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实现了从现成论的思维方式向生成论思维方式的转向.而推动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基本动力是对资本现代性的追问和批判。马克思哲学革命与现代性批判话语的内在关联对当前我国现代性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5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对“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不再局限于理论层面上,主要集中在何谓现代性及现代性问题的表现、中国的现代性建构、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等问题上,更多的是结合相关学科知识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并积极地推进我国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诗与哲学之争"可以说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古老却又历久弥新的话题,诗与哲学的论争中时时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诗与哲学,无论谁主沉浮,都是指向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当下从审美现代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一古老命题,不论是哲学对诗的压制,抑或是诗对哲学的反抗,都具有强烈的现实色彩。当下,艺术与审美则在某种意义上历史地承担了对身处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进行心灵"审美救赎"的重任。诗歌可以说从审美现代性的维度实现着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4.
所讨论的“需要”主要是指人的需要,“价值”主要是指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涵义。需要和价值是马克思哲学中比较重要的哲学范畴,只是由于一些理论的和现实的原因,这两个范畴被忽略了。实际上强调这两个范畴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并不冲突,反而更显出唯物史观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哲学从一开始就有异于西欧哲学(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追求宗教真理,在认识论上强调整体性,既重视感性的经验形式,又不排斥理性思维,是它的主要特征。这种在俄国白银时代得到蓬勃发展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布尔加科夫的精神历程,改变了他的世界观。他从一个果戈理式的讽刺作家逐步走向宗教,到晚期成为一名肯定和颂扬基督教真理的“寻神论”作家。  相似文献   

6.
良知与沉沦——浅谈海德格尔的此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是德国存在主义学说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此在”概念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海德格尔对“沉沦”和“良知”的思考打破了所有以前人们思想中固有的理论框架,让沉沦和良知在存在的深度上作为人最切己的生存现象,活生生地显摆出来,为我们在沉沦中寻求解脱、召唤良知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哲学思维之路。  相似文献   

7.
叙述与展示:纪录片的话语模式及视界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纪录片的话语,指的是用于交流的影视语言活动。而这种影视语言的话语本身所表现出的审美特征,又是一种先在的传统话语模式决定的,这就是叙述与展示性的话语模式。纪录片知觉形式首先是一种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视界内的,视界是定向思维与价值的先在经验结构,而纪录片的美学功能决定视界结构,因此,纪录片话语的实质就是视界结构的问题。叙述性话语表现出一元视界结构,趋向一统权威的视界;而展示性话语则是多元视界结构,作者放弃对事件的介入、控制和权威性意志,视界趋向零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实验话剧是基于社会与个人焦虑的一种文化诉求与理想表达,是中国当代话剧面对新时代所进行的话语形态的自觉变更与调整。中国实验话剧是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现代性发展过程中启蒙与理性话语的重新思考与建构,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崛起"。现代性品格的追求决定了中国实验话剧仍以"改造民族灵魂"为总主题,以启蒙为历史使命,以"现代"与"后现代"为现代表征。在现代性反思中试图追求艺术自主性是其不懈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不同于传统哲学从认知的角度探究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舍勒主要从情感来探究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他从认知、同感和爱三种关系论证了自我和他人的情感关系,并隐含地把这种情感关系运用到大众、生命共同体、社会和教会的划分上,以支持他的现代性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物”具有三种形态: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唯物就是“唯事物”,“物”指的就是“客观事物”;而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作为世界本源的“物”,指的是“物质”;但在社会历史领域,“物”就是社会中物质性的客观存在,指的则是“社会存在”。这三种形态虽然在表现上各有特点,但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