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炜在《财经问题研究》撰文指出 ,我国已进入后短缺时期 ,即在我国渐进改革过程中 ,市场化总体程度已得到实质性提升 ,而在市场化程度结构性不均衡问题突出的背景下 ,经济运行必然要经历的一个供给总量基本平衡甚至长期过剩、供求结构性失衡矛盾尖锐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的经济运行既有别于传统体制下和体制变革前期的全面短缺状态 ,又有别于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求约束状态 ,故称之为“后短缺时期”。它的主要特征如下 :这一时期的市场过剩是在低收入水平下的结构性相对过剩 ;这一时期的有效需求不足 ,包括农民消费需求不足及低收入阶层…  相似文献   

2.
“市场过剩”与“市场短缺”是经济运行中的永恒话题,“过剩”与“短缺”永远处于不断的辩证发展之中。过去,市场的过剩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它无论是对生产者,还是对消费者都越发显得息息相关。特别是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经济进入相对过剩阶段。如何在“市场过剩”中营造“市场短缺”已成为现今生产经营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经济总量关系从短缺转变为结构性过剩;经济体制初步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结构大幅度提升;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冲击;经济运行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从以前的高速度、大波动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增长时期。为了准确  相似文献   

4.
院在我国当前资本稀缺的禀赋结构下,评判流动性是否过剩不应单纯以货币供应量为尺度,流动性过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深层次经济含义是优质资产的供应不足.从货币需求角度出发,可将流动性过剩划分为“摩擦型”“结构型”“短缺型”三种,考虑到经济周期与现代金融经济的发展,资产短缺背景下的短缺型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流动性危机周期爆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的变动结果 :微利时代随着中国经济总体上由短缺转入供给过剩 ,经济发展进入以结构优化和升级、整体经济素质提高为特征的新阶段 ,至90年代中后期 ,中国各主要产业部门总体上呈现出总量供给过剩和结构性供给过剩并存的状态 ,工业品存在结构性的市场实现障碍 ,生产过剩和生产能力的过剩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 :市场上主要商品普遍供过于求 ;生产能力过剩 ;局部资金供给宽松 ;劳动力供给过剩 ;以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上述情况下 ,行业平均利润下滑。一方面 ,新兴产业因科技含量较低。缺乏行业进入壁垒 ,产品在进入市…  相似文献   

6.
“产能过剩”这个话题实际上讨论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供求关系,有相对过剩和绝对过剩之分。相对过剩主要表现为供给过多而需求不足;绝对过剩则表现为需求已经开发得很充分了,但是还是在不断地供给,只有后一种情况才是我理解的“产能过剩”。研究这个问题的难度在于先要通过价格指标来判断是不是供过于求了,因为评价供求关系的主要指标就是价格。以汽车为例,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价格一直是在下降的,这就说明供求关系中已经供过于求了;做出这样的判断之后还要研究这种供过于求是因为购买力不足还是购买力已经饱和了。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怎样…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上的一种观点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以需求扩张为基本取向,而且,由于中国经济已经告别“短缺经济”,进入“过剩经济”时代,“过剩经济”又是市场经济的常态,需求扩张将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长期的基本取向。笔者认为,无论是从近期看,还是从远期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都应以需求扩张与供给优化的有机结合为基本取向,两者不可偏废。这两种观点分歧的根源在于他们在中国经济运行形态判断上的差别。1998年,中国经济运行形态的转变已经处在一个转折点上,这是目前学术界、决策咨询界、决策层的共识。不同学者和学术…  相似文献   

8.
姚景源 《数据》2006,(4):1-1
20世纪30年代之前,新古典经济学派有一种理论,叫做“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这种理论认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在于生产而不在于消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否定了这一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再生产能够顺畅进行,国民经济得以实现良性循环,核心条件在于生产所形成的供给能够被消费需求所消化。消费一方面可以使产品和服务实现价值,另一方面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又为生产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空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末端,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成为推动整个经济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和始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  相似文献   

9.
工业领域产能过剩形成机制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能过剩,即在一定条件下需求与供给相对变化引起的行业供需关系的失衡。本质上讲,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是市场性因素和非市场性因素对行业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过剩不可避免,治理上需区别对待不同产能过剩类型,  相似文献   

