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21年是《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资管新规"落地的第三年,也是过渡期整改最后一年.三年以来,资管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影子银行风险显著收敛,刚性兑付预期逐步被打破,资管业务逐步回归本源.但是在转型过程中,商业银行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需要进一步采取诸如提升发行销售理财产品的合规性、持续推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等措施,以完善和整改理财业务转型,助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资管业务管理逐步规范,商业银行通过设立理财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已渐成趋势.在当前中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境内资金的全球配置和海外资金的国内配置需求逐年上升,海外业务逐渐成为银行理财利润增长的蓝海.但目前理财子公司外汇管理制度体系尚不完善,其外汇业务如何管理亟待研究.本文从理财子公司设立背景及意义入...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居民财富增长,资管行业中理财业务规模快速扩大.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进入市场,必将深刻改变我国理财市场格局.本文阐述了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的意义,分析了现阶段银行理财子公司所面临的挑战,建议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完善公司治理,重塑业务模式,充分发挥其优势,提高投研能力和金融科技应用,在与母... 相似文献
4.
2017年之后,中国进入强监管、去杠杆的金融新周期,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趋向同步演进。资管新规和细则是严监管政策的重要举措,其核心内容是打破刚兑、规范资金池、去除多层嵌套、约束杠杆比例,引导近30万亿元的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通过统计分析发现,2018年年初至二季度,净值型产品发行速度加快,但非净值型理财占新发行产品比重不降反升。说明银行理财业务转型速度较慢,整改空间和挑战较大。未来,银行理财业务转型需兼顾客户端和投资端,采取两端发力、系统推进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持续三年的“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收官,金融机构在2022年迎来净值化元年。在这一年里,金融机构根据“新规”要求打破刚性兑付,运行“净值化”产品,努力营造良好的资产管理业务环境,但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某些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在2022年11月期间出现了市场净值低于理财产品初始净值的情况,被称为“破净”现象,由此进一步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本文以某中小商业银行为例进行分析,找到其问题所在,并从投资者教育、投研能力、资产配置及监管监督四个方面提出相应措施,为今后资管产品业务的蓬勃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银行理财业务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业务运作不够规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够充分等问题。随着银保监会持续加大监管力度,银行理财业务已在按照监管导向有序调整,表外资产负债收缩,短期险产品份额下降,同业存单配置比例提升。本文探讨了资管行业细则发布后的资管理财市场变化趋势,预计银行成立资管子公司进程将加快,理财产品将向非标倾斜,分析了过渡期内新老划断的执行问题和结构化平层拆除后的增信措施落实问题,并就设立资管子公司、增强投研能力、提高客户覆盖率、开展财富管理业务、资管业务智能化转型等方面对中小银行资管业务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2018年4月27日,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规定过渡期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2020年,资管新规过渡期进入倒计时。随着时间的临近,资管新规过渡期是否会延长等监管风向的问题引发市场广泛关注。2020年2月7日,人民银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潘功胜表示,这是可能的,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正在做技术上的评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或将改变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运行轨迹。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作为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一环,银行资管迎来历史新关口。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只有积极应对后续的复杂形势,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资管业务发展,提升业务韧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8.
资管新规在制度层面重塑了资管行业生态,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规对银行及理财子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要求和影响,然后对比了国内外资产管理行业现状,并从发展机制、资金端、资产端等方面对理财子公司转型发展路径提出建议,拟推动资产管理业务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9.
2020年原本是资管新规的收官年,但受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这一年,虽然银行净值型理财的转型之路取得了巨大飞跃,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也开始逐步被投资者所接受,但是,对于真正的非保本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在银行原来那些热衷保本的客群中,其接受度依然偏低. 相似文献
10.
理财子公司依托于母行的销售网络和品牌基础,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业界瞩目和期待.如何培育忠实的投资客群,发展成为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资管品牌,将是各家理财子公司成长路上的必修课.理财子公司的品牌建设至少包括三重特性的叠加:一是作为金融机构的特殊性——不同于实物商品,金融产品依托于资金和信息,通常看不见摸不着,金融品牌的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