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伪统治时期的东北经济命脉被日本殖民者所操纵和垄断,东北社会经济畸形发展,民族工商业受到限制。东北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日本的资本侵略和垄断;以统制经济手段控制东北经济命脉;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与民族工商业的凋敝。  相似文献   

2.
日伪统治时期东北酿酒业经历了曲折发展,东北有丰富的高粱、 小麦、 玉米等酿酒农作物,加之东北因气候因素该地区民众多好饮酒,充足的原料与广阔的市场促使酿酒业成为近代东北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酿酒业作为近代东北的重要产业,在日伪统治时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大肆的破坏与掠夺.日本发展东北酿酒业,实则是一种具有侵略性质的经济掠夺政策.  相似文献   

3.
1931年9月18日,日本策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随即侵占中国东北,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成立,日本为了更好的通过伪满洲国政权加强对东北的殖民统治。于是极力加强对东北人民的思想统治,而儒家思想就成为了日本殖民侵略的思想工具。日本为了使儒家思想教育中更好的得到宣传,学校就成了日伪当局利用儒家思想进行殖民宣传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4.
一面坡镇的中东铁路建筑,是目前原中东铁路东部线上保存最为完整的俄式建筑群。它已驻足百年,经历沙俄统治、日伪统治、中苏共同经营中长铁路和新中国建设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其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犹如历史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中东铁路时期铁路交通和社会生活的繁荣;它以独特的建筑形式记述着中东铁路的历史的脉络,同时展现出细腻精湛的建筑技法和华丽多姿的艺术魅力。这处宝贵的工业文化遗产,是不可多得的中东铁路历史见证,也是研究近现代东北历史特别是经济发展史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5.
杨新柳 《改革与开放》2011,(14):195-196
伪满洲国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殖民统治的确立,它扰乱了原本缓慢发展的东北妇女解放进程,导致原本良性发展的妇女观念发生了变异。这种变异最显著地表现在婚恋观念上,并主要体现为糅合了殖民性在其中的向封建传统礼教的回归。其产生与当时日伪当局的统治政策和手段密不可分。对变异的阐释和对变异原因的探讨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伪满的国民勤劳奉公制度是日伪统治者奴役东北人民的一项制度,它推行于伪满后期,是伪满战时劳务新体制确立的重要一环,是实行“国民皆劳”政策的一项主要内容。本文拟通过对伪满国民勤劳奉公制度实行全过程的探讨,来看日伪统治者对东北人民的奴役和迫害。一、国民勤劳奉公制产生的背景众所周知,伪满洲国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一手导演下的产物,是日本帝国主义在  相似文献   

7.
对农村社会的权力渗透和控制,始终是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农村进行殖民统治的主题。在日本殖民统治权力不断渗入东北乡村的过程中,东北农村中固有的阶层结构被摧毁,维护乡村稳定的传统社会规范被打破。部分乡村成员利用殖民权力渗入东北农村基层社会受阻的机遇,在农村中成为掌握实权的新兴的支配阶层。该阶层无论对殖民者还是对乡村中的普通民众都表现出极端噬利的一面,且因涉及民族矛盾而对立于乡村中所有其他阶层。维持社会稳定的规范丧失殆尽,社会阶层严重撕裂,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东北农村因此陷入混乱之中。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疯狂推行殖民政策,镇压人民,遭到广大爱国志士坚决反抗。在日伪统治的十四年里,绝大多数文人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精神和凛然的民族气节。本文概述了东北哈尔滨、长春、沈阳、齐齐哈尔等处的文艺斗争情况。他们利用报刊、文艺演出、画展等形式,同日伪进行斗争,其中不少人为祖国献出了生命。 过去由于极左思想的禁锢,对这十四年的文艺情况,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不少当年和敌人做过斗争的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今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这段历史,恢复其本来面貌,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日伪统治时期东北的社会经济状态,即其根本性质问题。通常的说法是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这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演化而来的。然而殖民地经济这个概念所表示的只是这种经济是受宗主国控制和剥削的,它没有也不能回答它是属于什么经济形态。历史上存在过的奴隶制经济、封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都曾有过殖民地现象。但是,正如不曾有过一个宗主国经济形态一样,也从来不曾有过殖民地经济形态。一个殖民地属于什么社会经济形态,那只能取决  相似文献   