10.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饱受“短缺经济”之苦,尚未摆脱“短缺经济”阴影的中国老百姓,一下又陷入了“过剩经济”的泥沼。“过剩经济”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不加警告地就来到了人们的面前。不仅普通百姓毫无警觉,就连经济学家、政府官员也猝不及防。那么什么是“过剩经济”?我国“过剩经济”的成因、特点和解决的途径有哪些呢?“过剩经济”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供求关系处于供大于求的一种严重失衡的经济状态。通常表现为:(1)当某种社会需求产生时,供给经常可以以更大的规模产生;(2)价格变动已经难以调整供求双方的经济利…  相似文献   

11.
“十五”计划是我国建立初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迈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一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将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九五”计划初期相比,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并在市场由短缺变为相对过剩的同时,出现了通货紧缩;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仅要有一定速度的保证,而且对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随着入世的临近,在“市场准入”总原则下,国内市场将面临更大的冲击;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趋势已把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正>1997年,经过一番成功的宏观调控之后,我国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运行情况,从此,中国经济告别了“短缺经济”的时代。随之而来,我们的经济生活却面临这样一个难题:需求严重不足,经济相对过剩。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的经济过剩是一种相对的过剩,是低收入水平下的过剩.是多年来重复投资,结构失衡的结果。在这种低产业结构下,加之改革形成的预期导致了目前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使得货币政策的作用效率低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现阶段我国出现过剩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九五”和2010年跨世纪的奋斗目标,党的五中全会提出了实行“两个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两个转变”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有赖于建立现代企  相似文献   

14.
调整结构,要以企业为主体,这是符合和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这对于搞好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构调整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重新配置,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消除结构性短缺或结构性过剩,实现经济的均衡、协调一致和持续发展;二是促进生产要素向更有效率的部门和企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已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已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这种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企业已经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供求关系的变化引导着企业的投资方…  相似文献   

15.
一、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认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同其他经济资源相比,劳动力资源是相对过剩的。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约达1.5亿人左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会演化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的可持续性增长与劳动力需求的有限增长的不平衡造成的。这种不平衡长期存在,只不过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劳动力被限制在农村,问题没有表现出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问题便暴露出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短缺…  相似文献   

16.
(一)“过剩经济”阶段的到来,使不少国有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国经济由“短缺”发展到“过剩”,既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原因,也有发展阶段转换的原因。由于中国所走的发展道路与其他国家不同,当前国有企业所面临的“过剩”具有这样几个特征:首先,由于在“短缺经济”时代,我国传统产品的生产主要依靠原有技术和引进国外产业升级时转移的传统技术,没有为当今时代的新产业、新产品的发展创造足够的发展空间,因而造成了“产品断层”,其突出表现就是,老产品“过剩”,新产品“过少”,自有技术及新技术的开发意识薄弱…  相似文献   

17.
就业为什么应当成为优先的经济目标?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资本和劳动力双过剩的局面,资本过剩主要是由于储蓄过度的结果,是当前经济存在结构失衡的表现;而劳动力过剩是我们的国情和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必然存在的现象,仍然需要花大力气扩大就业。中国由农村向城市、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劳动力转移还远没有结束。当前,劳动力局部出现了短缺,但是这种短缺并不意味着劳动力剩余阶段已经结束了。当然,在这方面不少专家都做了很多研究,提出了不同看法。当前确实出现了劳动力的局部短缺,出现了工资水平相对较快的上涨,总的来看这是一个好现象,而这个现象也和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在逐渐发生改变有相当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和先导的一种经济运行形态.市场经济的本质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以市场运行为中心环节构架经济流程,用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的种类和数量,协调供需关系,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进行国民收入分配,调动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均衡地运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宏观经济系统结构失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学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探讨对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其衡量标准是供求均衡。供过于求表明有限资源的相对浪费,或有效需求的相对不足,导致就业下降和经济衰退;求大于供则意味着稀缺资源的相对节约,有效需求的相对过旺。致使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就宏观而言都存在供求均衡问题。亚当·斯密设想的无宏观调控系统,只由企业和市场共同组成的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便能自觉地实现供求均衡。但世界各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早已表明,这只不过是一种过时的19世纪的观念。由于种种原因,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在社会经济运行系统中的许多方面往往失灵,在缺少国家的理性干预下,不仅会出现总量失衡,而且会引起结构失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国家干预和市场机制共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始于罗斯福“新政”。此前,人们普遍认为,市场经济国家只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供给将为自己创造需求,国家对经济运行只能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扮演“守夜人”的角色。1932年,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现“有控制的资本主义”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当选,开始了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即著名的罗斯福“新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