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有关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一直是业界讨论的话题,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专业市场的传统贸易形式产生了新的冲击。如果利用电子商务形式开展交易的商品称之为网品,那么,虚拟网络平台则可称之为网品市场(Network Commodity Market)。网品市场的出现使专业市场未来的发展模式增加了更多的变数。  相似文献   

2.
梁龙 《中国纺织》2014,(2):98-99
电子商务的应用,将有助于提升专业市场的竞争力和新活力,成为新时期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新“战衣”。  相似文献   

3.
电子商务是一把双刃剑,虚拟市场和实体市场会在一定时期内共存,但专业市场的实体平台与电子商务的虚拟平台必然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面对扑面而来的电子商务,专业市场一方面要适度开展网上电子商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专业市场的经营管理,创新市场业态,提升市场功能。  相似文献   

4.
徐海云 《中国纺织》2009,(12):59-61
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一直被喻为产业的晴雨表,市场兴则产业旺,产业旺则市场兴。后危机时代,专业市场如何突出重围、获得空间出路,是很多人苦思冥想的问题。11月7日,在濮院举行的2009中国服装专业市场圆桌会议上,来自全国13家大型服装专业市场的代表共同把脉服装专业市场现状,探讨服装类专业市场未来新型经营模式。升级、电子商务、自主品牌、现代物流等成为后危机时代专业市场寻求突破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现场、现货、现金的问题一直困扰和制约着专业市场的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出现,给专业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网络市场正在渗透到实体市场之中,专业市场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逐步向现代化、智能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经营观念,开创了新的营销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渠道,电子商务与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该如何有效对接、和谐共赢?近日,《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会长夏令敏,请他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7.
王水元 《中国纺织》2014,(11):112-113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崛起,既为传统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与转型升级带来了挑战,又推动了传统专业市场向现代商贸业的转型。不管是通过自建平台,还是借力第三方平台"触电",目前各专业市场都在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营模式,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崛起,既为传统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与转型升级带来了挑战,又推动了传统专业市场向现代商贸业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日益成为全球采购中心的今天,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以及银行业结算制度的变革,都成为配合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进行新一轮改造升级的推动因素。业内人士认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在注重市场定位细分和品牌经营管理的同时,更应该抓住机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整合物流发展,从而保证专业市场的持续繁荣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建设,由即墨市市场建设服务中心投资建设的山东省内目前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即墨市场网日前已正式投入运营。即墨市场网立足于以即墨服装市场为龙头的市场产业集群,计划用3年时间将服装市场、小商品城、布匹市场等专业骨干市场1万余家商户和企业纳入网上交易平台,打造鼠标加水泥(网上店铺加实体店铺)一对一的商务模式,形成不计时间、不计空间的网上即墨市场。  相似文献   

10.
目前,电子商务可谓是"热得烫手"的"香饽饽"。大批专业市场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大张旗鼓"地推出电子商务购物平台。其中,或者独立运营,或者"寄生"淘宝。  相似文献   