10.
民国初期,东北民族工商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九·一八”事变后,日伪殖民政权主宰着伪满洲国的经济命脉,在其不断升级的经济统制下,伪满经济完全成为日本侵略战争的工具,东北民族工商业失去了自然发展和完善的能力,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附庸,直至最终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11.
伪满洲国成立后,为了强化对广大东北农村的殖民统治,日伪政权基于立法和行政的双重视角出台了一系列殖民统治政策,根据不同时期这些殖民统治政策实施的目的和强化重点的不同,大体上经历了由"保甲制度"向"街村制"演变,最后走向"国民邻保体制"的一个嬗变过程,并以此来构建日本法西斯在东北农村的殖民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12.
伪满洲国1932年3月1日成立,1945年8月灭亡。在短暂的13年里伪满基层政权组织形式经历了保甲制、街村制、国民邻保组织,变化可谓频繁。伪满基层政权组织形式的变化是出于日伪当局统治的需要,是伪满洲国对广大东北人民残酷殖民统治的见证,是伪满洲国走向衰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的对苏(俄)贸易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传统,特别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初,这一贸易得到飞速发展并达到高峰。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由于日本对东北外贸的垄断,东北对苏贸易直线下降,到伪满洲国统治后期,东北对苏贸易几乎完全断绝,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了东北地区对苏贸易,并为新中国的对苏贸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日伪档案资料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的经济侵略活动做了具体的概括。文中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分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非法抢夺我东北四官银号;1932年—1936年,日帝建立为军事掠夺服务的货币金融体系;1937年—1941年,日帝实施第一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帝对我东北疯狂掠夺四个时段加以论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我国经济富源的罪行  相似文献   

15.
抗战期间日本对华北经济统治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对我国东北、华北等广大占领区实行有计划的开发和掠夺,这种掠夺是支撑其战争机器运行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剖析了抗战期间日本对华北经济统治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演变过程,将其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1937年以前的初步确定阶段,华北沦为占领区后所谓的恢复和“开发”阶段,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的强制掠夺阶段。文章重点分析了日本在制定对华北经济统治政策前的情报搜集工作和引起其政策演变的历史原因,并简要论述了其政策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16.
金剑啸同志是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杰出的革命作家、诗人、画家和戏剧艺术家。本世纪三十年代,在日伪野蛮统治的东北文坛上,在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抗日救国斗争中,金剑啸同志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金剑啸同志虽然年仅二十六岁就壮烈牺牲了,但他那短暂的一生却处处闪烁着共产主义的光辉。他的英名和业迹,将永远留在东北文艺的革命史册上,牢牢地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相似文献   

17.
俄文系列图书暨东北田野考察报告作为俄国侵略中国东北的重要文献,也成为日本侵略东北时期重点收集的资料之一。“满铁”图书馆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情报搜集与政策研究中心,也是20世纪前半期世界上最大情报文献资料库之一。“满铁”注重俄文图书的收集,其中,中国问题研究图书占比约三分之一,而在中国问题研究图书中尤以历史、地理类书籍为主,该类图书聚焦中国东北经济、地理、铁路等问题研究,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提供了重要信息来源。将当时俄国人对我国东北问题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外学界,对于学者研究东北被侵略的历史,以及中俄文化史、中俄关系史及中国东北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集体经济》2014,(23):62-70
<正>引言1933年3月,日本法西斯的铁蹄践踏了赤峰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将其划入伪满洲国的版图。日本侵略者统治赤峰12年,他们无恶不作,挑拨民族关系,进行奴化教育,实行经济掠夺,强迫种植鸦片,扶植蒙奸、汉奸,使古老松州大地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统治,赤峰人民组织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势力,建立东蒙自治军、蒙汉联军,为  相似文献   

19.
伪满的地方行政机构,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推行殖民统治的工具,从建立到灭亡,曾多次进行所谓的改革和调整。就地方行政机构而言,较重大的改革有三次,即1934年、1937年和1940年的改革。每次调整都是依循日本对伪满政治、经济统治政策的变化和加深而进行的,都反映出日本对伪满统治在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20.
日本攫取中国东北部分铁路特权后,即设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同时依托“满铁”开设大和旅馆,并资助其他旅馆,扩大日本旅馆的覆盖范围.日本利用开设旅馆这种隐秘的手段在中国人中传播“大和精神”、宣传“大东亚共荣”思想,妄图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使中国东北人民接受日本的统治,进而达到侵略整个中国的野心.这种隐秘手段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