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府际关系实践的改革,府际关系研究逐渐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者先后围绕中央与地方的纵向关系以及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关系展开了相关研究.但是,既有以政府为基本行动者的府际关系研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处理微观区域治理中的府际关系,是国家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应该拓宽既有府际关系研究的视野,走向府际治理.  相似文献   

2.
马雪彬  冉维波 《改革与战略》2011,27(12):33-35,68
随着横向府际关系不断地调整和变迁,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趋势。文章从我国横向府际关系的演变历程出发,运用演化博弈论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间的竞合行为,并试图从外部监督协调机制的建设和地方政府间信任度的建立,来探寻实现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利益均衡路径。  相似文献   

3.
陈开胜 《改革与开放》2011,(24):102+104
本文阐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的弊端和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措施,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横向府际关系,以消除区域一体化中存在的贸易壁垒和政策失灵,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兵地横向府际关系改革是当前我国府际关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公共价值、制度机制和政策执行等方面分析了兵地横向府际关系改革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赵斐 《理论观察》2008,(6):49-50
府际关系实质上是政府之间的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关系,对于各级政府来说,这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府际关系更是影响着整个管理过程的实施与绩效,但是,在现实治理中,危机管理中的府际关系由于法律、制度、财政等方面的原因往往难以调试,对此,完善危机管理中的府际关系,建立合作共赢、有序高效的新型府际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作为多个城市的一种功能性集合体区域,正成为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运行载体。从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中关于强化以合作共赢为基础和以整合机制为核心的城市群建设与跨域协调机制健全的要求可知,重视预防区域共性问题,通过府际合作以优化治理过程和提升治理结果,城市群府际协作已成为城市群治理的新趋势。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和访谈,对城市群建设与管理的府际合作状况进行了研究,其合作模式已在东部取得相当成效,但我国西南地区城市群却仍存在布局不科学、府际协作率低、集群效率偏下,合作无序松散等障碍。通过深层剖析我国西南地区城市群府际合作模式存在的瓶颈,考虑东西部不同城市群所处不同地域特征和经济环境特征,借鉴东部做法甚至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探讨我国西南地区川渝城市群建设与管理的府际合作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府际合作可采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强 《开发研究》2012,(1):52-56
一个发展区域内各地方政府既存在竞争关系,亦存在合作关系。若用博弈论来观察区域内府际关系,可知地方政府往往陷入"囚徒困境",即每个地方政府都是利己政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罔顾其他政府的利益,结果很可能是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大家都是输家,或者一个地方政府占了很大便宜,其他地方政府吃了大亏,这两者是"负和博弈"、"零和博弈"。如何破解困境,实现"正和博弈"?唯有自利与利他平衡、默契合作之途可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府际合作是一个值得剖析的案例。该区域府际合作从乱象走向逐渐有序,不过仍存在诸多问题,但也有解决之药方。  相似文献   

8.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推进,我国大都市区地方政府在跨界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协作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对这一问题的回应,整体性治理理论所主张的地方政府间的协作和整合成为促进大都市区跨界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深入研究大都市区跨区域整体性合作组织的构建及运转机制,进而探讨由跨区域整体性合作组织、各个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私营部门共同组成的大都市区地方政府跨界公共事务整体性治理模式,对实现我国大都市区跨界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崔剑霞 《魅力中国》2011,(17):55-55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地方政府深刻认识到只有顺应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区域合作,消除行政壁垒,发挥区域整体优势,才能在国内外竞争中形成整体竞争力以实现共赢。然而在合作中必然会涉及到合作的成本分摊问题,本文主要从地方政府合作的原因,成本分摊原则及如何改进来阐述  相似文献   

10.
府际治理是指不同层级政府间的治理网络。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联邦制国家,其多中心的治理体制被认为是一种无序背后的有序的治理结构。通过对美国的府际治理的研究,为我国进一步扩大乡镇政府的自主管理权、变城乡合治为城乡分治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地方政府对区域信用一体化面临合作治理的困境,需要构建区域信用政府监管与社会治理创新联动机制,形成整体性的治理网络和联动机制.把信用长三角建设成为国内区域信用一体化、区域信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需要抓紧制定和完善适用于长三角区域信用一体化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构建区域信用治理与区域法治建设的协同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12.
清远是环珠三角范围内临近珠三角最近的一个城市,属于广东省经济后发展地区。要实现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清远就必须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从基础设施、产业、政策等方面融入珠三角,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本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出发,理论分析和论证了清远市推进珠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和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实现该目标的相关基本路径和战略选择,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政府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推动企业上市已经成为普遍的一种现象,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由府际竞争引发的地方政府推动企业上市的政策刺激冲动,有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冷静面对当前由各地政府推动的企业上市风潮,要防范市场竞争机制被破坏、避免地方政府的经济风险及道德风险、切断企业对政府的政策依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释了基本公共服务与政府的责任,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中央地方政府的关系,探讨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分工及体制保障.指出,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柔性约束、分工不明确和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应当尽快实现中央地方关系从“以提高经济总量为导向”向“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崔晶  毕馨雨  杨涵羽 《改革》2021,(10):145-155
面对日益迫切的流域生态治理需求,依托"科层制"的纵向流域治理体系已经难以满足流域发展的需要,横向府际和部门间协作逐渐成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议题.然而,流域协作治理中依然面临着地方政府间和政府各部门之间利益分配难以达成共识、流域协调机构难以履行协调职能等治理困境.以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为例,探讨流域内"条块"关系的调适对流域协作治理机制的影响,分析如何对流域横向协调机构进行权力与资源的合理匹配.应从赋予流域协调机构更多的权力和职能、完善"条块"协作的法律体系、保障协作制度的自我更新能力三方面来调和"条块"关系,推动流域协作治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受到行政分割的制约日益明显,但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条件下,政府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依靠政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内在稳定性。政府间加强合作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佳选择,而区域整体性治理模式则是在我国现有体制下推动地方政府加强合作的有效途径,但要以建立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为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困境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区域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进行得如火如荼,这是我国地方政府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举措与行为。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政府合作机制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开始逐步生成。文章以长三角地方政府问的合作行为为研究对象,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入手,分析当前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困境,提出构建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省管县”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宪法存疑、立法缺位、法理念及法理的冲突、法律规则冲突等法律困境,导致了地方府际法律关系的冲突。解决地方府际法律关系冲突的路径包括修改宪法、修改或制定法律、制定规章以及制定法规。结合当前“省管县”体制改革的目标与现状研究表明,制定行政法规或地方性法规是最优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相对较弱.而地方政府在行政区经济发展中却表现出了强大的力量与发展态势。本文通过对这种强弱的比较分析,找出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失范,提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重构一种强区域经济发展与强地方政府的“双强”模式与路径。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竞合博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政府管理、市场替代等方面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影响。从理论和实际上分析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表明:我国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关系。政府替代市场的力量毕竟有限,地方政府只有顺应市场的力量,才能促进地区经济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经济发展要求地方政府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共建全国经济一体化市场,地方政府之间的竞合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