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法人犯罪有肯定和否定之说,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在对法人的危害行为应进行必要的法律规制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共识,我国规定或承认法人犯罪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具体表现在:我国立法上规定法人犯罪具有现实的必要性,我国刑事立法以及其他法律中有关于法人犯罪的规定,我国肯定法人犯罪符合法理逻辑。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刑法尽管规定了法人犯罪,但仍然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解决。本文运用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结合我国有关法人(单位)犯罪刑事立法的特点,在法人制度本质的探讨基础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分析了法人犯罪否定的情形。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刑法尽管规定了法人犯罪,但仍然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解决.本文运用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结合我国有关法人(单位)犯罪刑事立法的特点,在法人制度本质的探讨基础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分析了法人犯罪否定的情形.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中国将制定自己的民法典,对于民法典中法人如何分类,争议颇多.笔者在论述并评价了我国民法通则模式,传统大陆法系模式,企业非企业模式,营利非营利模式之后,提出了一种新的法人分类模式.既在公法人和私法人划分之基础上,将私法人分为营利法人和非蕾利法人,再把非营利法人分为自律法人和他律法人.这种分类模式不仅能有效涵盖现存法人之类型,还能够包容未来可能出现的法人类型.谓之着眼于未来的法人分类模式.  相似文献   

5.
1997年<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但何谓单位犯罪,并没有明确界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对单位犯罪主体的认定产生困惑.应在立法层面对单位犯罪的含义予以明确界定,同时修改使用法人犯罪名称.对1997年<刑法>列举的单位犯罪主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也应通过司法解释的方法予以明确范围,从而真正体现罪行法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构建事业法人,明确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律主体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人型民办非企业单位难以归入我国民法规定的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之中,由此,实践中对其设立、活动、组织结构、财产性质、利益归属就缺少明确的规范,易产生混乱。扩大现有事业单位法人的内涵,构建事业法人的概念,使事业法人能够包客法人型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原事业单位法人,可以有效而简便地解决上述困境。事业法人的宗旨是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不享有任何国家公权力的可能。其财产不具有“私有”性质、单位所有性质、部门所有性质、集体共有性质;其举办者从中无法获得财产上的利益,更不得实行“按资分配”。  相似文献   

7.
从民法的法人制度角度,对我国的国企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论述了法人所有权与股权相结合的产权结构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实现成功改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正> 法人犯罪是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的一种犯罪现象,即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合法组织体犯罪。其危害性、危险性之大,远非自然人犯罪所能比拟。近年来,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法学界目前对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并承担刑事责任的争论日趋明朗并已占明显优势。同时,对法人犯罪的定罪和刑罚问题,在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也已有了相应的规定。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法人,特别是企业法人数量日益增多,目前,仅工商  相似文献   

9.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公司法的决定,对公司法的内容进行了五个方面的修改,增加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论述了我国增加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背景和公司法修改前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实践。笔者认为增加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对我国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彪 《企业家天地》2013,(12):211-212
公法人的制度价值包括私法和公法两个层次。我国公私法人分类缺失下现行理论与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包括法人的泛化以及公法人私法与公法规制的缺失。构建中国的公法人制度的价值体现在法理念、法理论和法制度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普通高校领导干部近年职务犯罪基本情况和环境影响的分析表明,高等教育快速扩张为高校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谋取私利的用权动机和监督制约机制缺失的综合作用,造成高校领导干部腐败现象。遏制高校领导干部职务犯罪,应以提升拒腐防变能力为主线,加强廉政教育和文化环境建设,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强化权力监督,完善制约机制,实施廉政风险预警和防控。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在定罪、刑罚的设置和适用方面对未成年犯罪人都给予了特殊的保护,对以未成年人为侵害对象的犯罪进行严厉的制裁。在刑法中应取消未成年时期的刑事污点,对以未成年人为侵害对象的犯罪作一般性规定,并增设社区矫正处罚方式。  相似文献   

13.
若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则拒绝作证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对于偶然证人而言,由社会承担作证成本是激励其作证的基本前提;更有效的激励措施是对其作证行为进行奖励,刑事悬赏制度的成功便是例证。对于作为消极证人的近亲属而言,无论是对其作证行为进行奖励还是对其拒证行为进行惩罚,效果都是不理想的,允许亲亲相隐是更合理的制度选择。对于污点证人而言,仅仅豁免其罪刑,或者实施保护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加大打击有组织犯罪的力度,缩短犯罪组织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发生的一些案件涉及金额较大,影响极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内控制度不健全及其落实不到位。因此,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人口流动变得空前频繁,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引发了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流动人口犯罪的成因主要在于:流动人口社会地位的二元分割;文化冲突的刺激;相对剥夺感的体验;社会控制体系弱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见危不救本属于道德调整的范畴,但目前形势下道德调整已经力不从心,而应由法律加以规定.本文提出设立见危不救罪的理由,论证了见危不救犯罪化在刑法学上的意义,并结合国外的立法例,提出了关于我国增设见危不救罪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金融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经济犯罪,目前立法、司法部门及刑法学界对有关此类犯罪问题的研究尚不够全面、深入,其中对金融犯罪进行科学、合理分类并揭示其特征是亟需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通过综合研析刑法理论界颇具代表性的客体、行为、混合等诸种分类法之优劣,紧密结合我国现行刑法所作的立法分类,提出以混合分类法为基本思路,依据金融犯罪所侵犯客体的相同性,兼顾犯罪方法的特殊性,作进一步的分类细化,以期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金融犯罪分类设想;同时,充分揭示不同类型金融犯罪构成特征,全面把握金融犯罪此罪彼罪界限所在,从而为金融刑事立法不断完善以及司法部门正确定罪量刑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失火罪的概念、构成要件上对过失引起火灾的行为是否要承担刑罚作了详细的分析、论述,并对失火罪和其他相关罪责进行了比较,对消防部门开展刑事办案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税是我国现阶段税收工作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但在税收实际工作中,依法治税并未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税收违法犯罪行为时常发生,因此,对税收犯罪预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切实可行的预防税收犯罪措施,对依法治税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重新犯罪是曾受刑法否定评价的犯罪个体再次危害社会,社会危害性极大,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前期刑罚改造功能和后期社会预防的不成功。本文通过分析重新犯罪问题现状、特征,探究重新犯罪之成因,借鉴国外“恢复性司法”、“刑罚社会化”等相关实践经验,以刑罚功能的法理为基础,通过刑罚权的科学配置、裁量与执行视角审视重新犯罪问题,以期找到改良路径并尝试构建防范重新犯罪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