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洁 《旅游学刊》2007,22(10):9-10
1.旅游产业的发展困境:泛商业化的开发对旅游文化资源的破坏 我国许多地区的旅游业以极其丰富的原生性文化吸引着海内外无数游客,但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它表现出很多不足.例如,现有的旅游产品缺乏应有的文化信息的附载.传统的民俗活动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进行"历史记忆"的主要形式,但是,许多民俗事象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研究、整理和发掘,更谈不上保护,有的地区甚至将本来很实在、很质朴的传统婚俗展示开发成低俗的"强拉硬扯当新郎,进了洞房就要钱"的民俗风情游.  相似文献   

2.
现行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改进与方法创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良健 《旅游学刊》2006,21(2):12-12
一、旅游资源评价宜分为自然类与人文类两大评价体系 自然类旅游资源侧重于观赏游憩价值,而人文类旅游资源则侧重于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两者放在一起评价势必影响评价结果的公正性,例如张家界的观赏游憩价值极高,但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则逊色不少,按现行的评价赋分标准,势必会影响其总体得分.当务之急,宜尽快颁布自然类与人文类两套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即使是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兼备的旅游区而言,亦可遵照此体系执行,而且评价结果可更好地体现该旅游区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一、世界遗产,保护第一根据我们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理解,保护、保存是介绍利用遗产的前提,也是世界传承、永续利用的基础.所谓利用,主要是利用遗产的价值,如利用其科学价值进行科研、科教活动;利用其美学价值进行游览、观赏;利用其历史文化价值进行考察和传播历史文化知识.遗产利用的性质主要是精神文化与科教功能,而不是经济开发功能.用经济开发区的概念、政策去开发利用保护性的社会公益性的遗产地,必然导致风景区遗产地的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造成自然文化遗产地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使风景区遗产地遭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4.
赵红梅 《旅游学刊》2013,(11):10-11
瓦伦·史密斯(Valene Smith)将民族旅游、文化旅游、历史旅游、环境旅游、娱乐性旅游并列在一起,视为五大旅游形式。实际上,民族、文化、历史旅游是不能截然三分的,这样的分类无疑是出于人类学家对人文知识的谙熟和偏爱。具体到民族旅游,虽然它与历史、文化、环境、娱乐旅游都有重叠或牵涉,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宗教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做为一种经济现象,社会文化现象,它的社会交流性显得极为突出,现代旅游更是一种大规模的多方位的综合性的文化交流,它在社会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宗教文化的发扬、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空前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张璟 《旅游学刊》2007,22(1):9-9
我国拥有汗牛充栋的古代旅游文献.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中,旅游文献主要集中在史部地理类和分散在集部中,数量上浩如烟海,内容上亦包罗万象.古代旅游文献的丰富,与中国古代旅游主体的多样性多层次相关.上至帝王巡游,下至百姓节庆,还有高僧云游、官吏宦游、使节出访等,旅游甚至在中国的某些历史时段内达到普及化的高潮.古代旅游文献的丰富,与"人文山水"是我国旅游资源的最大特性和魅力有着密切关系.中国的风景名胜大多积淀着历朝历代的文化传统,或发生有重大特殊的历史事件,地表上还留有很多历史文化遗存.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7.
从唐甄的旅游观看中国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贵安 《旅游学刊》2000,15(3):55-59
本文从人们较少注意的旅游这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观念意识上去探讨文化转型的具体进展。认为唐甄提出的“好游者人之恒情也”的旅游观具有自然人性论的哲学基础,是对农本社会和儒家传统伦理束缚旅游的否定,是在明清之际中国手工商业(原初工业化)发展的经济土壤上,在市民阶级兴起和大众化产生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中,形成的一种带有近代倾向的旅游观念,具有文化转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域文化是某一地域受自然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经过历史的积累和沉淀所形成的带有区域烙印的文化综合体,具有浓厚的自然气息、生活气息和本土气息。它体现了整个民族或某个地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能够最大程度上引起民族和地域人民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9.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习的生活事项。它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社会生活文化,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  相似文献   

