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的出台.初步确立了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有偿使用的制度框架。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矿业权市场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
地勘单位矿业权流转及会计核算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才红 《冶金财会》2009,(3):40-41
<正>按照我国《矿产资源法》的规定,矿业权可以通过设定取得,也可以通过转让取得。矿业权的设定也称为矿业权的出让,是指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将探矿权和采矿权有偿设定或出让给探矿者和采矿者。矿业权的转让是指已经取得探  相似文献   

3.
文章依据我国宪法、民法、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的行政法规,归纳总结了我国现行的矿业权法律制度。并从矿业权人的资质认证,矿业权的审批登记、有偿取得和依法转让等四个方面剖析了现行矿业权制度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矿业权法律体系概况(1)矿业权法律体系。以1986年通过的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以下简称《矿产资源法》)为标志,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矿业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的石油法律主要是以《矿产资源法》为主体、以国务院颁发的几个行政条例为补充来构建的,缺乏系统的设计和整体规划,对于如何保护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如何处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问题,并未在法律规范中体现出来。我国的石油法律制度体系应既有以反映市场规律、以物权法理为核心构建的石油资源法律制度,也有以规范政府与石油产业关系为中心的石油行政法律制度,还有以保护石油天然气工业安全为目标的石油刑法制度。《石油资源法》是石油法律制度的核心,面,艋与《矿产资源法》等的协调问题。石油行政法律的核心内容应包括:明确管理、调控石油产业的行政主体;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石油监管体制;制定石油储备法;完善节油与实行能源多元化的法律制度。针对油气领域的犯罪,首先应加大打击力度即提高犯罪成本;其次,要在制度上逐步完善中央石油企业与油气田所在地地方政府的关系,提高地方政府保护油气田和油气设施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所有权制度视为社会形态和社会公平的基础,现代产权经济学则认为产权的界定、转让、结构形式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在矿业权市场的建设过程中,如何界定探矿权、采矿权,对于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健康起步和运转.  相似文献   

7.
国土资源部近日制订并发布了《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和《探矿权采矿权评估资格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了矿业权管理法律体系。  《暂行规定》对矿业权出让转让的招标、拍卖、出租和抵押等方面的规定作了细化,增强了可操作性。《暂行办法》是经过修订后重新发布的,明确了矿业权评估机构应为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的合伙制或是有限责任制,并与前不久发布的《矿业权评估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矿业权评估体系。  据悉,矿业权市场在我国建立两年来,全国的勘查许可证换证工作已全部完成,采矿许可证的换…  相似文献   

8.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寿嘉华日前指出,我国将大力推进探矿权采矿权市场的培育工作,努力提高以市场来配置探矿权采矿权的比重。今后凡能进入市场配置的,原则上要停止行政性无偿授予。同时要加强探矿权市场管理,规范出让转让行为。寿嘉华在不久前举行的国土资源管理市长研讨班上说,长期以来,我国矿产资源基本上行政配置,主要矿业由国家垄断经营生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力培育和规范探矿权采矿权市场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他指出,在矿业权市场培育中,政府要真正垄断矿业权一级市场,通过垄断一级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商标转让十分活跃,商标转让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在商标转让数量增长的同时,因商标转让而产生的纠纷和反映出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商标转让法律制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采矿权评估计算方法及参数确定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矿业公司上市必须进行采矿权评估 ,矿业权的二级市场 ,即转让和交易也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因此 ,掌握采矿权评估的基本方法和参数的确定 ,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了。这篇文章的作者都具有采矿权评估资格 ,并且都从事该项工作 ,因此 ,具有一定权威性 ,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1.
关于采矿权和采矿许可证的探讨(下)煤炭部政策法规司韩立德二、地质矿大主管部门不是矿产资源和采矿权的唯一管理者在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但从未明确由谁来代表国家管理从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派生出来的采矿权及其各项...  相似文献   

12.
《中国煤炭工业》2004,(7):64-64
2004年6月16~18日,由国土资源部主办、中国矿业联合会承办的第一届中国探矿者年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旨在推进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完善矿业权市场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蒋正华发来贺信,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中国矿业联合会名誉会长袁宝华以及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部委领导出席会议。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李元主持开幕式。目前,我国矿产勘查取得重大进展,迄今共发现矿产171种,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58种,油气地质工作获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使我国从贫油国跃居为世界石油生产大国。我国的探矿权、采矿权市场…  相似文献   

13.
经国务院批准,《煤炭产业政策》正式发布了.这是煤炭行业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新发布的《煤炭产业政策》是依据《煤炭法》、《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等法律和规范性文件,结合煤炭发展实际制定的,是煤炭工业法律、法规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石油法规主要由《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对外合作开采海洋、陆上石油资源的两个条例,国务院及各部委制订的办法、规定等组成,主要涉及油气资源管理体制、油气矿权及转让、对外合作、管道安全、地震补偿、税费、土地、环保、质量、安全等领域,初步形成了以石油上游为主的法规体系。主要问题在于:石油立法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管理体制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法规建设。对健全我国石油法规体系建设的初步设想为:1.抓紧修改和补充有关法律规章,为制定《石油法》创造条件;2.适应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需要,及时制订《天然气法》及相关法规;3.加快建立和完善行业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5.
经国务院批准,《煤炭产业政策》正式发布了。这是煤炭行业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新发布的《煤炭产业政策》是依据《煤炭法》、《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等法律和规范性文件,结合煤炭发展实际制定的,是煤炭工业法律、法规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达能与娃哈哈的商战纠纷,在法律上对中国的商标法形成了挑战。双方争议的焦点之一便是关于注册商标的转让问题。鉴于目前侵犯或滥用商标转让权的现状,应当完善我国的商标转让制度,规范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17.
一、进一步开放非油气矿产资源探矿权、采矿权市场   (一)鼓励外商(外国企业及其在中国设立的办事机构、代表处。下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规定,在中国境内投资勘查开采非油气矿产资源。   (二)允许外商在中国境内以独资或者以与中方合作的方式进行非油气矿产资源风险勘探。   (三)外商投资从事风险勘探,经外经贸部批准,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登记注册,向国土资源部申请探矿权。   (四)外商与中方探矿权人合作从事风险勘探的,双方应当签订合作合同(协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加快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能源立法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先后颁布了《电力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和对外合作开采祟上石油和海上石油资源的两个《条例》等一系列法律和行政法规,能源开发和使用逐步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但是我国的能源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在许多方面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加快的新趋势,能源法研究和能源法律工作者队伍建设也亟等加强。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由于乡镇煤矿的超前发展与管理上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给煤矿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资源纠纷就是其中之一。对此,尽管各级政府、煤炭主管部门、煤炭资源管理部门都采取了不少措施,国家《矿产资源法》及地方法规《山西省煤炭开发管理条例(试行)》都有明确规定,但资源纠纷仍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煤矿的安全生产和健康发展。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对山西省晋中地区乡镇煤矿资源纠纷情况做了一番调查和剖析,写成此文与关心乡镇矿发展者商讨。一、资源纠纷现状晋中地区6个产煤县(市)领取“煤炭  相似文献   

20.
我国矿产采掘量10年增加近2倍目前,我国矿业已经形成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比较完整的体系,全国已建成国有矿山企业1万多个,并且自1986年我国《矿产资源法》公布实施以来,全国矿产采掘量从每年20多亿吨增加到每年近60亿t,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