11.
刘兴 《中国纺织》2006,(8):116-119
没有十一五规划的强调。没有天津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也许人们至今还对环渤海的经济第三极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而对这一区域内的专业市场格局而言,京津两地我们都在以前做过报道,北京是两大版快,天津一家独大,河北专业市场几乎沦陷,山东这两年的专业市场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其他地区也多情况类似。而且,这里和长三角、珠三角不同,新老专业市场的竞争远没有白热化,超大型的龙头专业市场几乎没有。 整体看来,就环渤海整个领域来说,专业市场分布零散,市场凝聚力不足,大型专业市场多集中在大型交通枢纽城市,远不能和专业市场成熟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相比。这多少加大了我们总结起来的难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居新宇  刘兴 《中国纺织》2005,(11):68-80
如果你在纺织这个圈子里,即使你的心态再为平和,你也不可能不为当今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现象所动容。一股市场的造城运动潮正在全国范围内汹涌澎湃,老市场纷纷升级,新市场频频亮相,市场的投资规模之大让人瞠目结舌,新概念之多更让人眼花缭乱,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也从当初的关注盲点一下子成了关注热点和焦点,其地位和作用也骤然上升,被突然赋予的众多意义可能连专业市场本身都没有意识到。新老市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浮躁的情绪使然,还是利益的驱动使然?这样的现象正常吗?是不是市场格局要重新洗牌?这又对纺织产业意味着什么?太多的疑惑,太多的不解,纺织专业市场的大冲动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辛乙 《中国纺织》2013,(5):81-82
去年,最能够概括服装专业市场形势的就是一个“变”字。无论是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还是整体转淡的国内环境所带来的焦灼竞争压力,都把专业市场指引到一个“变革”的方向上。他们不得不忘掉几十年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在一个并不百分之百友好的环境中,整装再出发。而他们的“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市场硬件的升级改造、品牌孵化器的华丽转型、电子商务新模式的全面开启、经营理念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4.
开栏语:在保增长、扩内需政策的拉动下,过去的一年,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表现得异常活跃,不仅在促民生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成为外贸转内销的重要渠道。联盟市线栏目将从产业的视角关注产业流通,从产业链的全局重新认识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致力于促进行业整体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广专业市场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5.
如今随着城市服装业的发展,投资方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置地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收益,随着专业市场中经营人员数量逐步增多,新兴专业市场的需求量也在增加,代理商如何选择服装专业市场成了生存的第一步。良性的合作永远不会只需要一方的努力,商界永远存在着"二八原则",如果服装专业市场不具有良性发展的态势,必将遭到代理商的抛弃。"这几年服装专业市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之而来的是,仅在一家服装专业市场开店的代理商,销售收入开始减少。同时厂家对代理商在辖区的渠道拓展要求越来  相似文献   

16.
刘兴  穆祥滨 《中国纺织》2008,(1):102-104
2007年12月18日,在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即将成立一周年之际,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指导、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主办“1978~2008市场改变中国”大型纪念典礼&主题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国家发展改革委巡视员张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司长于法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党委副书记毛洪、中国商业联合会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骆毓龙等国家领导人,国家相关部委领导,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地方政府、地方行业协会、产业集群等方面的领导,以及全国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管理者、商会、企业精英、优秀商户、品牌服装企业等多方代表,共600余人一同造就了这一辉煌的时刻。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全国各地专业市场发展迅猛,原有渠道面临巨大变革。专业市场作为服装流通的一个环节,需要采取更多举措才能保持原有市场蛋糕。展望未来,笔者站在广州白马服装市场的角度,来解析一下专业市场应对变革的可能措施及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8.
刘兴 《中国纺织》2006,(7):130-133
日前,产业集群绍兴会议高调的召开,也再次拉开了产业和市场互动的讨论,毕竟几乎每个集群地都有着配套的专业市场。但时至今日,如果我们还只是人云亦云地说着互动故事,讲述着两者共荣共进的经验,则颇显单薄。这样的宏观大论和陈年案例,这样的惯性思维早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 面对国际纺织服装产业向中国转移,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面对商业流通体制的改革,来自大型超市、电子商务、连锁营业集团等流通业态竞争的加剧,中国的纺织服装市场如何在已有的互动中去寻找新的机遇,当前专业市场的大肆起势是否合理?又究竟该如何发展?……我们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问题,急切的盼望着答案。 今天不是流行说密码嘛,专业市场也有着太多的密码有待人们去破译。去尝试着破译那些密码吧.而不是简单地谈那些互动理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答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近一段时间,本刊的一些读者打来电话诉苦:你们报道的优秀商户那么多,为什么我们的市场就是招不来呢?的确,对于新建的专业市场来说,要想招到理想的商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对于成熟的市场来说,商户就是挤扁了脑袋也要挤进去。本期,记者就请一位实战型的市场专家为您破解专业市场招商秘诀。  相似文献   

20.
如今在全国遍地开花的专业市场成为众多渴望掘金国内市场的家纺企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渠道,而专业市场在家纺企业开拓内销方面将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借专业市场打造"渠道品牌"据胡宝钢介绍,目前国内家用纺织品市场中有50%集中在大城市,30%集中在县级市,而人口占全国70%的农民,消费量只有20%。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及与城市间交流的频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