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传统文化权利归属问题一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本文通过阐述传统文化权利与知识产权权利的关系,找到确定传统文化权利主体的途径,在两者重合的范围内,传统文化可以受到著作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催生出大量文学艺术领域的人工智能作品,目前学界对于人工智能作品的可版权性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在人工智能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上还存在较大的分歧,主要有所有者说、操作者说、进入公共领域等几种观点。人工智能作品享有著作权,但是人工智能不能像自然人一样行使权利,所以人工智能作品的著作权应归属于其所有者。  相似文献   

3.
<正>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民事保护的法律机制,对非遗的权利性质的梳理,权利主体、权利内容的界定以及权利救济的规范是首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一、权利性质分析目前对非遗上产生的权利还没有统一的定性,国内外学者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为"文化权利说""传统资源说""知识产权说"和"新型民事权利说"四种学术观点。从非遗保护的目的及要求来看,笔者以为,应当使非遗成为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因为,首先,建立非遗的民事保护  相似文献   

4.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资源的合理利用,矿业权是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法律制度。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明确了矿业权用益物权的权利属性,从物的基本权利归属出发对矿业权作出简要规定,为矿产资源管理和保护矿业开发主体权益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本文将从《物权法》的立法精神出发,着重分析了我国矿业权诸多权利内容存在的争议,在前述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矿产资源法修改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是一种新兴技术,我国将其作为提升综合国力、占领未来科技主导权的重要发展战略的同时,不可忽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传统法治体系的冲击。发展人工智能战略,必须考量其对法治社会建设带来的冲击。本文从人工智能法律主体资格、人工智能服务中的数据交换和数据保护问题、人工智能创作物的知识产权保护及人工智能的市场准入和规制四个方面分析人工智能对我国传统法治体系可能带来的相应冲击与挑战。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分配观。这一分配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都以“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为目标,以解决当时经济社会主要矛盾为出发点,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未来应通过赋予劳动者剩余分配权利,提高劳动者的分配地位,节制资本权利,体现物为人所用导向,加强顶层设计,保障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等措施继续坚持和发展这一分配观。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约当产量法将期初在产品成本视为本期的成本投入,与本期投入成本一并在期末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实质采用"加权平均"的计算模式,导致对期初在产品成本分配的跨期不均,产生成本核算领域的"盈余管理"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先进先出"的计算模式,改进"约当产量"的计算公式,不再分配期初在产品成本。  相似文献   

8.
联产品成本分配模型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联产品,是指使用同种原料、经过同一加工过程同时生产出来的具有同等地位的主要产品.一般将联产品可以进行分离的时点称为"分离点",分离后的联产品,可以直接销售,也可以作进一步加工后再进行销售.对于在分离点前发生的成本一般称为联合成本,而分离后进一步加工的成本则称为可归属成本.所谓联产品成本计算,就是将分离点前的联合成本在各联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而在分离点后的可归属成本则分别记录到各联产品自身的成本之中.对于联产品成本分配策略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联合成本的分配可以有许多方法.下面根据笔者在某焦化厂开展项目的实际情况,作一下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一、产权和企业产权 1、产权的内涵 产权是财产权利的简称.从法学角度看,财产权作为主体所拥有的权利,包括物权和债权.物权,解决的是财产归谁所有的问题,它分为自物权和他物权."自物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所有权",是主体对物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它概括和赋予了财产所有人对自己的财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他物权"是在他人所有物上设定的权利,包括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用益物权"是为使用和收益的目的,而在他人所有物上设定的权利."担保物权"是为保证债权的行使,而在他人所有物上设定的权利.债权是债权人有要求债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可见,所有权的权能分离、组合和让渡,形成"他物权",而所有权的权属转移,形成"债权".因此,产权不仅仅是一个财产归属问题,而且是一个经济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在年终进行利润分配时,"本年税后净利润"是利润分配决策的重要依据。在新会计准则下,合并利润表将"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净利润"单独列示,指母公司这一主体对投资的子公司所应享有的净利润,而在母公司报表(既个别报表)中,母公司净利润与合并报表中"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净利润"所归属的主体是一致的。如果按新会计准则的要求,我国上市公司中,合并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基建"七大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将会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然而,当前人工智能领域主要受技术发展、资本驱动的影响,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智能医疗、智慧金融等行业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呈现出供给侧和需求侧错位的现象。在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应用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人工智能技术与企业需求脱节?如何降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转化成本?  相似文献   

