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雨 《秘书工作》2007,(6):48-50
我向来喜欢读书.在五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我有四十多年的读书生涯.是书籍启蒙了我稚嫩的童年,是书籍给了我知识和智慧,是书籍为我诠释了生活的哲理,是书籍给我带来了阅读的享受.书,已成为我最忠实、最友好的精神伙伴.  相似文献   

2.
也许是老天和我开了个玩笑,粗枝大叶的我竟然和会计结下不解之缘.我眼中的会计,是心细的,是木讷的,是刻板的,是不容得出半点差错,天天拨拉算盘珠子,带着老花镜整天和数字打交道的那个神秘的机械人.我依晰清楚地记得我成为会计人的那一天、那一刻.我忐忑,我迷茫,我能做好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工作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差别,我在实践中去感受、体会、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始了我无悔的会计人生.  相似文献   

3.
记者:到今年您从医已经三十年了,您当初为何选择学医,出国后为何又选择回国,从医过程中那些事对您影响触动大? 秦斌:我是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考上大学的,我认为自己赶上了好时候.我父母是医生,所以我上大学也学了医,进的是英语班,我的医学是用英语上的,比普通的医学生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我大学毕业后被北京医院挑了过来.在北京医院我一步步成长,而且通过多次考试出国,院里也给了很多帮助.去国外锻炼学习的时候,我积累的英语使我获益.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我踏上了韩国的土地.这是我向往已久的,因为几乎是在我刚刚记事儿时就知道了这个邻邦.  相似文献   

5.
迎新怀旧     
我可真正是万万也没有想到,我能够活到八十九岁,迎接一个新世纪和新千年的来临.我经常说到,我是幼无大志的人.其实我老也无大志,那种"大丈夫当如是也"的豪言壮语,我觉得,只有不世出的英雄才能说出. 我的"无大志"表现在各个方面,在年龄方面也有表现.我的父母都只活四十岁多一点.我自己想,我决超过父母的,能活到五十岁,我就应该满足了.记得大概是在五十年代,我四十多岁的时候,忽发奇想,想到我能否看到一个新世纪.我计算了一下,我必须活到八十九岁,才能做到.八十九岁,对当时的我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古今中外的文人,有几个能活到这个岁数的?这简直像是蓬莱三山,烟波淼茫,可望而不可即.  相似文献   

6.
我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老战士,今年93岁了.从1937年9月到1945年8月,也就是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我有幸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工作.这在我的一生中,无疑是一段极有意义的生命历程.它使我坚定了革命意志,养成了良好作风,提高了工作能力.每当想起这段历史,我的心中就涌起阵阵热流.……  相似文献   

7.
公众对我的有些评价太高了,我李金华也是一名审计工作者,我只是做了自己的工作,但对于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我是嫉恶如仇的.党和人民把我放在审计长的位置上,不能揭露那些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我是对不起大家的.  相似文献   

8.
三伏期间,我挥汗读完了两本书:一是《会计先生》,一是《会计巾帼》.前者编的帅哥,后者编的美女,但主题都是会计.套用领袖的诗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会计. 会计,是我大学所学专业.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部队工厂,干了8年会计.因此,读这两本书颇有亲切感,仿佛让我回到了从前.  相似文献   

9.
最后一课     
同学们,新年好. 今天很难得.那么冷的天,世界文学史结束在很冷的一天,讲课要结束了. 我来讲讲我是怎样讲文学史的.本来是想把本世纪各个流派全讲完,可是想想,这样讲,能托得住五年讲下来的文学史吗? 用另外一个方法讲.讲讲我这个示众的例子.从前杀头,是要示众的.这样讲,比较难.向来我在难和易的事情里,择难,从难处着手.这已经是我的第二本能了.  相似文献   

10.
花开的时节     
叶子是我大学时的同学.和她第一次见面是雨天,阴天,还是下雪天,我已全不记得了.只记得六年前一次放学途中,由于火车挡道,我和她的自行车停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大家彼此点头笑了笑.就在那列火车最后一节车厢呼啸而过时,我听见她大声对我说:“我好像在哪里见到过你!“我笑了:“开学都快一个月了,同班同学,你当然见过我……“她也跟着笑,急急申辩:“不,我说的是以前……“.那一刻,仿佛春风拂面,那灿烂的笑容在我心底形成了一朵静美的云.……  相似文献   

11.
我接触<中国乡镇企业会计>这本刊物是在1997年.起初很陌生,继而慢慢地觉得这本刊物很有用,后来是每期必读,再后来是自费订阅以便收藏.使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大胆地投了几篇稿,经过编辑人员的修改整理,我的名字竟然出现在刊物上.当时我的心情好激动、好激动啊!家里人也觉得好新奇,这事儿在他们中间谈论了好长时间.打这儿以后,我对这本刊物更加关心和热爱.  相似文献   

12.
我的书架观     
我梦想一种实用的、可心的书架,已有许多年了.我不敢妄称自己是个读书人,但我确是个爱书的人.成家前,我的工资,将近半数用在买书上.书多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存放问题.我想,这情形,如同爱鸟的人不免要想到鸟笼一样,有了好鸟,得给它一个住的地方;甚至可以说,这如同人自己,总要有一个家,一个安身之所.我要给我心爱的书造一个好“家”,这就是我多年的梦想.  相似文献   

