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德潜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曾选编了多部诗选集,以唐诗为基点,上溯先秦,下探清代,构建了一部比较完整的“诗史”。这部独具风格的诗史,以“温柔敦厚”的诗教立论,重视人品与诗品的合,一,严谨而又通侻认可诗歌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包容诗史“正”与“变”的多种样态,相对降低了唐宋诗之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忽必烈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的代表诗作之一。柯勒律治与威廉·华兹华斯和罗伯特·骚赛一起被称为英国“湖畔诗人”。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一起发表题为《抒情诗歌集》的诗集,标志着英国文学进入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些诗人重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诗歌中充满了幻想和想象,他们重视精神和感情世界。《忽必烈汗》一诗就是诗人记述他的神奇梦境的一首诗。笔者从对《忽必烈汗》一诗的分析,来讨论诗歌的文体特征。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反映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充满想像,有美的形式,有感染力,有永恒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客西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23(5):F0002-F0002
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和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组织的陕西省高校社科学报评优结果近日公布:《西安财经学院学报》被评为“陕西省权威社科学报”,荣幸进入陕西省社科学报群的第一方阵;《学报》的“秦文化与经济”栏目被评为“陕西省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这次评优活动共评选出权威社科学报8家,重点社科学报8家,优秀社科学报8家,特色栏目19个。  相似文献   

4.
潘之恒一生爱好游历,交游甚广,受当时结社之风影响,先后参与了白榆社、颍上社、南屏社、武昌结社等,从其结社可以窥见明万历期间文坛风气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有人认为《岛夷行》不是写台湾的澎湖一首诗。但以澎湖的自然、社会状况与彭蠡湖进行比较,以及对诗人施肩吾的思想、经历和诗人所作其他的诗进行分析,可以断定此诗是我国最早咏澎湖的一首光辉诗篇。  相似文献   

6.
潘之恒一生爱好游历,交游甚广,受当时结社之风影响,先后参与了白榆社、颍上社、南屏社、武昌结社等,从其结社可以窥见明万历期间文坛风气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诗《长恨歌》与《李夫人》,均以帝妃爱情为书写对象。二者的题材具有很高的同质性,甚至可能同时存在于诗人的构思中。但《长恨歌》着意于爱情悲剧的讲述,《李夫人》却通过议论部分,对同质的题材做出了新的解读,使主题变为“鉴嬖惑”。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是白居易诗歌“感伤”与“讽喻”类别的不同属性的影响。《李夫人》所属组诗《新乐府》,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讽谏性创作,《李夫人》自然也要传达利于政治的公共价值观。但在实际表达上,题材和诗人无意识的影响使《李夫人》整体上依然呈现出爱情感伤之色,与主题发生了错位。  相似文献   

8.
都本伟是位严谨的生活者和真实的诗者。他的诗集《和风细雨集》让人体会到一份从容的真实与宁静的诗意。诗集体现了诗人在浮躁与喧嚣世界中的另类追求,这便是向往一种和谐的生活,创造一个清凉的、充满和风细雨的世界。这个清凉世界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抒写“真性情”,一是秉持“平常心”。这个充满和谐诗意的艺术世界同时交织着诗人对人生的多重反思,具体表现在诗人内心中几种潜在的反思意识上,即光阴意识、家园意识、和美意识和乐生意识。  相似文献   

9.
洪炎是江西诗派早期重要的一位诗人。洪炎诗歌忧愁凄苦而又潇洒落拓。并不是如《宋百家诗存西渡诗集提要》所云“其诗潇洒落拓,绝无羁愁凄苦之况。”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格雷的《墓园挽歌》常被解读为“感伤主义”的代表作。诗中描绘了一种静谧、闲适的农村田园生活,表现出诗人超然豁达的生死观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1.
李瑞明 《嘉兴学院学报》2004,16(1):95-99,129
陈衍是近代“同光体”诗学的主要理论家,其理论观点“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虽未明确其实际内涵,但从其语意中所表达的实是一种在“人成”基础上的诗学功夫论,不但有对诗人精神主体的要求,也有对诗歌理想新境创造的期望,更有对社会现实文化的关注意蕴。  相似文献   