12.
赵蓓 《价值工程》2011,30(21):287-288
停车位、停车库的归属与使用是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重要问题,在我国物权法的立法过程中,这个问题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针对《物权法》对于地下车库归属规定不明,权利分配不均之现状,建议应当对《物权法》第74条第2款做出必要的修改,明确产权归属。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管理会计元年时间为分界点,对7本会计领域核心期刊进行文献计量及可视化研究.元年前,"平衡计分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经济附加值""财政管理"等领域较为热门;元年及以后,"管理会计""企业管理""管理会计报告""管理会计体系"等新上升为热门词.评选出"大数据""管理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报告""管理会计工具""管理会计体系"这五个最具研究潜力的管理会计热词.结果表明,管理会计研究热点具有以下趋势:将管理会计方法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相结合,符合"互联网+"时代特色;广泛开展管理会计实践,进行案例分享、方法概括和经验总结;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对象进一步扩宽;从单一工具研究逐渐转向整合研究、体系研究.  相似文献   

14.
周园  张天娇 《会计之友》2021,(21):139-144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内外部参与主体间存在着不同利益的冲突与矛盾,现有的国有企业引进民营资本的单一路径并不能很好地保障不同主体间的互惠互利,需要探索制衡机制以协调各方利益并推进彼此深层次合作.基于此,文章以长春市供热(集团)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对标学习的视角,将制衡机制嵌入企业混改进程,提出了"权衡""交衡""制衡"三个阶段的系统性混改路径建议.研究表明,权力制衡能够实现改革中各主体间权力的分散与制约,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平等地位;不同主体间交叉制衡可以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得以实现;员工股权激励与资源整合能够对发挥长效制衡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核心要素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的参与主体、碳排放权的取得、行使和消灭四个方面。碳排放权交易的参与主体包括绝对参加者、项目参加者、协议参加者以及自愿参加者。碳排放权的取得有无偿分配和有偿分配两种方式。其中,无偿分配方式划分为基于"祖父法则"的分配和基于"基准法则"的分配;有偿分配方式包括政府定价和拍卖。碳排放权主体可以将碳排放权用于提交、转让、存储和借贷。碳排放权因履行碳减排义务、期限届满以及收回等原因而消灭。  相似文献   

16.
关利响 《价值工程》2011,30(24):107-108
本文从不完全契约假设出发,运用模型推理和理论分析,探讨了企业剩余归属的根本原因,得出结论:企业剩余之所以归属于股东和经理人是因为他们处于劳动契约的"短边"。另外,本文比较不同行业剩余分配的特点,分析企业剩余归属的演变过程,预测未来企业分配方式的变化趋势,认为人力资本参与分享企业剩余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物权法定主义被视为物权法的首要原则,是物权法强行性的重要表现,在确认物之归属、调整物之利用等方面发挥了其他原则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整个物权法结构体系中处于枢纽地位。但是严格的物权法定也存在一系列弊端,它使得物权体系变得僵化和封闭,这不仅限制了民事主体的财产自由,也不能吸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型物权。我国《物权法》应该摈弃严格的物权法定,实行相对宽松的物权法定。  相似文献   

18.
社会产品的创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了许多劳动者的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的付出,单一依靠某一种理论不足于解释每一个劳动产品的产生过程,因而也不足于形成社会产品分配的全部理论基础.收入分配制度基础理论的建立应当以分配主体权利为基础,即: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主体有哪些,他们凭什么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他们怎样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分配主体权利是构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基础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行政管制等方面探讨了拆迁中房地产权利消失的本意与性质,简要分析了被拆迁房屋的权利类型及利益实现特点,进行了如下创新:提出拆迁造成房地权利消失的概念,分析房地产权利消失经济学原理;提出房屋拆迁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这是拆迁管理的起点;指出拆迁补偿的实质是房地产权利消失的赔偿;分析了房地产权利价值的成因,指出房地产的物质属性与房地产权利的实质物属性;提出房地产权利消失经济学假说,拆迁中房地产权利消失经济学要素可以区分为人、物、环境、资产价值与生产价值五个方面;分析"拆迁"与"拆除"概念的异同与含义,指出应该以"拆除房屋"代替"拆迁房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行政管制等方面探讨了拆迁中房地产权利消失的本意与性质,简要分析了被拆迁房屋的权利类型及利益实现特点,进行了如下创新:提出拆迁造成房地权利消失的概念,分析房地产权利消失经济学原理;提出房屋拆迁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这是拆迁管理的起点;指出拆迁补偿的实质是房地产权利消失的赔偿;分析了房地产权利价值的成因,指出房地产的物质属性与房地产权利的实质物属性;提出房地产权利消失经济学假说,拆迁中房地产权利消失经济学要素可以区分为人、物、环境、资产价值与生产价值五个方面;分析"拆迁"与"拆除"概念的异同与含义,指出应该以"拆除房屋"代替"拆迁房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