13.
有朋友从美国回来.大概有十多年,他没有吃过正宗的家乡菜.于是找饭店为他接风,相谈甚洽,宾主尽兴.但是到了结账的时候,闹得却有些不愉快.他拿出了钱,非要AA制(自己付自己的账),当着他妻子和孩子的面.我感觉他是给了我一个狠狠的"耳光",当然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但是一向随和的他却执意要如此.回宾馆的路上,我很是不悦.他问我:"是不是觉得我AA制,是没有给你面子."因为关系实在太好,没什么可以隐瞒的,我点了点头.他说,那我讲个故事给你听.  相似文献   

14.
营销小故事     
我家门前有2家卖老豆腐的小店.一家叫"潘记",另一家叫"张记".2家店是同时开张的.刚开始,"潘记"生意十分兴隆,吃老豆腐的人得排队等候,来得晚就吃不上了.潘记的特点是:豆腐做得很结实,口感好,给的量特别大.相比之下,张记老豆腐就不一样了,首先是豆腐做得软,软得像汤汁,不成形状;其次是给的豆腐少,加的汤多,一碗老豆腐半碗多汤.因此,有一段时间,张记的门前冷冷清清.有一天早上,因为我起床晚了,只好来到张记的豆腐店.吃完了一碗老豆腐,老板走过来,笑着问我豆腐怎么样.我实话实说:"味道还行,就是豆腐有点软."老板笑了笑,竟有几分满意的样子.我说:"你怎么不学学潘记呢?"老板看着我说:"学他什么呀?"我说:"把豆腐做得结实一点呀!"老板反问我:"我为什么要学他呢?"沉思了一下,老板自我解释说:"我知道了,你是说,来我这边吃豆腐的人少,是吗?"我点点头.老板建议我2个月以后再来,看看是不是会有变化.  相似文献   

15.
人言可畏     
方围 《人力资源》2001,(4):52-53
我是在楼梯口碰到局长的,局长说:"你跟我到办公室来."我就跟局长进了他的办公室.局长先坐到办公桌前,然后,对我指了指沙发,示意我也坐下来."是这样,"局长说,"办公室买了一台扫描仪,刚买了3天就被人砸坏了,我想是办公室内部干的,因为只有他们有钥匙.""没报警吗?"我问.局长沉吟了一下,说:"还是算了吧.……我找你来,就是想让你调查调查这事儿."  相似文献   

16.
我是1983年接触企业文化的.1982年我由中共中央书纪处研究室调到中宣部工作.那个时候,我们国家有个中国行为科学研究会,他们找到中宣部点名要我兼任副会长.虽然我是副会长,并没有参加过行为科学研究会的任何会议,但是我从行为科学接触到了企业文化,看了翻译过来的美国最早几本企业文化著作,当时号称"管理新潮四重奏"的书都看过了.从1983年算起,已经有25年的时间.25年,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回想起来也是感慨万千啊!特别是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段是放在"文化力"与企业文化研究上了.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个肢残女孩,体育运动对我来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可是,当我从广播中得知第五届全国农运会将于明年金秋在美丽的江西宜春举行的消息后,心中不由自主地泛起了阵阵涟漪.这不仅因为农运会是我们农民朋友自己的盛会,更因为是她唤起了我尘封已久的激情,让我残缺的躯体重又涌动出火热的渴望.  相似文献   

18.
天涯人归来 2006年底某一天,我走在英国中部一个很大的购物中心里面,到处是圣诞商品,琳琅满目.这一年一度的场景对我来说应该非常熟悉,而今年的场景却让我感到陌生,也许是我正在酝酿着回国工作的缘故.走着走着,我发现,我并不属于这个国家,尽管我来到这儿已经14个年头了,我的心仍在中国.后来,我把这个感觉告诉了很多在国外和曾在国外现已回国的朋友,他们深有同感.14年,让我留恋,让我回忆,却不能让我归属,而这种感觉随着在国外的时间越长越强烈,这也是自己为什么有资格却一直没有加入英国国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的一天,我到火车站排队购票.正逢周末,队伍排成了一条长龙.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个大男孩,也许是放假回家心切,他的脸上露出焦急的神色.   一开始我在的这支队伍还挺快,可是不知为何却开始慢了下来.……  相似文献   

20.
赵艳丽 《人力资源》2016,(11):87-89
“我的顶头上司是一个乱七八糟的人,他总是在桌子上不停地找来找去,他根本没时间和我探讨职业愿景,这真是让人愤怒.渐渐地,我的这种态度开始流露出来.我觉得他一定知道我不喜欢他,不久,他就用一些微妙的方式告诉我,他也不喜欢我.当然,自此以后,他分配给我的工作都是最无聊的.我希望我的职业生涯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因此,我开始努力寻找他的优点.慢慢地,我发现他十分善于倾听,而且他体育方面很精通……后来,我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