6.
针对宽带接收机接收信号多,且信号在频谱上呈现非均匀分布的情况,提出了基于多 相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滤波器组和信号重建的高效非均匀数字信道化的设计方法。该数字 信道化结构由分析 和综合两部分组成,采用同一组原型滤波器系数,通过对原型低通滤波器的优化设计提高其 带外衰减性能,以利用平行结构正交镜像滤波器组重建信号。与常用的并行数字下变频、多 级多相DFT滤波器组两种非均匀数字信道化方法运算量比较,该方法在信号重建失真很小的 情况下具有高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以多相滤波为基础,结合均匀滤波器组,采用50% 重叠的子信道划分,提出了一种数字信道化实现方法,解决了高速实时处理与FPGA处理速度 之间的矛盾,克服了信道化接收机的接收盲区。基于FPGA,提出了短波宽带数字信道化的设 计思路和实现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无码间干扰的TH-PPM-UWB通信系统,分析了该系统在IEEE UWB室内多径信道模型下采用Rake接收机时的系统性能,仿真了不同结构Rake接收机的误码率,结果表明,总体上SRake的性能要优于PRake,且两种接收机的性能随着叉指数目的增加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对基于多相滤波技术的实信号结构模型及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盲区的问题 ,采用降低抽取率的方法对原多相滤波算法进行了改进,建立了无盲区信道化接收机模型。 分别对两种结构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改进算法及其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利用该改进算法可实现对信号的全概率截获。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频率选择信道基于RLS算法的自适应判决反馈均衡MIMO-DFE空时接收机,由于这种接收机不需要信道识别,从而降低了接收机的复杂度。通过蒙特卡罗仿真评估了接收机在频率选择信道下的误符号率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加信道编码的情况下,该接收机在信噪比为 14dB时误符号率达到 10-3以下。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高速宽带无线通信的需要,本文在一种高速数字并行接收机(APRX)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时变信道下的信道估计和均衡方法。使用伪随机(pseudo-randomnumber,PN)序列相关进行信道估计,将所得到的信道频率响应粗估计按照一个DFT块的长度在一帧内进行线性内插得到信道频率响应细估计,将其用来在频域进行信道均衡。这种结构能适应高速率传输的要求,并且能有效地对抗时间和频率选择性衰落。仿真结果表明,在多径衰落信道下,APRX已经无法工作,而本文提出的数字并行接收机的信道估计和均衡方法有较好的性能,并且该方法实现简单,便于应用。  相似文献   

12.
对于无线通信接收机设计说,信道估计单元一直是一个关键的模块。在WLAN(无线局域网)接收机的设计中,室内环境下无线信道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成为系统研究和分析的焦点。如何获得精确的信道估计,从而计算出准确的Rake接收机和均衡器的抽头系数,是关系着整个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介绍了传统信道估计的方法和过程,并针对其缺点展开讨论,并提出了两种改良的信道估计算法。该算法能够大大地缩小估计误差,提高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3.
针对60 GHz芯片间无线互连信道中存在的多径衰落问题,将匹配滤波器和最小均方误差算法应用到60 GHz脉冲通信系统,重点分析多径信道下采用最小均方误差合并算法的RAKE接收机的误码性能。在IEEE 802.15.3c信道模型的基础上,对采用不同合并方式、不同干扰用户数目下的RAKE接收机误码性能进行了研究。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干扰芯片数量的增加,引入匹配滤波器和最小均方误差算法的RAKE接收机不仅降低了接收机的采样率,而且有效提高了系统抗多用户干扰的能力,为芯片间无线互连系统的RAKE接收机设计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时分工(TDD)多输入单输出(MISO)系统中,发送机通过信道估计获得信道状态信息(CSI),根据信道互易性可用其计算发送波束成形(TBF)的加权向量.然而,由于信道估计和TDD的收发机时延,CSI可能会不准确.通过推导接收机误比特率(BER)与CSI的闭合表达关系,分析了不准确的CSI对接收机性能的影响.最后用数值仿真验证了性能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接收机的架构、收发天线的角度和判决方式对穿戴式超宽带(UWB)信道RAKE接收机误码率(BER)的影响,利用数字抽样示波器获取时域接收信号,使用CLEAN算法去卷积,得到体表-体表和体表-体外环境下人体信道冲激响应;并采用不同结构不同分支数的RAKE接收机对含有加性高斯噪声的跳时信号进行接收,以分析其对BER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包含所有分支的RAKE接收机BER最低但结构复杂;在相同分支数下,包含部分分支的RAKE接收机的BER损失要比选择性RAKE接收机高3 dB,但复杂度较低。对收发天线不同角度的研究表明,收发天线应避免垂直,否则体表反射作用带来的多径分量增多,容易出现码间干扰,从而增加BER。在重复编码情况下,软判决的BER性能要优于硬判决0.2~0.4 dB。该信道模型和误码率分析研究可对穿戴式UWB收发机的架构设计和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宽带空间相关信道下,通过仿真分析、评估了VBLAST空时接收机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随着信道空间相关性的增大,系统的性能都有所下降;随着接收天线数的增加,信道相关性对系统的影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7.
目前差分跳频系统的性能研究主要集中在无衰落信道和Rayleigh衰落信道,但短波信 道是一种典型的多径衰落信道,采用Nakagami-m信道衰落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短波信道 的特 性。研究了Nakagami-m衰落信道下序列检测线性合并差分跳频接收机的误符号性能,给 出了 误符号率的闭式表达式,并证明了在m=1时所得结果与已有的瑞利衰落信道下接收机性 能研 究结果的一致性。仿真结果表明:当信道衰落程度逐渐降低时,差分跳频接收机误符号性能 逐渐提高,并最终达到无衰落AWGN信道下的误符号性能。  相似文献   

18.
在本文中,我们针对标准MMSE自适应接收机在频率非选择性衰落信道中的相位滑动和失锁问题,提出了一种无需进行训练和信道参数估计的盲差分自适应接收机。为自适应地实现该接收机,我们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分解的盲平均随机梯度(Orthogonal Decomposition-based Blind Aver-aged stochastic Gradient,简称ODBAG)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这种以ODBAG算法实现的盲差分自适应接收机在瑞利(Rayleigh)衰落信道中,误码率性能比传统匹配滤波器(Matched Filter,简写为MF)接收机有显著的提高,并接近改进的MMSE自适应接收机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接收信道前端在微波转发设备中的重要性,给出了信道前端设计的框图,介绍了各部分电路在接收信道中起的作用,讨论了接收机中混频器/本振、放大器性能和系统噪声系数设计、组合干扰产生等方面对接收机性能的影响,同时强调了设计中应该注意和兼顾考虑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信道化接收机实现的方案和工作原理,并对其接收系统中重要部件——宽频带放大器做了重点介绍,针对低噪声和宽频带2个主要指标,采用平衡式放大器进行设计,最后给出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