12.
进入康雍乾盛世以后,秀水朱氏家族中的诗人表现出由进取转为退缩的迹象。反映在诗歌上,便是从积极探索外部世界转变为深入观照和审视自我心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朱彝尊的从弟朱彝爵,其《鹤洲残稿》中的诗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悲生意识。他笔下的山水已被诗人主体化了,传达的是诗人的内心境界;还有不少描写贫穷生活的诗歌,但悲苦之吟中不乏悠闲之韵,表现出的精神境界是超脱的。就思想和艺术的同一性而言,描写真挚、抒发真情是朱彝爵诗的一大特点。但过于注重个人命运和内心体验,儿女情浓,风云气少,则是朱彝爵诗词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13.
“社本”是社会主义资本的简称。“社本”这一新经济范畴,是卓炯于1983年、笔者于1985年所提出来的。“社本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资本论》的创造性发展,必将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社本”的性质是由资本一般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相结合所决定的。“社本”范畴的产生是客观经济关系变化的反映,同时标志着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新型市场经济———“社本”型市场经济的产生。因而“社本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脱贫致富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4.
从清诗及清代社会思潮的大背景考察《艺概.诗概》的使命,从中国文化的深厚背景找寻刘熙载诗评的理路,从清儒与宋儒的关系考察刘熙载之所失,是捕捉《艺概.诗概》目的的基本手法。  相似文献   

15.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一生写诗1000多首,在当时都广为流传。为了不给后人留下哪怕一首不理想的诗,他把不满意的诗稿都烧了,只留下了200多首诗。 清代的乾隆皇帝一生有诗4500多首,虽都留下来了,却没有一首被人认为是好诗,故终没被人认为是诗人。  相似文献   

16.
同一题材的诗在不同作家的笔下也各有千秋。本文就以盛唐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渭城曲》和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别董大》(其一)为例,分析其赠别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都本伟先生的诗集《和风细雨集》收入了他所创作的一百余首古体诗和今体诗,他以诗畅情达志,吟诵山水,表述情怀。在第一辑“感悟生活”中,都本伟书写亲情友情,情感至真至切,折射出他的一片赤子之心;第二辑“寄情山水”多是将自身投入自然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赞美自然,折射生命的意义;在第三辑“思古幽情”中,诗人用很大的篇幅去赞美中国古代才女和美女,对她们进行再创造,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性别意识,诗人关注性别,却超越性别。都本伟对于诗歌的守望表现出他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8.
《登高》表现的两类意象是由诗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即表现生存状态中的生命感受。这种结构关系正是由诗人的情感结构决定的。诗人“登高”时感受到的,就是他一生坎坷、风烛残年生存状态中的一种飘零感、孤独感、凄凉感、无所归依感,甚至是绝望感。而把这两种感受转化成诗的意象表现出来,就自然成了两种意象,而两种意象之间自然也就构成了一种因果性的内在结构关系。从生存状态和生命感受的因果关系中解释《登高》的意象意义,既可以在整体结构中解释每一联诗句的意义,又可以在结构关系中解释每一个意象的意义。这种结构、关系、整体的解释就超越了那种一句一句累加式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新智慧》2008,(4):I0003
唐代白居易《西凉伎诗》云:“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金镀”描写艺伎化妆的情景。后有钱塘诗人章孝标几次考进士不中,大雪天出游解闷。后来,章孝标在淮东节度使李绅的鼓励下,十年磨砺,果然及第。他欣然提笔作诗:“及第全胜十政官,金汤镀了出长安。马头渐人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他把这首得意的诗寄给了李绅。李绅从诗中看到了章孝标小取即满、傲气十足的神气样,很想教育他一番,于是作诗《答章孝标》:“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年长安方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章孝标读完此诗,大为羞愧。  相似文献   

20.
张智慧 《嘉兴学院学报》2006,18(5):10-12,52
佛教在西汉哀帝时传入中国,直至清代,佛教文化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文化对诗歌的影响大致开始于东晋,唐宋以后随着儒、释、道的相互影响逐步融合,产生了王维、苏轼等这样著名的对佛学深有涉猎的大诗人。清末“同光体”浙派的代表人物沈曾植,也是一位对佛学有深入研究的诗人,同时他又是一个学术成就突出的著名学者,这样的双重身份使得沈诗表现出很多的学问气,其中佛典的使用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现从沈曾植诗中的佛语佛理入手,探讨佛学对他的诗歌及诗学的影响:以佛语佛理入诗是其生涩奥衍诗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显示出其诗的奇崛关,同时能结合自身境遇和社会环境表现主题,并且以禅语佛语论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