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凤珍 《特区经济》2006,213(10):207-209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要求,对中部地区农村来说,营造文明乡风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本文以安庆为例,分析了近年来中部地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上取得的重大进步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议中部地区农村立足本地实际,重在建设,探索乡风文明建设新思路,开拓农村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境界,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这一问题的关键在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进展状况如何决定着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文以甘肃省为例,紧扣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对甘肃省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进行了系统评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适宜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3.
马国良 《发展》2007,(1):126-127
当前,民族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还处于自然发展阶段,妥善解决"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为了解民族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探索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对广河县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4.
马丁丑  王生林  马丽荣 《发展》2006,(10):23-24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还没有统一、明确的解释,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其目标任务体现出明显的时代多元化特征,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从物质文明建设角度提出的目标任务;"乡风文明"是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任务;"村容整洁"是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任务;"管理民主"是从政治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任务.在甘肃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哪些难题,如何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  相似文献   

5.
刘富春 《发展》2006,(11):12-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甘肃陇西作为西部地区欠发达的传统农业大县,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面对全县新农村建设困难多、任务重的实际,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后,县上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规划、先行试点,先易后难、梯次推进”的原则,制定了《陇西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切实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广大农民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民主意识总体淡薄,农民文化素质低、农村经济欠发达、村民自治功能难以有效发挥是制约农民民主意识的主要因素。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从发展农村生产力、扩大民主和法律知识的宣传以及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等方面来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8.
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升宁波竞争力的要求,应从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和增强发展能力等方面谋划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重点,同时必须建立健全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包永鑫  杨得芳 《发展》2009,(7):71-71
金融是新农村建设投入中的重要力量。但是,当前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金融系统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与需求之间还存在有相当差距,金融资金的供给与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仍不相适应,农村融资难、贷款难问题依然十分严重,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了充分发挥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以此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笔者就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提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任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输出农村富裕劳动力,是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的主要渠道之一。欠发达地区要把劳务活动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劳务产业,由农村的“副业”提升为“主业”,发展壮大劳务经济。  相似文献   

11.
丁宇 《理论观察》2014,(1):21-2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不断加强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以扩大有序参与、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扩大基层民主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相一致,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扩大基层民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使更广泛的群众能够参与到权力配置、运行的过程中来,影响和控制权力合理为民所用,避免我国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攻坚阶段,深层次、结构性的改革势在必行。建设民主、法治的国家业已成为当下的主题。本文着重从制度设计上阐释民主与法治建设的思路,追踪中国特色的民主、法治的进程为内容,希望能对当下的改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以期通过新农村建设来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这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本文通过分析城乡公共品供给严重失衡的现状及发展瓶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是切实加大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力度。  相似文献   

14.
孔凤 《新疆财经》2007,(2):40-44
金融支持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新疆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本文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金融支持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庆宝 《乡镇经济》2011,2(2):82-86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实践中,全国各地从实际出发,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安徽淮北杜集区的"开放式村部"建设,直接着眼于农村的基层治理结构,或许能给人们带来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蒋辉宇 《特区经济》2007,216(1):127-129
经济法的法律理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旨、志趣及终极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实质公平观与经济民主机制的缺失及部分异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经济法将以实质公平为理念,以经济民主为实施形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持续发挥法制保障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从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论起,指出要完成这个首要任务,必须先有效的增加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继而分析了造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两个原因——农村公共物品财政机制和乡村治理体制,并运用供给曲线对这两个原因进行了分析,证明了完善乡村治理体制的重要性;最后提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指出要想增加农村公共物品,先要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才能有效的使用国家不断增加的财政和优惠政策,高效的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也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继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建友 《乡镇经济》2009,25(4):67-71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各地农村的发展状况千差万别,由此应该因地制宜创新农村建设的模式。“联众模式”是地方政府引进工商企业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全新尝试。这种尝试以市场为手段,推进了农村土地资源、社会资源、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要求。而“联众模式”在浙江部分农村的成功运作,可以为现有的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带来借鉴、创新思维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理应成为新形势下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行动指南.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德玲 《特区经济》2010,(9):252-255
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意义重大,我们应超越个人利益、阶层利益的局限,站在时代、历史、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来看待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村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又好又快地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助于公民法制意识的强化,有利于促进社会正义,加快农村的民主法治进程;有助于社会不同阶层间的交流,尤其是加强群众与政府的交流,加强民主管理;有助于保持农村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法律援助制度是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司法保障。因此深入分析农村实施法律援助制度以来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全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对策建议很有必要。总体来说,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尚处于初建阶段,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法律援助制度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