10.
王兵 《旅游学刊》2005,20(4):6-7
跨文化研究是对跨文化现象以及由多元文化融合形成一种新型文化过程的理性研究。这一研究的基点建筑在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尊重,以平等的态度,客观地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人类同一文化行为表现上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思想基础;同时研究各文化间的共同点,从而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以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并使之持续发展,构建多元文化共生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1.
晋城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是中华民族明的摇篮和发祥地之一。丰厚独特的人、自然和社会旅游资源,星罗棋布的物遗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化、科学、艺术价值。遍布全市的自然、人景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全市的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梁丹丹  熊龙 《当代旅游》2013,(10):89-90
茶马古道源于中国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游览。同时茶马古道的研究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分析茶马古道的人文旅游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围绕茶马古道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人们日益追求精神生活上的富盈。随着城市旅游的不断发展,一种新型城市旅游吸引物——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城市旅游热门话题。文章首先通过现有文献资料获取广东南雄珠玑古巷信息,介绍其地理位置、文化现象等,然后分析国内外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优秀案例,并剖析南雄珠玑古巷旅游开发制约因素,最后提出珠玑古巷旅游开发策略,以期为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触摸晋商魂     
山西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山西现存古代建筑,其数量之多和历史、艺术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就有452处,雄踞全国第一。在这些弥足珍贵的地上文物中,有一种景观建筑极为讲究,颇为吸引游客,那就是驰名中外的晋商大院。随着山西旅游产业的发展,晋商大院早已成为了热点旅游目的地,晋商民俗游也已成为山西省主打的八大精品线路之一。晋商自宋元产生,鼎盛于明清,纵横捭阖,驰骋国内商界达五百年之久,雄踞微商、粤商等十大商帮之首,以雄财善贾而饮誉海内外,曾执全国商业、金融界之牛耳。晋商资本之雄厚,经营项目之多,活动区域之广,活跃时间之长,为中国商业史所罕见。他们发扬敢为天下先的艰苦创业、奋力拼搏之精神,形成了重商立业、诚信义利、义中取利、同舟共济的价值观念,积累了一套独到的经营管  相似文献   

15.
旅游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性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郭山 《旅游学刊》2007,22(4):30-35
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历史过程,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前提条件取决于其在当下的"有用性".对这种"有用性"的最终评估并不来自研究者或政府官员,而只能来自居于该民族传统"主位"(emic)的文化持有者的认知.换言之,传统文化是不能被处于"客位"(etic)的人的"理性"行动保护下来的,文化传承的内源性动力只能源于居于该种传统文化"主位"的它的持有者群体的"文化自觉",而这种"文化自觉"正是对其传统文化有用性的一种界定和回应.从这一点出发,研究者能做的是为"主位"者提供智力支持,政府要做的是为"主位者"提供财政支持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马聪玲 《旅游学刊》2007,22(8):9-10
由于奥运会具有巨大的品牌传播功能,因此提升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往往成为奥运会举办国"奥运旅游战略"的重点.对我国而言,在目前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和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历史时期,举办2008年奥运会必将树立我国大国形象,显著提升我国的全球声誉,这一点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7.
有人觉得旅游研究似乎进入了一个迷茫的阶段。实则不然。铁律“旅游资源不可创造”至少需要部分修正,因为非自然旅游对象物是可以创造的,否则就意味着否定当代及未来人类对旅游事业的努力。旅游文化正在形成,显然其表明旅游资源正在被创造。  相似文献   

18.
南方长城与"长城文化之旅"的开发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王亚力 《旅游学刊》2003,18(3):53-57
中国南方长城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苗疆边墙不论在修筑的时间还是在结构和功能上,都与北方长城没有什么两样,不同的是它经过我国湿润的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从而使长城作为历史上中国特定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功能界线,这一特有的文化背景,在更小的区域内得到了清晰的体现。由于南方长城的存在,凤凰的文化景观形成了差异明显的三大区:民族文化分界区、民族文化分离区和民族文化联合区,它们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都是凤凰旅游的重要引力源。本文在挖掘长城文化内涵,诠注凤凰三大文化景观区之间成因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以长城文化为旅游主题,以“中国南方长城之旅”为旅游形象,以南方长城和民族文化分合为景观整合的线索,打造中国长城文化旅游精品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地标,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由此成为新时期文旅融合的重要实践载体。本研究基于符号学视角,选取黄山市屯溪区毗邻的屯溪老街和黎阳in巷分别作为传统与复建历史文化街区代表,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符号学理论框架。实证分析表明:传统与复建两类历史文化街区均形成了主题定位、文旅功能、空间布局、物质载体、业态产品、旅游服务六方面的文化和旅游符号,前者以传统文化符号居多,后者以现代旅游符号居多;两类街区文化和旅游符号融合的独特性、凸显性、融合性和适应性等特征差异明显,前者偏向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后者偏向旅游介入的适应性。据此提出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趋向”和复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趋向”的文旅融合路径,两类街区在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中应加强文化资源符号化、资源功能多元化、符号空间整合化、文化符号全景化,促进文化产品价值化、旅游服务品质化,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化绘图:文化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及实践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绘图作为国外文化资源管理和旅游规划的重要工具和方法论,在我国的应用和研究明显不足.文章回顾了国内外文化绘图的研究和实践,将其应用于文化乡村旅游产品规划和管理及社区文化资源管理,并从人类学和管理学等角度分析了必要性、可能性及关键问题.通过“乡村空间模型”在乡村旅游语境下的解读及对文化绘图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文章认为,乡村文化空间是乡村生活、乡村表述及乡村地方性的三位一体,中国文化乡村旅游规划和管理中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协作并进行资源整合,才能完整、真实地解读当地文化资源,并将其向旅游业转化.因此,文化绘图有利于组织整合嵌入乡村社区的文化资源,可有效解决社区参与中社区本位的缺失问题,并激发旅游业发展的社区内动力,强化合作网络,促进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